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30,40,男女心理天平
17147900000048

第48章 后记

当我写完这本书的时候,内心轻轻舒了一口气。每个人随着成长,都会积累自己的阅历,也就是对人性的深刻体察。回想我的生活,有两个阶段记忆深刻,第一个阶段,是大四的时候,去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做实习记者,当时跑的是法制新闻,先后去了拘留所、看守所、劳改农场、男子监狱和女子监狱,对形形色色的服刑人员进行过采访。甚至有一次,去法院采访,赶上一个死囚执行枪决,目睹了这个死囚走向法场,直至死刑执行。这一年多的经历,让我对“另一个世界”有了深刻的体察;第二个阶段,我主持《北京娱乐信报》的心理咨询版,有一个心理咨询热线,叫“阿元热线”,这个“阿元”就是我。当时是24小时接听电话,由于在2006年,北京城还没有一个媒体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所以,“阿元热线”极其火爆,我记录下这些咨询故事,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发表在报纸上;同时,请专家给予点评帮助。这个阶段,让我对现实社会生活有了深刻的体察。

男性的思维方式毕竟是问题型的,对于心理困惑,我是当作一个又一个待解的方程式,所以,我就非常注重心理学的技术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而没有把心理学看成“哲学”和“成功学”。比如,我在2005年6月,推进EAP(Employ Assistant Program)的时候,就特别注重把中国的国企和私企作为EAP的对象,特别注重EAP的中国化。为此,我还专门提出了C-EAP,即Chinese Employ Assistant Program,这在当时,给很多应用心理学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以很大的思想启发。我最后把“心理测评”当作我的专修方向,也是看重心理测评的科学和规律性的一面。正如我在自序里所说的,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前提——第一,社会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第二,生活价值观的开放和多样化。同时,心理学的发展,也会带动中国现代人文主义的发展,对个体的关怀,不仅仅是心理学的,更本质的,还是来自人文主义。于是,我在专修心理测评的同时,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心理主义”。“心理主义”在1830年代,是德国哲学运动的一个趋势,主张将心理学作为哲学学科的基础,而“心理主义”又代表了以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为研究重点的心理学学科发展方向,因此,“心理主义”是哲学方法论,在当代中国,多样化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处于历史性飞跃的前夕,我们实在是需要一种哲学方法论的带动,来彻底激活整个局面。“心理主义”既是哲学的,又是心理学的,是最为适宜的方法论指引,当然,要结合中国文明的具体特色来做相应的思想重建,我为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所以,在国内,我现在第一个强调“心理主义”和“心理主义”阅读,目的是大力推动当代中国的文化重建,并且,希望通过我的工作,在哲学方法论上,为心理学的普及,以及充分发挥其学科效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

创作这部书稿的过程,也是对我过去经历和思考的一次回顾。在回顾中,过去很多事件、场景、同事、朋友,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内心涌动着一份久违的感动。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室主任胡性慧女士,在她的指导之下,我整理完成了这部书稿。我还要由衷地感谢《时尚新娘》杂志主编汪阳女士,《都市主妇》杂志主编罗文林女士,这两本主流女性杂志率先开辟了“心理测评”专栏,涵盖了大都市的新娘和主妇两个女性群体,让我的思考能够最广泛地覆盖当代中国的都市女性。我还要由衷地感谢李枚涓、何佳怡、姚文坛和张韡女士,她们是我的良师益友,对我的启发很多。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无论在怎样的时刻,和我最紧密站在一起的,是他们。近几年来我的写作不断出新,不断给予沉寂的思想界和文化界一些微薄的激荡,其活力和持续力,离不开父母对我的支持,这本书,也是献给他们的一个礼物!

在国内的图书市场里,还没有出现过如此的“心理主义阅读”,将心理测评、深度解析、引申阅读有机融合于一体,是我新的写作形式,也是奉献给读者朋友的最新阅读体验。请亲爱的读者朋友多多指教!

2009年10月19日于北京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