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17143600000012

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5)

(2)香砂养胃乳剂:每次6岁以下1/3支,7~10岁1/2支,11~14岁1支,每日2次。口服。用于中虚气滞证。

7胃阴亏虚证:胃脘隐隐灼痛,空腹时加重,烦渴思饮,咽干食少,大便干,舌红少苔或花剥苔,脉弦细或细数。治宜养阴益胃,缓急止痛。

基本处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沙参10g,麦冬10g,生地10g,川楝子10g,石斛10g,玉竹10g,白芍10g,甘草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百合15g,丹参12g,白芍10g,乌梅10g,石斛8g,砂仁3g(后下)。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温服。用于胃阴亏虚证。

(2)胃乐宁:每次1~3岁1片,4~6岁2片,7~9岁3片,10~14岁4片,每日3次。口服。用于胃阴亏虚证。

8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重,得食则减,时呕清水、痰涎,纳少神疲,手足欠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缓,指纹淡。治宜温中健脾。

基本处方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炙黄芪15g,干姜5g,桂枝5g,白芍10g,白术10g,吴茱萸5g,煨木香5g,炙甘草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炙黄芪20g,瓦楞子15g(先煎),桂枝5g,白芍10g,炮姜5g,炙甘草5g,加水煎服。分3~4次温服。用于脾胃虚寒证。

(2)乌芍散加减:乌贼骨40g,白芍30g,象贝母20g,肉桂10g,焦山楂10g,生甘草10g。上药共研细末,贮存备用。每次6岁以下1~2g,7~10岁3~4g,11~14岁5g,每日3次。口服。用于脾胃虚寒证。

(3)附子理中丸:每次6岁以下3g,7~10岁6g,11~14岁9g,每日3次。口服。用于脾胃虚寒证。

(4)理中丸:每次6岁以下3g,7~10岁6g,11~14岁9g,每日2次。口服。用于脾胃虚寒证。

(5)八宝瑞生丸:每次1~6岁1/3丸,7~10岁1/2丸,11~14岁1丸,每日3次。口服。用于脾胃虚寒证。

(6)虚寒胃痛冲剂:每次6岁以下1/3袋,7~10岁1/2袋,11~14岁1袋,每日3次,口服。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胃虚寒证。

(7)小建中合剂:每次1~3岁5ml,4~6岁10ml,7~9岁15ml,10~14岁2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脾胃虚寒证。

(8)参附注射液:每次3岁以下2ml,4~6岁4ml,7~9岁6~8ml,10~14岁10ml,加入5~10%的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用于脾胃虚寒证。

警示

1轻者两餐间予以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或硫糖铝。疼痛较重者,食前及夜间服抗胆碱药物,如颠茄、普鲁本辛、阿托品等。重症可加服H2受体阻断剂,如甲氰咪胍或雷尼替丁、洛赛克等。疗程4~6周,疗效显著。

2若发生胃肠穿孔、顽固性腹痛、大量出血时须手术治疗。

§§§第八节再发性腹痛

再发性腹痛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以反复发作为特点的、非器质性病变的腹痛。主要为发生于胃脘以下、脐周以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婴幼儿肠绞痛表现为突然哭闹不止,经检查能排除器质性疾病,亦属于再发性腹痛。本病虽然有时发作疼痛剧烈,且反复发生,但大多预后良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于痊愈。再发性腹痛属于中医学“腹痛”的范畴。其中婴儿肠绞痛又与盘肠气痛相似。

诊断要点

1可有乳食不节、喂养不当、饮食不洁、感受寒邪、情志不畅等病史。

2腹痛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不长,能自行缓解;腹痛以脐周为主,疼痛可轻可重,但腹部无明显体征;腹痛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时症状相似。

3无伴随的病灶器官症状。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异常。

辨治原则

辨证首辨疼痛部位:大腹痛者病在脾胃、大肠、小肠,多为食积;小腹痛者病在膀胱、大肠,多为淋证;脐腹痛多为虫积;右上腹痛多为肝胆病变;少腹痛,偏于右侧者多为肠痈,偏于左侧者多为痢疾或便秘。次辨腹痛性质:寒痛,痛多拘急,暴痛无间断,得热痛减,兼有口不渴,下利清谷,小便清利等;热痛者,痛多在脐腹,得寒痛减,兼面赤唇红,口渴便秘,喜冷饮等。急性腹痛多属实证,其痛有定处,拒按,饱而痛甚,伴有腹胀、呕逆等;慢性腹痛多虚,其痛无定处,喜按,痛势绵绵不休。气滞腹痛者,有情志失调病史,腹满胀痛,痛无定处。血瘀者,有跌仆损伤手术史,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剧,局部满硬。食积者,有乳食不节史,伴嗳腐吞酸,呕吐不食,脘腹胀痛。虫积者,常有大便排虫史,或镜检有虫卵,脐周疼痛,时作时止。本病治疗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为基本原则,俟气机疏达,经脉流畅,则腹痛可除。临证可根据病因不同,分别治以温散寒邪、消食导滞、温中补虚、活血化瘀、通腑泄热等法。除内服药物外,还常配伍针灸、推拿、外治等以提高疗效。

处方

1中寒腹痛:腹部疼痛,阵阵发作,痛处喜暖,得温则舒,遇寒痛甚,肠鸣辘辘,面色苍白,痛甚则冷汗出,唇色紫暗,肢冷,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红,苔白滑,脉沉弦紧,指纹色红。治宜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基本处方养脏散加减。当归10g,沉香3g(后下),广木香6g,苏梗10g,肉桂5g,丁香6g,枳壳10g,川芎6g。加水煎服。备选处方

(1)纯阳正气丸:每次3~6g,每日2次。口服。用于中寒腹痛。

(2)藿香正气液:每次5~10ml,每日2~3次。口服。用于中寒腹痛。

(3)良附丸:每次3~6g,每日2次。口服。用于中寒腹痛。

2食积腹痛:脘腹胀痛,疼痛拒按,不思乳食,嗳腐吞酸,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呕吐,吐物酸馊,矢气频作,大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淡红,苔厚腻,脉象沉滑,指纹紫滞。治宜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基本处方香砂平胃散加减。苍术5g,厚朴5g,陈皮6g,枳壳10g,香附5g,神曲10g,姜半夏6g,木香6g,莱菔子10g,砂仁2g(后下)。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保和丸:每次3~6g,每日2次。口服。用于食积腹痛。

(2)大山楂丸:每次3g,每日3次。口服。用于食积腹痛。

(3)四磨汤口服液:每次1岁以下3ml,1~3岁5ml,3~10岁10ml,10~14岁15ml,每日2次。口服。用于食积腹痛。

(4)木香槟榔丸:每次6岁以下2~3g,7~10岁3~4g,11~14岁5~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食积腹痛。

(5)王氏保赤丸:小于6个月每次服5粒,6个月~3岁,每超过1个月加1粒,大于3岁每超过1岁加5粒,8~14岁,每次服60粒。每日1次,重症每日2次。口服。用于食积腹痛。

(6)健脾丸:每次3~6g,每日2次。口服。用于食积腹痛。

3虫积腹痛:脐周腹痛,时作时止,痛时可扪及条索块状肿块,推之可散,痛喜揉按,按之痛减,伴呕吐清涎,纳差神疲,痛后如常人,舌苔黄腻,脉沉滑,指纹紫滞。治宜驱虫消积,行气止痛。

基本处方乌梅丸加减。乌梅5g,苦楝根皮10g,白芍10g,细辛2g,川椒5g,黄连2g,干姜5g,延胡索10g,当归10,焦山楂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小儿消积丸:水泛丸:30粒重1g。每次1~3个月5粒,3~6个月10粒,1~2岁每次30粒,3~6岁50粒,7~12岁80粒,每日2次。口服。用于虫积腹痛。

(2)小儿康颗粒:每次1岁以内3g,1~4岁5g,4岁以上10g,每日3次。口服。用于虫积腹痛。

4实热腹痛:腹痛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烦躁不安,潮热口渴,手足心热,唇舌鲜红,苔黄燥,脉沉实或滑数,指纹紫滞。治宜通腑泄热,行气止痛。

基本处方大承气汤加减。大黄5g(后下),玄明粉5g(冲服),枳实10g,厚朴5g,川楝子10g,黄芩10g,马鞭草10g,木香6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番泻叶冲剂:每次6岁以下3g,7~10岁6g,11~14岁9g,每日3次。口服。用于实热腹痛。

(2)黄连上清丸:每次1~3岁1~2g,4~6岁2~3g,7~9岁3~6g,10~14岁6~10g,每日2次。口服。用于实热腹痛。

5虚寒腹痛: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温喜按,面色惨白无华,精神倦怠,手足清冷,乳食减少,或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唇舌淡白,脉沉缓,指纹淡红。治宜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基本处方小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桂枝5g,白芍10g,党参10g,白术10g,干姜5g,煨木香5g,砂仁3g(后下),大枣5枚。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鸡内金10g,枳实10g,醋莪术10g,肉桂2g,生姜3g。加水煎服。用于虚寒腹痛。

(2)丁香、川椒、干姜、苍术、焦山楂各等份。研末,每次1~2g,开水送服。用于虚寒腹痛。

(3)附子理中丸:每次2~3g,每日2~3次。口服。用于虚寒腹痛。

(4)八宝瑞生丸:每次1~6岁1/3丸,7~10岁1/2丸,11~14岁1丸,每日3次。口服。用于虚寒腹痛。

(5)公丁香3g,白豆蔻3g,肉桂2g,干姜5g,白胡椒4g。共研细末,过100目筛,用时取药末1~1.5g,填敷脐中,再外贴万应膏。用于虚寒腹痛。

(6)木香6g,高良姜6g,肉桂2g,陈皮3g,公丁香2g。共研细末。每用2g,以米醋混合成膏,摊两层纱布中间,敷于神阙穴处。24小时更换,3日为1疗程。用于虚寒腹痛。

(7)小儿暖脐膏:外用。微火化开,敷贴脐上。用于虚寒腹痛。

6血瘀腹痛:腹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腹部积块拒按,肚腹硬胀,青筋显露,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指纹紫滞。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基本处方少腹逐瘀汤加减。延胡索10g,当归10g,没药5g,肉桂5g,蒲黄5g(包煎),五灵脂10g,川芎6g,赤芍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元胡止痛片:每次2~3片,1日2~3次。口服。用于血瘀腹痛。

(2)云南白药:散剂:每瓶4g,保险子1粒。每次6岁以下0.1g,7~9岁0.2g,10~14岁0.25~0.5g,每日4次。胶囊剂:每板16粒,每粒0.25g,另装保险子1粒。每次6岁以下1/2粒,7~9岁1粒,10~14岁1~2粒,每日4次。口服。凡遇较重者可先服保险子1粒,一般轻症不必服用。用于血瘀腹痛。

警示

1剧烈或持续腹痛者应卧床休息,随时复查腹部体征,并作必要的辅助检查,以便尽早进行鉴别诊断和及时处理。

2寒性腹痛者应温服或热服药液,热性腹痛者应冷服药液,伴呕吐者,药液要少量多次分服。

§§§第九节急性肠梗阻

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发生障碍即为肠梗阻。在小儿时期较多见。本病多因食积、虫团、气滞、血瘀、寒凝、热结、湿阻等因素造成肠管功能紊乱,通降失常,滞塞不通而发病。以腹痛、呕吐、腹胀、便秘为特征。小儿肠梗阻以先天畸形、肠套叠、外疝、蛔虫性和粘连性为多见。中医古籍中虽无肠梗阻之名,但类似本病的记载颇多,大致可包括在腹痛、肠结、关格、结胸、宿食、腹胀、寒疝、便秘等病证中。

诊断要点

1根据痛、呕、胀、闭四大症状,伴有肠鸣音亢进或腹部可见肠型及蠕动波,一般可作出诊断。

2实验室检查:大便(或直肠指检所取标本)和呕吐物检查:镜检见大量红细胞,或隐血试验阳性多表示肠管有血运障碍。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出现许多幼稚型细胞。

3X线检查:梗阻上段的肠管扩张充气,小肠宽度一般在3cm以上,结肠宽度在6cm以上,完全性肠梗阻X线显示除小肠内有气液平面呈阶梯状外,结肠内无充气;不完全性肠梗阻X线显示结肠内有少量充气。若仍不能确诊,可采用造影检查。若系肠套叠,空气灌肠可解决诊断和治疗问题。

辨治原则

辨证应分清病因。若因气滞,则胀重于痛,部位不定,时痛时止;因血瘀,则痛有定处,痛无休止,呕吐物、大便色如咖啡样物;因热结,则腹痛拒按,发热口渴;因寒凝,则突然脘腹疼痛,面色青晦。闭阻之物,若为食积,可频吐酸臭食物;若为虫积,可脐周阵痛,腹部有条索状团块;若为水湿,则水走肠间,辘辘有声。根据“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的理论,治疗应以开结通下为总则。但要根据气滞、血瘀、寒凝、热结、虫积、食积、湿阻等不同病因,或寒下、温下、润下;或兼以行气、活血;或兼以消食、驱虫、逐水等法。药液可口服或灌肠。然而过下伤阴,必须中病即止。

处方

1虫积闭阻证:腹痛绕脐阵作,烦躁不安,可有吐蛔,腹部可扪及条索状团块,压之变形且可移动,呕吐,大便闭结,苔白,脉弦。治宜驱蛔通下。

基本处方驱蛔承气汤加减。生大黄5g(后下),芒硝5g(另冲),厚朴5g,枳实10g,木香6g,槟榔10g,使君子6g,苦楝子10g。加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