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舍与得人生经营课
17143200000081

第81章 得的智慧(32)

他用了一个小时,给我看他的狗和它们得的奖品。甚至还把系谱拿了出来,讲解漂亮和聪敏的血统原因。

之后他问我道:“你有小男孩吗?”

“是的,我有。”我回答说。

“好,那他喜欢?”法官问道。

“嗨,是的,他很喜欢。”

“很好,那我要送他一只。”法官宣布说。

他先对我们说了有关养狗的一些注意事项,之后停顿了一下。“让我要写下来。”接着这位法官走进室内,将系谱和喂养方法写好,之后交给了我一只价值100元的小狗,这足足占用他1小时又15分钟的宝贵时间。很大部分是由于我赞赏了他的爱好及成就。

你要想影响他人,赢得朋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

真诚地赞美,使他人觉得他很重要。

若你希望过安逸的生活,永远不要指责你夫人的治家水平,并去作比较。但是,反过来,永远称赞她的治家能力。要对她说她是唯一兼有维纳斯美貌和美国“第一夫人”治家水平的女子。

卡耐基的生活智慧

卡耐基认为,要时刻保持一颗善心修养自身,而且影响周围的人。这样一来,不但人人都能独善其身,更能兼济天下。

亲朋相聚,是那样的欢快,然而,转瞬间,滴漏声已尽,蜡烛成灰,香炉烟火已灭,滚热香铭已冷,更深夜也寂,倍觉孤独难耐,不禁哽咽饮泣,叹人生的诸多不如愿。但为什么吾人不能预知欢乐后的寂寥,及早回首,尽去虚浮逸乐之心,并愿安逸地度过一生。

席散之后,到头来,依旧非常凄苦。

汉武帝至河东(山西省)祭后土之神时,回顾国都长安,而于汾水船上,大宴群臣,兴至而吟《秋风辞》,其后半段是:

泛楼船注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何老。

此文大意为:他们坐在庞大的船上,船经过的地方,白浪滔天,萧鼓齐鸣,和着船夫们响亮的歌声,非常愉悦,然而,此时却产生了一种悲哀之情。像这种盛大的酒宴能维持多久呢!时光渐逝,韶华退去,又奈之何?欢乐总是过得太快,着实让人生出哀愁之惑!

此为武帝歌词之意,但这也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

哀愁伴随欢乐,也会时时萦绕人们胸怀。不仅酒宴是这样的,人生的荣华富贵,嗜欲淫乐,功名利禄,都是浮云。

人生悠长,但庸庸碌碌、汲汲营营者,反而认为时间太短暂;天地是宽广无边的,但见识短浅、心胸狭窄的人,却甘愿划地自限。大自然的景色,清新宜人,风花雪月,情调柔美,气氛悠久闲适,真让人心旷神怡,然而却也有一些人为求功名利禄,到处奔波,以至于深感寂寞。

时光岁月原本漫长,所以,人的生命原应充裕悠长,无奈世俗中人,私心杂念太多,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日夜奔波。乃觉时光匆促,人生苦短。

天地广阔,心地狭隘见识短浅者,无法领悟宇宙的生生之机,以致划地自限,难怪会认为天地狭小,生活范围有缩小之感。

自然无常,春花秋月,夏风冬雪,风景总是让人心恬,可是,为了生活而劳苦奋斗者,对于这怡人的景色,却无法以闲适的心情去体会,乃觉自扰。

比起自然,人生是很短暂的,因此,自古以来,诗人们常于诗中,慨叹人生苦短,生命急促,为解此“万古愁”,李白写《将进酒》;而陶渊明《归去来辞》,则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劝人乐天知命。意为:

自然的变化,四时的迁移,全部决定于它自身!生命总归要终止的,应记取古人的教诲,乐天知命,享受自己生命中的乐趣,生命固然短暂,但并不需困扰!

卡耐基认为,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多存些善。

所谓侠义,就是惩恶扶弱。交友不外乎交心,只有交心的朋友,才能持久,才能是心与心的承诺。遇到事情时,才能两肋插刀相助。真正做到真诚相待,并达到“有难同当,有福共享”的极致。

要带着三分侠义心肠去相交,才能交得知心朋友。不然,若只是平淡的萍水相逢,或商场上的往来,或工作之交,都只是交际应酬之类罢了。朋友之意又从何而来?又何来的交心?而心怀侠义之心交友,也并不是人们所说的乱施义气。黑社会的兄弟间重义气,是错的。一个真正以侠义交友的人,是同朋友相互规劝过失,勉志励行,切磋学问,更能在你身处困难的时候,向你伸手援助。因此朋友间唯独以侠义之心相交,才有知己。

俗话说得好:“肝胆相照是知己。”交友要以诚换诚,诚心相对。

做人,要心存善良。具备善心的人,思想也会青纯一色。既然心志纯良,不合乎道德的恶邪之事就不会做。所以也不会受到外界的诱惑,从而遗失做人行事的原则,与不相关的人打交道。虽然社会上,充斥着很多的罪恶,不过只要我们时刻存有一颗善心,就能与邪恶的气焰对抗。并且扩大善良风气的影响力。

卡耐基认为,要随时揣着善心用于修养身心,并以侠义之心去行事。如此,人人不但能独善其身,更能够兼济天下了。

鲜花虽美,但也比不上松树的青苍及柏树的翠碧、松柏的刚强坚贞。梨杏味道虽鲜美甜蜜,却不如橙桔的金黄、柑橘的碧绿。

表面光鲜亮丽是无法长久维持的,不及色彩清淡而持久不变者。早秀不如晚成,这些都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橙黄橘绿”,出自于宋诗人苏东坡《初冬赠刘景文》,为七言绝句诗。

荷尽已无擎寸盖,盖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荷叶硕大如伞,却已不再,再也无法与雨水抗衡,菊花在飘霜的时候,虽已凋零落尽,然其残枝,却依旧存有着孤风傲骨,挺立于霜雪中,一年最美的时候,莫过于秋末初冬,橙橘成熟,让大地披上一件金黄色的外衣,而其果实的芬芳香冽,则飘满于天地间,你不该忽视这动人的画面。这首诗,从字面上来看,是吟诵风景的好诗,而用心体会便可得其中深意,作者旨在夸赞刘景文具有孤风傲骨,并鼓励他,应长期保持这份情操,犹如挺立于秋末冬初之清风中的橙橘般的孤高。

橘子生于淮南,传说,若将淮南的橘移到淮水以北,便成枳(拘橘)。屈原深爱橘树此种节操,将之奉为圭臬,并作诗名为《橘颂》,以此自许。

在人世间,有不少出淤泥却不染自身的人,屡经挫折而坚持者也为数不少,可忘恩报怨的人也大有人在。

大多数人不愿回报恩情。相反,受人之怨,虽微不足道,却非报复不可;听到别人丑闻,虽知非为事实,却轻易地相信了;而对于别人的善行,虽然心知肚明,但却总是总忧心忡忡,这种现象似是人之常情。这种待人之道,是错误的,我们应深以为戒。

受惠之时,没有不心存感激的,而且,所受恩惠越大,感激越深!但当事过之后,却很少有人想报答,世上多的是“忘恩之徒”。

相反,也非报复不可,此乃人之常情。可见世上人情之淡薄。古有“睚眦必报”一词。此语意为即使只是被人怒目而视,许多人也要找机会进行报复。

卡耐基觉得,为人不能忘恩负义,要受恩必报。

有的人常活得很快乐,但是,有的人却看不见、感觉不到快乐,这是为何呢?

卡耐基相识哈罗·艾伯特多年。他过去是卡耐基的教务主任,一日,他和卡耐基在堪萨斯城碰头,开车送卡耐基到密苏里州贝尔城。在途中,卡耐基问他为什么会快乐,他给卡耐基讲了以下的故事。

“我过去常庸人自扰,”他说,“不过,一九三四年春天的某一天,我正走在韦伯镇西道提街,有一幕景象改变了我。事情发生的前后只有十秒钟,可是在那十秒钟里,我学到了比过去学得所有东西还要多得多的东西。我在韦伯城开过两年的杂货店,”哈罗·艾伯特接着说,“我不单是赔光了所有的积蓄,而且还借了债,用了多年时间才得以还清。我的杂货店刚倒闭,当时我正准备到工矿银行去借点钱,以便到堪萨斯城去找一份差事。我失望地走在路上,没有了壮志和野心。突然之间,迎面来了一个没有腿的人,他在一个平台上坐着,下面装着从溜冰轮鞋上拆下来的轮子,他两手各抓着一片木头,撑着地走路。我见到他时,他刚好已经过了街,正准备将自己抬高搬到人行道来,就在他把那小小的木头车子翘起来之时,我刚好与他的视线汇到了一起,他对我笑了一笑:‘你好啊先生,今天天气真不错,对吗?’他很开心地说,此时,我才发现自己是那么富有。我有两条腿,我能走路。顿时,我的自卑感消失得无影无踪。我觉得自己已成功了。本来我只是想去向工矿银行借一百美金的,可是现在我有勇气去向他们借两百。我本来想去堪萨斯城去试试看能否找份差事的,但我现在完全可以自信地说,我要到堪萨斯城去找一份差事。我借到了那笔钱,进而成功。”

《时代杂志》报道一个士官在关达坎诺受了伤,咽喉严重受伤,输了大量血液,他写纸条问医生:“我有希望活着吗?”医生回答说:“可以的。”他又另外写了一张纸条问道:“我还能不能说话?”医生又回答他说可以的。然后他又说:“那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卡耐基告诉人们,你很可能发现自己所担心的事情,其实都是不足挂齿的,根本没有必要去担心。

人生之事,大概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对的,只有百分之十是错的。假使他想开心,他所应该做的就是:集中精神在那百分之九十对的事情上,别在乎其他的。如果他想要担忧,想要难过,他只要集中精力,抛弃百分之九十的好事而担心百分之十的坏事。

英国有很多新教堂里都刻着“多想、多感激”,这是很有哲理的话。“多想、多感激”,当然,它这里指要感激“上帝”。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史维仗特很不乐观。他认为自己的一生无法如愿以偿,所以他在生日那天一定要穿黑衣服,并且一天不能进食。可是,同时这位英国文学史上有名的悲观主义者,却赞颂开心与快乐的作用。“世界上最好的三位医生是……”他宣布,“节食、安静和快乐。”

只要我们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所拥有的数之不尽的钱财上——那些财富很珍贵。你愿意把你的两只眼睛卖一亿美金吗?你愿把你的双腿卖到怎样的价格呢?还有你的两只手、听觉与家庭。把你所有的资产加在一起,你会了解你定不会变卖所有,即使把洛克菲勒、福特和摩根三个家庭所有的金子加到一块也不卖。

但是他们无法去体味。就像叔本华所说的:“我们很少想我们已经拥有的,而总是想到我们所没有的。”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带给人间最广泛的苦难。

这一点差点使约翰·派玛“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坏脾气的老家伙”,也几乎摧毁他的家庭。他是这样告诉卡耐基的。

“我从军中退伍之后不久,”派玛先生说,“就开始做生意。我奋力工作,所有事情进展得都很顺利。然后问题发生了,我买不到零件和原料。所以我很担心,我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脾气很坏的家伙。我脾气很坏——当时我自己并不知道,如今才觉醒。我几乎失去了我快乐的家。然而有一天,一个伤兵跟我说:‘约翰,你应当觉得愧疚。你这副样子好像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有麻烦似的,就算店子倒闭了,又能怎样?等到以后,你可以重新做自己的生意。有许多值得你去感激的东西,可你却过得很糟糕。我的天啊,我真希望我是你。你看看我,我只有一只胳膊,半边脸都伤了,但我并没有过多的抱怨。要是你再继续这样生活下去的话,你不仅失去你的生意,也会失去家人、朋友以及健康的身体。’”

“这些话给了我很大启迪。我立刻决定要做些改变,重新成为我自己——而我做到了这一点。”

你是否有兴趣了解一下盲人如何在水槽涮碗,并以此学习呢?如果你想的话,可以去看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书。作者是波姬儿·戴尔,书的名称是《我希望能看见》。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盲了五十年的女人,“我只有一只眼睛,”她写着,“而眼睛上还满是疤痕,只能通过眼睛左边的一个小洞去看。看书的时候不得不把我唯一的一只眼睛尽量往左边斜过去。”

但她不喜欢靠着他人,不愿意别人认为她“异于常人”。小时候,她想和其他的小孩子一起玩游戏,可是她看不见地上所画的线,因此玩过后,她就趴在地上,把眼睛贴在线上瞄过去瞄过来。她把所有线都记得明明白白,因此没过多久就成为玩游戏的好手了。她在家里看书,把印着大字的书靠近她的脸,以至于眼睫毛触到了纸上。她获得双学位:先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得到学士学位,而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最初她在明尼苏达州双谷的一个小村子里教书,之后逐步升职去了南德可塔州奥格塔那学院担任新闻学和文学教授。她在那里教了十三年,经常进行演讲,还在电台主持谈书本和作者的节目。她写着,“常常怀着一种怕会完全失明的恐惧,为了要克服这种恐惧,我积极地对待生活。”

然后在一九四三年,也就是她五十二岁的时候,奇迹般的事情发生了。她施行了一次手术,几乎恢复了视力。

她看见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她现在发现,即使是在厨房水槽前洗碟子,她也觉得很快乐。“我盯着盆中碗里的肥皂泡沫,”她写着,“我把手伸进去,抓起一大把小小的肥皂泡沫,我迎着光将它们举了起来。在那里,我都能看到一道小小彩虹闪出来的明亮色彩。”

卡耐基告诉人们,要想得到快乐,就要多去想快乐的事,忘却你的烦恼。

一个人想要永远完美,是最愚蠢、无知的想法。

卡耐基有一封伊笛丝·阿雷德太太远道寄来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