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收藏
17107500000061

第61章 凹路沟的变迁

凹路沟,在原灵武城北门约100米处。其地势最低处与城门前面的小岳城相比,至少低5~6米。由此向西北方向延伸至一户大户人家住宅的高台子,然后顺势缓缓西北而下。再由此趋向北城墙的东北拐弯处连接成为10几米宽的沟壕。从西北边进城者,特别是遇上阴雨天,都要脱鞋挽裤,吃力地穿沟而过,凹路沟因此被人们就叫响了。

凹路沟除去紧挨北门城墙根的小岳城一段路与城内地势较平外,其余四周都是和它一样的低凹,且道路不平。开发不久的贫瘠田地,埂边芦苇交混、杂草丛生、蛤蟆喊叫、蚊虫飞舞。只有凹路沟两侧尚有为数不多的村庄和一些果园,天暖时,还略呈现些盎然生机。

据年长者说,壕沟主要是古代人打城墙取土所致。加之后来城区附近的园林场、农村土地的排水必经之地,水越刷越宽,越冲越深,久而久之,人们出行、车辆往来极为不便,严重影响了县城西北边人民群众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进城贸易和流通。每逢雨天、汛期到来,洪水如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直流而下,道路泥泞,本来就不好走的凹路,更是难以通行。因此,受损挨挫的人畜、车辆、物资屡见不鲜。

低凹不平,令人苦不堪言的凹路沟,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GDP成倍的增长,党委、政府把它列成了重点建设项目。先是修建了近1000米的简易砺石路,紧接着又拓宽兴修成48米宽、设有6车道、绿化带、人行道等设施配套的柏油路,并起名叫振兴路。其路基不仅与市区地面持平,又与几道环城路相连接,还和它南端的文化路及其中间一段,构成了城区南北的中心大道,全长2000多米。

20世纪90年代初,振兴路在大拆迁、大动作、大手臂的推动下,只用了短短两三年时间,100多幢楼房拔地而起,高高矗立在路的两旁,其附近的利民小区、城市花园、玉翠苑、西苑小区、二建新村等10多个居民小区和街道社区星罗棋布。临路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昂首面对人民群众。满街的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大路上从早到晚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热闹异常。农贸市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路两侧的鲜花含苞欲放、芳香飘荡;霓虹灯星星般地闪烁,彩灯热情洋溢地点缀。振兴路变了,变得敞亮、宽阔、整洁、落落大方。每当夜幕降临时,路两旁的不少居民悠闲散步、歇凉聊天。

80米宽的灵州大道和振兴路的交汇处,耸立着古式建筑——鼓楼。它深情地瞭望四周,向世人注目致意,颇有兴致地数说着灵州深厚的历史底蕴。挂在檐角上的风铃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如今的振兴路,与其说是路,还不如说是灵州城内的南北全长2000多米的中心大街了。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整个灵武市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