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17143600000047

第47章 感染性疾病(5)

(3)大定风珠加减:白芍15g,阿胶9g(烊化),炙龟板15g(先煎),炙鳖甲15g(先煎),生地黄12g,麻仁9g,五味子6g,生牡蛎15g(先煎),麦冬12g,炙甘草9g。加水煎服。用于肢体震颤抽搐,或肢体筋脉拘急者。

(4)八珍汤加减: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川芎6g,赤芍10g,红花6g,鸡血藤15g,忍冬藤15g。加水煎服。用于本证气血亏虚者。

(5)菖蒲丸:每次2~4g,每日2次。口服。用于失语痴呆者。

7正虚邪恋证:病程日久,发热渐退,或低热不退,神疲气弱,口干唇红,大便不调,或干或稀,小便短赤,咽红稍肿,淋巴结肿大、肝脾大逐渐缩小,舌质绛,舌苔花剥,脉细无力。治宜益气生津,兼清余邪,佐以通络化瘀。

基本处方

(1)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9g,石膏15g(先煎),人参9g(另炖),黄精9g,麦冬9g,半夏6g,粳米15g,甘草6g。加水煎服。用于气虚邪恋证。

(2)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9g,鳖甲15g(先煎),生地黄9g,牡丹皮9g,知母9g,玉竹9g,玄参9g,地骨皮9g。加水煎服。用于阴虚邪恋证。

备选处方

(1)人参五味子汤加减:人参10g(另煎),茯苓10g,炒白术10g,炙甘草3g,五味子4g,橘红5g,炙黄芪10g,地骨皮10g。加水煎服。用于气虚内热证。

(2)秦艽鳖甲汤加减:秦艽10g,鳖甲15g(先煎),柴胡10g,地骨皮10g,当归10g,知母10g,玄参9g,麦冬9g。加水煎服。用于阴虚内热证。

(3)生脉饮口服液:每次5~1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阴两虚证。

警示

1对急性期患儿应予隔离,口腔分泌物及其污染物要严格消毒。集体机构发生本病流行,可就地隔离检疫。

2重型患者发生咽喉严重病变或水肿者,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发生脾破裂时,应立即输血,并作手术治疗。

§§§第九节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于感受时行疫毒(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伴有特殊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咳剧吐出痰涎方才暂止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多见,传染性强,5岁以下婴幼儿最易感染,重症或体弱婴儿患病后易发生肺炎、脑病等合并症。患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自从施行百日咳疫苗接种以来,发病率已明显下降。本病中医学又称“顿咳”、“顿嗽”、“疫咳”、“天哮呛”、“百日咳”。

诊断要点

1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未接种百日咳疫苗,发病前1~3周有百日咳接触史。

2痉咳期典型的痉咳症状表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每次发作连咳十数声或数十声,咳后伴高调的鸡鸣样回声,常引起呕吐),伴面目水肿、目睛出血、舌系带溃疡。

3初期类似感冒症状表现,但咳嗽逐渐加重,日轻夜重趋势,则应高度怀疑本病。

4实验室检查

(1)发病1周后,血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显著增高。白细胞总数可达(20~40)×109/L,其中淋巴细胞可达60%~80%。

(2)采用咳碟法作细菌培养,有百日咳杆菌生长。(在疾病第1周阳性率高达90%,以后降低。)

(3)鼻咽拭子涂片作直接荧光抗体染色阳性,该法具有阳性率高、特异性强和诊断快速等优点。

辨治原则

一般按病情经过分3期辨证。初咳期,历时约1周左右,自发病至痉咳出现之前,类似感冒咳嗽,治疗以疏风散邪、宣肺化痰为主。痉咳期,历时4~6周,从出现典型的痉咳症状开始至痉咳逐渐消失,治疗重在清火涤痰,泻肺降逆。恢复期,历时约2周左右,从痉咳缓解至咳嗽完全消失,治疗以益气健脾或养阴润肺为主。本病主证虽呛咳不已,但不可妄用止涩之药。

处方

1邪犯肺卫证(初咳期):初起咳嗽,喷嚏,鼻塞流涕,或有发热,随后咳嗽日渐加剧,日轻夜重,痰稀白,量不多,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治宜疏风祛邪,宣肺化痰。

基本处方三拗汤加味。炙麻黄3g,杏仁10g,甘草5g,瓜蒌皮10g,浙贝母10g,桑叶10g,蝉蜕6g,桔梗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杏苏散加减:杏仁10g,紫苏10g,枳壳5g,桔梗3g,前胡10g,橘红6g,法半夏6g,炙百部6g,甘草5g。加水煎服。用于风寒犯肺证。

(2)桑菊饮加减:桑叶10g,菊花10g,杏仁10g,前胡10g,连翘10g,薄荷10g(后下),瓜蒌皮10g,牛蒡子10g,甘草5g。加水煎服。用于风热犯肺轻证。

(3)银翘散合清宁散加减:银花10g,连翘10g,桔梗5g,牛蒡子10g,桑白皮10g,黄芩6g,葶苈子10g,炙百部8g,蝉蜕6g,甘草6g。加水煎服。用于风热郁肺重证。

(4)麻杏石甘汤加味:炙麻黄5g,杏仁10g,生石膏20g(先煎),甘草6g,桑白皮10g,葶苈子10g,黄芩6g,苏子10g,鱼腥草10g,浙贝母10g。加水煎服。用于百日咳合并肺炎者。

(5)胆汁疗法:新鲜鸡胆汁,加白糖适量调成糊状,蒸熟服。用量:按每日每岁1/2只鸡胆汁计算,最多不超过3只,分2次服,连服5~7日。如无鸡胆,用猪胆、牛胆、鸭胆均可,用量参照鸡胆量的比例计算。用于百日咳初咳期或痉咳期。

2痰火阻肺证(痉咳期):咳嗽连作,持续难止,日轻夜重,咳剧时咳后伴有深吸气样鸡鸣声,吐出痰涎及食物后,痉咳才能暂时缓解,不久又反复发作。一般3周后,可伴有目睛红赤,两胁作痛,舌系带溃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火涤痰,泻肺降逆。

基本处方桑白皮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桑白皮10g,杏仁10g,前胡10g,黄芩6g,鱼腥草10g,栀子6g,浙贝母10g,葶苈子10g,苏子10g,法半夏8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5g,杏仁10g,生石膏20g(先煎),炙百部8g,桑白皮10g,葶苈子10g,黄芩10g,黛蛤散10g(包煎),虎杖10g。加水煎服。用于痰火阻肺证。

(2)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1g(冲服),钩藤10g,天竺黄10g,黄芩6g,白芍10g,桑白皮10g,浙贝母10g,连翘10g,石菖蒲10g,广郁金10g。加水煎服。用于百日咳合并脑病。

(3)鹭鸶涎丸:每次1丸,每日2~3次,用于初咳期及痉咳期。

(4)僵蚕6g,地龙6g,全蝎3g,蝉蜕6g,杏仁10g,胆南星6g,青黛2g(冲),黄芩6g,炙百部6g,瓜蒌皮6g,加水煎服。用于痉咳期。

3气阴耗伤证(恢复期):痉咳缓解,鸡鸣样吸气性吼声消失,咳嗽次数减少,咳而无力,痰白稀薄,神疲自汗,气短懒言,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干咳无痰,痰少而稠,咳声嘶哑,唇红肤燥,神烦盗汗,夜寐不宁,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益气健脾,养阴润肺。

基本处方

(1)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紫菀8g,款冬花8g,炙百部8g,五味子5g,莱菔子10g,甘草5g。加水煎服。用于肺脾气虚证。

(2)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0g,麦冬10g,玉竹10g,石斛10g,桑白皮10g,炙百部8g,款冬花8g,川贝母10g,玄参10g,莱菔子10g。加水煎服。用于肺阴亏虚证。

备选处方

(1)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陈皮6g,山药10g,半夏6g,薏苡仁15g,桔梗5g,甘草3g。加水煎服。用于肺脾气虚证。

(2)百合固金丸:每次6岁以下1/3丸,7~9岁1/2丸,10~14岁1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肺阴亏虚证。

(3)二冬膏:每次5~10g,每日2次。口服。用于恢复期气阴耗伤者。

(4)百合20g,猪肺250g,雪梨50g,玉竹10g,杏仁10g。上物炖熟加少许食盐或冰糖调味,饮汤食猪肺。用于肺阴亏虚证。

警示

1明确百日咳应及时隔离患儿,尤其在传染性强的初咳期及痉咳期更有意义,对于密切接触的易感儿应进行检疫观察21天。

2痉咳期咳嗽频繁发作容易出现窒息紫绀,此时应急予吸痰、吸氧。睡眠不安者,可临时使用镇静药。

§§§第十节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腹痛,腹泻,夹杂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以粪口感染为其传播途径。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常见于夏秋季节。本病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危重类型的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简称中毒型菌痢)主要见于小儿,起病急,变化快,易危及生命,必须积极抢救。本病属

中医学“痢证”范畴,又称“下利”、“滞下”;中毒型菌痢,又称“疫毒痢”。

诊断要点

一、急性菌痢可分为普通型、轻型、重型和中毒型。

1病前1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多见于夏秋季节。

2临床表现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黏液便等,左下腹压痛。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增加,一般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为主,有核左移。大便外观脓血或黏液样便;镜检有大量的脓细胞、白细胞、少许红细胞;或有吞噬细胞。大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

中毒型菌痢是急性菌痢的危重型。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发展快,突起高热(少数体温不升),反复惊厥,嗜睡,迅速发生休克、昏迷。腹泻一般较轻,粪便或灌肠液检查发现脓血或较多白细胞及红细胞。根据其危重表现可分为以下三型:栙休克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可见精神萎靡,面色灰白,四肢厥冷,皮肤发花、发绀,口唇、甲床发绀,心音低钝,心动过速,血压下降或测不出。重者有吐咖啡色物或其他出血现象。栚脑型:因脑缺氧、水肿、颅内压增高或脑疝,而发生反复惊厥、昏迷和呼吸衰竭。栛肺型: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常在脑型或休克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少数上述两型或三型同时出现为混合型,最为凶险,病死率很高。

二、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菌痢。症状迁延不愈或间歇出现。有的病例肠道有病变,但无临床症状,而粪便培养阳性,为隐匿型。

辨治原则

痢疾有湿热痢、寒湿痢、疫毒痢、久痢之分。湿热痢、寒湿痢为其常证,起病较急,症状典型;疫毒痢起病急暴,传变迅速,常有毒热内闭或内闭外脱之证。久痢则起病缓慢,症状迁延不愈,常伤气耗血、损阴伤阳,而见阴虚内热或脾胃虚寒之证。细菌性痢疾的辨证关键在于辨别寒、热、虚、实;辨痢下形色,白痢伤气分,赤痢伤血分;辨腹痛、里急后重。

痢疾初起,重在祛邪。祛邪又有解表、导滞、清解、温通、凉血、解毒、开闭、通下之法。后期多调理脾胃和气血。久痢则应注意扶正,或以养阴止痢,或以温阳固涩;对虚中夹实,反复发作者,当斟酌病机,视其虚实缓急,以施攻补。

处方

1湿热痢:发热腹痛,下痢赤白粘冻或脓血,初起或为水泻,1~2日后再便下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或坠而不爽,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化湿导滞。

基本处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白头翁12g,黄连3g,黄柏10g,马齿苋15g,木香6g,槟榔10g,赤芍10g,白芍10g,生甘草6g,生大黄5g(后下)。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葛根10g,黄芩10g,黄连5g,甘草6g,金银花10g,连翘10g,柴胡10g,荆芥10g。加水煎服。用于湿热痢兼表者。

(2)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5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6g,地锦草12g,马齿苋15g,焦山楂10g,生甘草6g。加水煎服。用于湿热痢热毒壅盛者。

(3)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10g,黄连3g,黄柏10g,秦皮10g,厚朴10g,薏苡仁20g,苍术10g,茯苓10g,焦山楂10g。加水煎服。湿热痢湿偏重者。

(4)香连丸:每次1~3岁1g,4~6岁1.5g,7~9岁2g,10岁以上3g,每日3次。口服。用于湿热痢。

(5)葛根芩连微丸(片、冲剂):微丸:每次5岁以下1g,6~9岁2g,10~14岁3g,每日3次。片剂:每次1~3岁1片,4~6岁2片,7~9岁3片,10~14岁4片,每日3次。冲剂:每次1~3岁1g,4~9岁2g,10~14岁3g,每日3次。口服。用于湿热痢。

2寒湿痢:痢下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下白冻,腹痛肠鸣,饮食不振,肛门后坠,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治宜温中散寒,化湿导滞。

基本处方理中汤合平胃散加减。党参10g,白术10g,干姜6g,厚朴6g,苍术10g,陈皮6g,茯苓10g,木香6g,槟榔10g,枳壳6g。加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