书城文化心灵收藏
17107500000059

第59章 凝视白芨滩

盛夏的一天,在林业局几位同志的陪同下,我们一行十几人来到毛乌素沙地边缘临河马鞍山治沙片区参观时,立刻被醉人的绿色所感染。极目远眺,广袤无限的沙漠为绿色所包裹。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治沙英雄王有德面带微笑,用他那长满厚茧的大手,为我们忽而远,忽而近的指点并解说着,我们听后,更是满怀激情,称赞不已。

炎热季风的吹拂,远近各类花草树木似乎为迎接客人的到来,尽情地摇摆跳跃,松柏垂柳卫士般地耸立挺拔,形状俊美、矮小的花草也不示弱,精神饱满,繁茂枝叶。尤其是靠近河东机场的那片宽大林带,更给游人增添了美丽的感觉,无论横瞧竖看,还是斜视仰望,皆如织如画,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远处的林业工人们焦急地侍弄着手中的黑色胶水管,小跑在林木花草间的小道上,忙碌地为固沙者们浇进清清的黄河水。脚下的小花、小草、小树享受着裸露在地面上的水龙头烟雾般的水的喷洒,细嫩的躯体得到滋润。此时,有人寻找水的来源,只见不远处有一座已建好的设施齐全的蓄水池,把黄河的水通过二级扬水抽上来,再经过滤沉淀,除去杂质,干净清凉的水进入了蓄水池,保证着这片绿阴吃饱喝足。连坐落在绿树鲜花间的白墙红瓦的片区办公室和职工微型值班楼也竞相争艳,无论你怎样瞅,都觉得小巧玲珑,独树一帜,秀丽美观。

离开这道风景线,我们继续前行。骄阳似火,热气扑面,路边的野花小草,顽强地与炎炎烈日抗争。细语中,不知不觉到了白芨滩林场的分场大泉。按安排,我们是参观一片2层职工别墅住宅楼。透过车窗老远就看见了一片独处密林深处,与远山、村桩融为一体,红墙白顶,别具一格的建筑群。到了目的地,我还没来得及走进小楼,一位上了年纪,面孔熟悉的老工人充满深情地说:“要说我们的王场长,那真是一条硬汉,雨天一身泥,热天一身汗,经常和工人在一起,舍上命地干,对工人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哪个有了病或是出现了突发事情,谁家娃娃考上了大中专,他都要叙长问短,资助钱物,探望祝贺。场里有个小伙子,父母早年去世,孤身一人,他主动牵线搭桥,直到喜结良缘……就说这几十套‘小洋楼’,上下100多平方米,全让一线工人住,干部不沾边。”楼周围环境优美,院子、人行道、红方砖铺设,花卉、草坪环顾四周,舒适安静,楼后面的游泳池碧波荡漾更是别有情致。参观的同志个个赞不绝口:“这小楼既实惠又漂亮,是远离市区的一颗晶莹闪烁的明珠。”随着导游的引领,又去观看为工人建造的起点高、布局好又耐用的饲养牛、羊圈棚,这时,人群中有位同志自言自语地说:“哎,王场长,好人呀,为了工人利益,真是操碎了心。”

午饭后,我们驱车行进在狼永公路上。这条路是几年前,党和政府为了方便山川的人民来往和物资交流,筑路工人劈开两侧山坡,填垫沟壕,修起来的柏油路。汽车吃力地向前行驶,到了路段中间,远远就听见柴油机抽水的隆隆声,龙坑到了。龙坑,世人传说,是藏龙卧虎之地,四面沙坝环抱,中间约有30平方米大小的一泓清泉。在清泉周围还有部分残垣断壁,墙壁上尚有模糊不清的标语口号的痕迹。几棵柳树、沙枣树随风摆动,使人仿佛看到六七十年代当地社员群众在此战天斗地,改造沙漠的豪情。

岁月在平静中流过,尽管那流沙肆虐横行无度,但龙坑的水却未曾吞噬,而今又派上大用场。龙坑周围的3大方块几百平方米中,有10万营养袋,培育着固沙性能好,抗旱能力强的柠条和冬青。掀开黑色的营养袋,小苗的容颜显露,它们深深植根于土中,排列整齐,精神抖擞,接受检阅,待命出击的军容方阵。它们饮着龙坑甘甜的泉水,个个发育正常,长得肥头大耳,齐刷刷的,无一受损,同事们喜爱地蹲下来用手摸着看,此刻,王有德幽默地说:“眼下,就等老天帮忙,只要一落雨,十万盒秧苗齐出阵,走向沙坝滩头,站好岗位,各负其责。”人们抬头仰望,远处的沙坝上,呈黑褐色固沙草方格,排列有序,静静地挡着那不可一世,祸害人类的流沙。王有德又接着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哪里有沙,治沙绿化就跟到哪里,叫它寸步难行,而且用只争朝夕的精神,造福子孙后代。”

就在参观的人们徜徉深思、情感凝重之时,一位老同志说:“全市山区面积是346684万平方米,除去草原和可耕地,白芨滩是98004万平方米。”顿时,人们的敬仰之情汇成一个声音,王有德带领的白芨滩人是治沙的斗士,累累硕果是王有德和工人们汗水的结晶,王有德是实干型的领头人。事实胜于雄辩,凡到此一游的人,无不叹服,他真不愧是全国的治沙英雄。

一天的浏览就要结束了,蓦然,我们眸子亮了,心扉勃动。啊!感谢白芨滩人,感谢你们在20年的风霜雪雨里,用你们的汗水和心血染绿了沙洲,使汗水凝结在了土地上,四季飘香,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