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17143800000039

第39章 肛肠疾病(2)

(3)千捶膏:蓖麻子肉150g,嫩松香粉300g,轻粉(水飞)30g,东丹、银朱各60g,茶油40g。制备成膏剂,隔水炖烊,摊于纸上,盖贴患处。适用于阳证肛痈初起者。

(4)阳毒内消散:麝香、冰片各6g,白及、天南星、姜黄、炒穿山甲片、樟脑、冰片各12g,轻粉、胆矾各9g,铜绿12g,青黛6g。研极细末,贮瓶内,用时取适量,掺膏药上敷贴。适用于火毒壅盛者。

2.热毒炽盛证:肛门疼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治宜清热解毒,通腑泻热。

基本处方栀子、连翘、薄荷各3g,甘草1.5g,黄连、黄芩、桔梗各3g,大黄6g,当归、炒白芍、木香、槟榔各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食前服。

备选处方

凉膈散:大黄、芒硝、炙甘草各600g,栀子、薄荷、黄芩各300g,连翘1250g。共为粗末,每次5~12g,加竹叶3g,蜜少许,加水煎服,每日3次。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适用于热毒炽盛者。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

基本处方青蒿、知母各6g,鳖甲15g,细生地黄12g,丹皮9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阳和汤:熟地黄30g,白芥子6g,鹿角胶9g,肉桂3g,麻黄、炮姜炭各2g,生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阴寒凝滞者。

(2)滋阴除湿汤: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各3g,柴胡、黄芩、陈皮、知母、贝母各24g,泽泻、地骨皮、甘草、各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阴虚湿凝者。

警示

1.运用中药及抗生素进行保守治疗通常仅能缓解患者症状,如不及时切开引流可能会导致感染漫延形成更加复杂的脓肿,从而造成括约肌功能的损伤。

2.极少数情况下,对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诊断和治疗的延迟可能会引起危及生命的坏死性感染。

§§§第五节肛瘘

肛瘘全称肛管直肠瘘,是指肛管、直肠经病理性管道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肛瘘多是肛门直肠脓肿的后遗症,因肛门腺受损、感染而形成。本病属于中医学“肛漏”、“痔漏”、“漏疮”等病范畴。

诊断要点

1.肛周流脓、疼痛、瘙痒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可触及或探及瘘管通往肛管内。

2.据1994年6月2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本病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低位复杂性肛瘘、高位单纯性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

3.可根据需要选作肛管直肠指诊、探针检查、美兰试验、瘘管造影、直肠腔内超声、核磁共振、纤维结肠镜、结核杆菌DNA、梅毒血清等检查、艾滋病毒抗体免疫学检查、瘘管组织病理检查等,以明确肛瘘性质,查明内口位置、瘘管深浅和分支走向。

辨治原则

首辨证候虚实,掌握标实与本虚的主次。标实为主者,分清风、湿、热邪的偏盛。本虚为主者,分清气虚、血虚、阴虚的主次。

处方

1.湿热下注证:瘘管外口胬肉高突,流脓黏稠,色黄或白,肛门肿胀疼痛,或潮湿瘙痒,硬索明显。舌红,苔黄,脉弦或滑。治宜清热利湿。

基本处方三妙方合萆薢渗湿汤加减。苍术、黄柏、萆薢各10g,薏苡仁15g,赤芍、丹皮、牛膝、滑石(布包)各10g,通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胡连追毒丸:制胡黄连、炙刺猬皮各30g,麝香0.6。上药研末为丸。每次3g,每日2次,空腹时温水送服。适用于湿热内盛者。

(2)黄连闭管丸:胡黄连30g,穿山甲、煅石决明、槐花各15g。上药研末为丸。每次3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湿热内盛者。

(3)三妙丸:炒黄柏120g,炒苍术180g,川牛膝60g。上药为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湿热内盛者。

(4)苦参汤:苦参20g,蛇床子、白芷、金银花各15g,野菊花、黄柏各20g,地肤子、石菖蒲各15g。加水煎汤,熏洗患处。每次20~30分钟,早晚各一次。适用于湿热内盛者。

(5)马硝煎:马齿苋、芒硝、蒲公英各15g,甘草10g。加水煎汤,熏洗患处,每次20~30分钟,早晚各一次。适用于热毒偏盛者。

(6)马齿苋膏:马齿苋50g,蜂蜡10g,猪油40g(炼过)。马齿苋阴干,研细,将油蜡共融,兑入马齿苋粉和匀。每日2次,敷于患处。适用于湿热内盛者。

(7)黄连膏:黄连9g,当归15g,黄柏9g,生地30g,姜黄9g,麻油360g,黄蜡120g。上药除黄蜡外,浸入麻油内1天后,用文火熬煎至药液浓缩,去渣滤清,再加入黄蜡,文火收膏。每日2次,敷于患处。适用于湿热内盛者。

2.正虚邪恋证:肛周流脓液,质地稀薄,肛门隐隐作痛,瘘管外口肉芽不鲜,时溃时愈,按之质较硬,且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伴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濡。治宜补益气血,托毒生肌。

基本处方托里消毒散加减。人参、生黄芪各15g,炒白芍、当归各10g,炒白术15g,茯苓、金银花各10g,皂角刺3g,白芷5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四妙散:炙黄芪、当归各10g,金银花15g,炙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气血不足者。

(2)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炒白芍、生地黄各10g,川芎5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气血两虚者。

(3)冲和膏:紫荆皮15g(炒),独活90g,赤芍60g,白芷30g,石菖蒲45g。研细末。每日2次,葱汁、陈酒调敷。适用于气血不足者。

(4)九一丹:石膏27g(煅),黄升丹3g。研极细末。每日2次,药线裹药插入肛瘘外口中。适用于气血两虚瘘管,腐肉未脱,新肉不生者。

(5)化腐生肌散:石膏(煅)、硼砂、轻粉各15g,朱砂6g,冰片3g。研极细末。每日2次,药线裹药插入肛瘘外口中。适用于气血两虚瘘管,腐肉未脱,新肉不生者。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颜色晦暗,脓出稀薄如米泔样,无硬索状物,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

基本处方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知母各6g,鳖甲15g,生地黄12g,丹皮9g,炒白术15g,沙参、麦冬各10g,淮山药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两地汤:生地黄、玄参各30g,白芍、麦冬各15g,地骨皮、阿胶(烊化)各9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阴液亏虚者。

(2)消瘰散:玄参、银花藤各15g,蜈蚣、浙贝母各9g。研细末。每次2~6g,每日2次,枣汤调服。适用于阴虚兼湿热者。

(3)六味地黄丸:蜜丸,每次8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阴液不足者。

(4)知柏地黄丸:蜜丸,每次8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阴虚内热者。

(5)河车大造胶囊:每次1.05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肺肾阴虚者。

(6)七三丹:石膏21g(煅),黄升丹9g。研极细末。每日2次,掺于创面,或用药线裹药插入肛瘘外口中。适用于阴虚肛瘘,腐肉未脱,新肉不生者。

警示

1.克罗恩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肛瘘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尽量避免在活动期进行手术。

2.结核性肛瘘应予抗结核治疗。

§§§第六节肛裂

肛裂是指齿线远端肛管的皮肤全层纵形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以20~30岁青壮年多见,多见于肛管正后方,发病率占肛门直肠疾病第三位。多是因干硬粪便或腹泻等原因造成肛管皮肤撕裂伤,伤口若受到反复刺激或感染则形成溃疡。本病属于中医学“钩肠痔”、“裂痔”等病范畴。

诊断要点

1.以便时或便后肛门撕裂样疼痛,大便带少量鲜血以及便秘为主要症状,偶有肛门瘙痒。

2.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于一期肛裂;有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多见于二期肛裂;溃疡边缘发硬,基底色紫红,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多见三期肛裂。

3.对可疑患者可加做炎症性肠病、结核病、血液病以及性病或肿瘤等相关检查以排除全身及局部并发其他急慢性疾病的可能,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辨治原则

首辨证候虚实。标实为主者,分清风、湿、瘀的偏盛。本虚为主者,分清血虚、阴虚的主次。

处方

1.血热肠燥证: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肛门疼痛,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裂口色红,腹部胀满,溲黄。舌偏红,脉弦数。治宜清热润燥通便。

基本处方生地黄6g,当归尾4.5g,炒地榆6g,槐角9g,黄连6g,天花粉2.4g,升麻1.5g,赤芍、枳壳、黄芩、荆芥炭各3g,生甘草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空腹服用。

备选处方

(1)麻子仁丸:麻子仁、大黄各500g,芍药、炒枳实、炒厚朴、杏仁各250g。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热结肠燥者。

(2)更衣丸:朱砂15g,芦荟21g。上研细末,加酒少许和为丸。每次3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肠燥便秘者。

(3)增液承气汤:玄参30g,麦冬、生地黄各24g,大黄10g,芒硝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热结阴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