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17143800000027

第27章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3)

四、体癣和股癣

除掌趾外光滑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称体癣,其中腹股沟、外生殖器及肛周的体癣又称股癣。本病好发于夏秋季,青壮年男性多见。因体癣的皮损多呈圆形,故中医将之称为“圆癣”。生于阴部者,中医称之为“阴癣”。

诊断要点

1.本病好发于夏秋季,青壮年男性多见。发病与机体的抵抗力密切相关。

2.体癣初起针头至绿豆大小或更大损害,由中心等距离向四周扩展,形成环形或多环形。边缘为丘疹、水疱和丘疱疹组成,狭窄而不连续,环中央倾向愈合或留下暂时色素沉着,主要感觉为瘙痒。

3.股癣损害基本与体癣相同,多见双侧发病,因腹股沟部温暖潮湿、易于摩擦,病程稍长时病变可呈中央苔藓样变的环状或片状损害。

辨治原则

治疗上一般不需内治,以中药外治为主。

外治

(1)复方土槿皮酊:将苯甲酸12g,水杨酸6g,加适量酒精溶解,再加入10%土槿皮酊40ml混匀,最后将75%酒精加至100ml。每日2~3次,外搽。糜烂或皲裂者禁用。

(2)一号癣药水:土槿皮、大枫子肉、地肤子、蛇床子各300g,硫黄150g,白鲜皮300g,枯矾1250g,苦参300g,樟脑150g,50%酒精20000ml。将土槿皮打成粗末,大枫子肉捣碎,硫黄研细,枯矾打松,用50%酒精8000ml温浸2天后,倾取清液,再加6000ml浸2天,倾取清液,再加6000ml,去渣取液,将3次浸出之液混合,再以樟脑用95%酒精溶解后,加入药液中,待药液澄清后取上层清液备用。每日3~4次,外搽患处。适用于手足癣、体股癣等病。局部糜烂者禁用。

(3)二号癣药水:米醋10000g,百部、蛇床子、硫黄各240g,土槿皮300g,白砒6g,斑蝥60g,白国樟36g,轻粉36g,先将白砒、硫黄、轻粉各研细末,再同其余药物和米醋浸泡一周后使用。每日1~2次,外搽患处。亦可浸用,约浸20分钟。适用于手足癣、体股癣等病。局部糜烂者禁用。

(4)皮损有糜烂、疼痛者,先用雄黄膏外涂,每日2次。待糜烂消失后,再用复方土槿皮酊、一号癣药水或二号癣药水外搽。

五、花斑癣

花斑癣是一种表皮角质层被花斑癣菌感染的疾病。因病变处损害为紫斑、白斑,中医将花斑癣称为“紫白癜风”,又因夏季出汗后皮疹明显,故俗称“汗斑”。

诊断要点

1.好发于青壮年,夏重冬轻。病程缓慢,自觉症状轻微,常感轻痒。

2.皮损好发于躯干、颈、上臂等光滑皮肤区。初起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逐渐发展至甲片大小的圆形鳞屑斑片,界限清楚。皮损表面有少量糠粃样鳞屑,极易剥离,呈灰色、褐色或黄棕色。

辨治原则

本病一般只需外治。

外治

(1)先用肥皂洗搽患处,然后再用密陀僧散搽患处。若皮疹以褐色为主,每日1次,用醋调搽;以白色为主,每日1次,用姜片蘸药粉搽之。(2)紫草、苦参、大黄、黄柏、荆芥各30g,藿香20g,煎水外洗患处。(3)土荆皮、丁香各20g,藿香30g,75%酒精200ml浸泡1周后,每日2~3次,取药液外涂皮疹。

(4)密陀僧散:硫黄、雄黄、蛇床子各6g,石黄、密陀僧各3g,轻粉1.5g,共为细末。直接外扑或以醋调后外搽患处。适用于白癜风、花斑癣等。

警示

真菌类皮肤病,尤其甲癣,外用中药效果不理想者可结合西药内服、外用。内服一般可选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药。

§§§第七节虫咬皮炎

引起人类皮肤病的动物有多种,最常见的是螨、蚊、蠓、臭虫、蚤、蜂、隐翅虫等节肢动物,动物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栙口器叮咬或尾钩造成机械性损伤;栚虫体表面的刺毛、鳞片、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毒液刺激皮肤局部或引起全身反应;栛昆虫的毒液或唾液内所含的多种抗原引起栺型变态反应;栜昆虫的口器留在组织内或寄生虫直接钻入皮肤后作为异物引起异物肉芽肿性反应。

一、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皮炎是由于皮肤接触隐翅虫毒液所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隐翅虫没有毒腺体,但虫体内有一种毒素,当虫在人体皮肤停留时不引起皮炎,而只是在被打碎或压碎,虫体内所含的一种强酸性毒汁(pH1~2)接触皮肤,在数小时内引起皮炎反应。其程度与接触毒汁的量有关。多见于夏季,以青壮年多见。本病属于中医“虫咬伤”。

诊断要点

1.皮损好发于脸、颈及四肢等暴露部位。

2.皮损初起时为丘疹,红斑,常很快形成条状或斑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有密集丘疹、疱疹或脓疱疹,排列成条状,单一或多条,长短及方向不一,一般长约3~10cm,状如鞭子抽打样。在条状皮损附近也可出现丘疹及疱疹。

3.局部有瘙痒、灼热感及疼痛,附近淋巴结可肿大。皮疹广泛时伴全身不适。1~2周后脱痂而愈,留有明显的色素沉着。

辨治原则

多为热毒炽盛。

处方

黄连解毒汤:黄连、栀子各9g,黄芩、黄柏各6g。每日1次,加水煎服。

外治法

(1)青黛散:青黛60g,石膏、滑石各120g,黄柏60g,各研细末,和匀。干掺或麻油调敷患处。

(2)可用新鲜中草药煎水外洗或湿敷,也可搅烂外敷,常用清热解毒之中草药,如马齿苋、紫花地丁、金银花、黄连、黄柏等。

二、螨皮炎

螨皮炎(mitedermatitis)是因螨叮咬或接触其分泌物、蜕皮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皮炎。治疗主要是抗过敏。该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水疥”颇相类似。

诊断要点

1.本病好发于夏秋温暖潮湿季节,皮疹开始多分布于接触部位或暴露部位,逐渐可累及全身,但仍以颈、躯干为主。

2.皮疹为在叮咬部位出现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丘疱疹或风团样丘疹、瘀斑,有时可见大疱,皮损中央可见针尖大小的“咬痕”。

3.少数患者可出现头痛、发热、乏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个别可出现哮喘、蛋白尿,或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几天后皮疹可自行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辨治原则

掌握风湿热主次兼夹。

处方

1.风热交阻证:皮疹多为丘疹或丘疹样风团,水疱少见,色泽较红,奇痒。舌多偏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止痒。

基本处方荆芥、防风、当归、生地、苦参、苍术(炒)、蝉蜕、胡麻仁、牛蒡子(炒研)、知母、石膏(煅)各3g,甘草(生)、木通各2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双花方:一枝黄花6~15g,七叶一枝花3~12g,石蟾蜍4.5~10g,半边莲10~30g,并头草10~30g,红枣3~5g,生甘草6g。上药每日1次,加水煎服。少数患者服后有肠胃反应,可在方中加入健脾药,如白术、陈皮等。用于风热交阻者。

2.湿热夹毒证:皮疹多发于下肢,风团中心有大小不等的水疱、脓疱、糜烂、渗液、脓痂等,痒痛交加,或伴发热,邻近淋巴结肿大。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基本处方杏仁6g,苡仁15g,砂仁3g,厚朴6g,法夏8g,茯苓10g,通草6g,竹叶8g,冬瓜仁10g,白鲜皮8g,地肤子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枳术赤豆饮:炒白术、炒枳壳、蝉衣、赤芍、防风、茯苓皮各6g,赤小豆、冬瓜皮各12g,荆芥3g。上药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湿热夹毒者。

外治

1.复方苦参酊:白芷40g,地肤子、白鲜皮、蛇床子、薄荷各25g,樟脑36g。上药用60%乙醇2000ml浸泡1周,滤液约1800ml,入樟脑即成。用时以药棉蘸药液,每日4~6次,涂搽患处。

2.十味香袋砂姜片、香附、苍术、山姜、白芷、雄黄、硫黄、艾叶各10g,丁香19g。烘干研成粉,加入适量冰片分装入袋内备用。每一患者用两个药袋,一个挂在项下或放在衣袋内,另一个放置枕下。

三、毒虫咬伤

毒虫咬伤是指被某些恶虫叮咬或接触毒虫的毒汁所致的一类皮肤病。主要包括:蜂蜇伤、蝎子蜇伤、蜈蚣咬伤、蜘蛛咬伤等。多发于夏秋季节,男女老幼皆可患病,以江淮以南温热地区或山区园林更为多见。中医称为“恶虫咬伤”,“虫毒病”。一般以外治法为主,若伴全身症状,宜合并内治法。

诊断要点

蜂蜇伤:蜂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黄蜂与蜜蜂。被蜂刺蛰后,患处即有烧灼感或痛痒感,伤处有瘀点,周围起红斑样丘疹或风团,或一片潮红肿胀,也可起水疱,常伴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现象,如头晕、恶心,严重者可休克,甚至死亡。

蝎蜇伤:蝎子尾巴上有一个尖锐的钩,与一对毒腺相通,刺入皮肤,毒液即由此流入伤口。一旦被蜇后,疼痛剧烈,或伴烧灼感,局部潮红肿胀,可出现瘀斑及水疱,严重者可出现流涎、恶心、呕吐、嗜睡、寒战、高热等中毒症状而致死。

蜈蚣咬伤:蜈蚣前两足之毒爪可刺入人体皮肤放出毒液,刺蛰处出现两个瘀点,周围皮肤红肿、灼热、剧痛,常继发淋巴结及淋巴管炎。被大蜈蚣咬伤,可发生局部组织坏死,并出现全身麻木、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谵语、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状。

蜘蛛咬伤:毒蛛咬伤皮肤,数分钟后,局部灼热,剧烈刺痛,并向四肢及躯干处扩展。局部有两个瘀点,伴明显肿胀,2~3小时后可出现畏寒,呕吐及痉挛性疼痛,继之出现腹痛,烦躁不安,谵语及腹壁强直,大汗出等全身症状。

辨治原则

多为热毒炽盛。

处方

被毒虫蜇伤或咬伤病史,患处有瘀点或瘀斑,潮红肿胀,灼热疼痛,可伴不同程度全身症状。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基本处方金银花20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15g。水煎后加酒一、二匙和服,药渣可搅烂敷患部。

外治

(1)蜂蜇伤:米醋擦洗伤口;新鲜中草药搅烂外敷,可选用清热解毒之中草药,如鲜马齿苋、野菊花、鲜夏枯草等。还有肥皂水,老黄瓜汁水,新鲜萝藦藤茎叶的浆汁外涂伤处,都能起到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2)蜈蚣咬伤:五灵脂适量,研末水调敷;苋菜、夏枯草、桑叶、南瓜叶、红薯叶任选一鲜品,搅烂外敷。或用肥皂水或者苏打水清洗伤口。或用甘草,雄黄末等量,麻油调服。或用重楼30g,七叶莲15g,雄黄末5g,共研末,加米醋半斤调匀,外敷伤处,露出伤口。

(3)蝎子咬伤:蝎蜇伤如在四肢,可在伤部上方缠止血带,拔出毒钩,将明矾研碎用米醋调成糊状,涂在伤口上,必要时切开伤口,抽取毒汁;也可选用鲜大青叶、马齿苋、鲜薄荷叶搅烂外敷。或用新鲜瓜蒌根捣烂敷伤处。或用大蜗牛捣烂,再加酒或米醋共捣,敷伤处。或用大蒜捣烂敷伤处。或用明矾适量,米醋调服伤处。

(4)蜘蛛咬伤:若在四肢,于咬伤的近心端扎止血带,局部切开用火罐吸出或挤出毒汁,银花、黄连煎水清洗,鲜马齿苋搅烂外敷。

(5)季德胜蛇药片:用冷水调成糊状,敷在伤口周围,留出伤口。

警示

若毒虫咬伤出现全身麻木、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谵语、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状者,需结合西医进行救治。

§§§第八节疥疮

疥疮是由疥螨寄生在人体表皮层(即角质层)内所引起的接触传染性皮肤病。由人型疥螨通过人与人密切接触而传染,其传染方式,最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如与患者同床共睡或和病人握手;少数也可通过患者用过的衣服、被褥、毛巾、凳椅等间接接触传染。疥疮病名中医一直沿用至今,俗称“湿疥”、“虫疥”、“癞疥”、“干巴疥”等。本病以外治为主,若继发感染,可辅以内治法。

诊断要点

1.本病常发于16~30岁的男女青壮年,在潮湿温暖的南方尤为多见。容易在集体单位和家庭中引起流行。潜伏期4~6周,主要是瘙痒剧烈,以夜间为甚。

2.皮损好发于皮肤薄嫩部位,如指缝、腕部屈侧、肘窝、腋窝、乳房下皱褶,脐周、腰部、下腹部、股内侧、外生殖器等部位。头面和掌跖一般不受侵犯,但婴儿除外。

3.皮损主要为丘疹、水疱、隧道和结节。隧道长约3~15毫米,呈灰色或浅黑色弯曲线条,末端常有丘疹或水疱,惯发于指间、腕部屈侧或男性外生殖部位。

辨治原则

多为风邪侵袭。

处方

防风10g,蝉蜕5g,苦参10g,土茯苓30g,蒺藜10g,百部12g,黄柏5g,苡米30g,连翘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消风散: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胡麻仁各6g,甘草、木通各3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风邪侵袭者。服药期间,不宜食辛辣、鱼腥、烟酒、浓茶等,以免影响疗效。

外治

百部、黄柏、苦参、银花各15g,艾叶6g,花椒15g,川芎、红花各10g,或苦参、青黛各15g,蝉蜕10g,百部15g,川椒、艾叶、雄黄各10g,白藓皮15g。每日2~3次,煎水外洗,每次浸泡20~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