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世界神秘现象
17155400000035

第35章 生物之谜(3)

科学家和日本记者根据现场调查,提出了种种否定它是鲨鱼的根据:

其一,鲨鱼的肉是白色的,姥鲛的肉是粉红色的,而怪兽的肉则是赤红色的。

其二,当“瑞弹丸”船员们把它捞上来时,现场没有一个人认为它是鲨鱼,为什么呢?记者调查了这个问题。原来鲨鱼没有排尿器官,体内积蓄的尿是利用海水的浸透压力,从全身排出的;因此,鲨鱼的肉有一种尿特有的臭味,有经验的渔民都会闻出来。“瑞弹丸”的船员们正是由于这一点而否定了它是鲨鱼。

其三,如果真是鲨鱼,那么具有软骨架的鲨鱼,在死了大约半年之后,是绝对不会被起重机吊起来的。因为尸体开始腐烂,软骨也开始腐烂,尸体的软骨架绝对禁受不住大约两吨的自重。对此,许多鱼类学权威人士都认为这是否定鲨鱼说的一个重要论据。

其四,怪兽有较厚的脂肪层,包裹在全身的肌肉上,而鲨鱼只在肝脏里才有脂肪。

于是,从鲨鱼说又转回到爬行类动物说。证明怪兽可能是爬行类动物还有一个重要的论据,即怪兽的头部呈三角形,这是爬行类独具的特点,日本著名科学漫画家石森章太郎根据骨骼草图,画了一幅怪兽复原图,如果照此图来看,它可真像是一个爬行类动物了。

1977年9月1日和19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两次有关怪兽身份问题的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人有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血清、鱼类、化石、等方面的学者共19人。他们研究了照片、草图和鳍须的组织切片,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写出了9篇论文。综合两次座谈会的讨论意见,会议主持人、东京水产大学校长佐木忠义于同年12月15日下午向报界发表了日本学术界的研究结论:

1. 从怪兽鳍端须条的化学成分来看,得不出是鲨鱼的结论;

2. 从怪兽的两对腹鳍、长身体、长尾巴以及身体表面都是脂肪等特点来看,是和迄今已知的鱼类完全不同的一种动物;

3. 在分类学上,很可能是代表着全新的一种人类未认识的动物。

现在,人们都盼望在南纬43度53分、东经173度48分曾经打捞上怪兽尸体的地方,有一天会再现怪兽的踪影。或许它正是人们所期待的史前爬行动物。

海豚智力之谜

在水族馆里,海豚能够按照训练师的指示,表演各种美妙的跳跃动作,它似乎能了解人类所传递的信息,并采取行动,人们不禁惊叹这美丽的海洋动物竟如此地聪明。那么,海豚的智慧和能力究竟高到什么程度?它们和人类之间的相互沟通有没有日益增进的可能呢?

海豚智商难以测定

海豚能做出各种难度较高的杂技动作,显然是一种相当聪明的海中动物。但是海豚实际上的智力情况如何呢?

根据观察野生海豚的行为以及海豚表演杂技时与人类沟通的情形推测,海豚的适应及学习能力都很强,但目前尚无法证明海豚能运用语言或符号进行抽象思考。不过即使没有科学上的确凿证据,也不能就此认为海豚没有抽象思考能力。

倘若海豚真的具有抽象思考能力,那么它究竟是如何运用这种能力的呢?而其程度又是如何?这些都是饶有兴趣的问题。但现在,想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容易,因为即使是人类所拥有的智慧,也还有许多未知之处。

虽然海豚与人一样都属于哺乳动物,但因生活的环境不同,相互接触的机会不多,故人类对海豚潜在能力的了解是很有限的。那么,人类究竟是采用何种方法来研究并探索海豚的智力的呢?目前,大多都采用下列两种方法:一是根据海豚解剖学上的特征,来推算海豚的潜在能力;二是实际观察野生海豚的行为,并从行为目的与功能方面着手,推测其智力的高低。

脑部发达不逊于灵长类

海豚大脑半球上的脑沟纵横交错,形成复杂的皱褶,大脑皮质每单位体积的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数目非常多,神经的分布也相当复杂。例如,大西洋瓶鼻海豚的体重为250千克,脑部重量约为1500克,和成年男性的脑重1400克相近,海豚脑重和体重的比值约为0.6%,这个值虽然远低于人类的1.93%,但却超过大猩猩或猴类等灵长类。

至于海豚大脑半球上由脑沟所形成的皱褶,根据研究显示,大西洋瓶鼻海豚的皱褶甚至比人类的还多,而且更为复杂,它们的大脑皮质表面积为2500平方厘米,约是人类的1.5倍。海豚脑部神经细胞的密度与人类或黑猩猩的几乎没有差别。换句话说,海豚脑部神经细胞的数目,甚至比人类或黑猩猩的还要多。因此,无论是从脑重量和体重的比,还是从大脑皮质的皱褶数目来看,大西洋瓶鼻海豚脑部的记忆容量,或是信息处理能力,均与灵长类不相上下。

尝试了解海豚的语言

由于海豚大脑的记忆容量和信息处理能力与灵长类动物不相上下,如果人类能与海豚相互沟通,就应该获得许多有关海洋动物的宝贵资料,并学习到不同的表达和思维模式。与海豚一起潜水就会发现,海豚是相当“聒噪”的动物。根据录音调查记录显示,海豚使用频率在200千赫~350千赫以上的超声波的叫喊声进行“回音定位”,而人类的听觉范围介于16千赫~20千赫之间,人类无法听到海豚回声定位所发出的声波。因此,我们在水中听到的海豚叫声,可能只是海豚同类间互通消息所使用的部分低频声音。

人类要与海豚沟通,先决条件是要了解海豚的语言,这样就必须分析海豚发出的声音与行为的关联性。事实上只要有适当的录音设备就可能进行海豚声音分析。然而,声音与行为之间的关联却不容易掌握,目前人们还无法确切了解海豚发出的各种声音所包含的含意。

为使人类与海豚沟通,第二种方法是让海豚学习人类的语言,20多年前,美国海洋大学的专家们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开发海豚的智力的。海豚在专家的训练下,已经能从训练人员的手势中,学习并了解单字与复合语句的意义并能作出适当的反应,但尚无法达到能与人自由交换信息的境界。

无论是研究海豚声音与行为的关联性,还是教导海豚学习人类的语言,以目前的进展来说,距离人类与海豚互相了解、互相沟通的最终目标都还相当遥远。

海豚护幼奋不顾身

母海豚如果不幸小产,为了让没有行动能力的小海豚呼吸,它会拼命地把小海豚推向水面,并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甚至停止觅食达两天之久。

据水族馆的人士说,一旦小海豚死去,母海豚会奋不顾身地设法让小海豚复生,但如果持续的时间太久情形严重时,连母海豚也可能因衰竭而死亡。所以,必须尽快将小海豚的尸体打捞起来,也许这样做会避免母海豚过分伤心,使其恢复体力。不过,工作人员要清除死亡的小海豚并非易事,母海豚会护着小海豚避开船只,与工作人员展开耐力比赛。

母海豚是否知道小海豚已经死亡,还是因为觉得小海豚可怜而拼命想把小海豚推向水面?抑或只是出于一种动物的本能?也许海豚的确具有某些人类所无法了解的“思想”,详细情况目前尚不清楚。

海豚援救遇难同类

古代希腊曾经流传着海豚搭救溺水者的故事:有一次希腊著名的抒情诗人和音乐家阿莱昂参加由一位意大利富商举办的音乐大赛,结果赢得了巨额奖金。他携带这笔财富乘船返回希腊科林斯,不料途中却引起了船员们的眼红。船员们欲将他杀害,他临死之前要求再演奏一曲,美妙的音乐引来了一大群海豚,然后阿莱昂纵身跳入海中,海豚将他背在身上,游至安全的地方,阿莱昂因此脱险。这个故事说明,在古代,人类与海豚之间的关系就很好。那么海豚同类之间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1994年6月,研究人员在太平洋进行海豚生态调查时,曾观察到一条海豚不幸被鱼叉击中而呈昏迷状态,在其附近,游来另一条海豚,不断地把它推向水面并发出声音,仿佛是在唤醒处于昏迷状态的受伤的海豚。

海豚能识别敌友

研究人员在调查野生海豚时发现,通常一开始海豚都不愿意接近人类,似乎意识到陌生物体的存在。但当察觉人类并无敌意后,海豚的戒备之心会逐渐下降,它们会一边摇动头部,一边观察人。只要其中的一条不经意地逐渐靠近人,其他的海豚也会慢慢地游过来。

意大利南部夏科湾附近,每天都有十多条大西洋瓶鼻海豚游向海滩。这些海豚对人类的“骚扰”似乎并不介意,而且已习惯了人类用手喂给它们的食物。因此,即使是野生海豚,若有适当的机会,也会与人类和睦相处。

巨人的传说不仅仅是传说

在世界各个民族的传说中,巨人几乎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之一。从希腊神话《奥德赛》里的英雄俄底修斯在海岛上遇到的独眼巨人、格林童话《杰克的豌豆与巨人》,一直到《格列佛游记》里的“大人国”,许许多多的故事都描述巨人的形象。18世纪以后,随着近代人类学的研究发展,这一类的传说渐渐地消失了,现在大家都说这些只是故事和传说,不可尽信。然而,一些关于巨人的考古化石的发现,让人们重新思考:传说是否仅仅是传说?

南美洲神秘的ICA石雕

在南美洲蕴藏着许多令人好奇又不得其解的古文明遗迹。其中,在著名的秘鲁纳斯卡平原北部一个被称为ICA的小村庄附近的一座小山中,有一批雕刻着图案的石头在ICA河决堤时开始大量被人们发现。

秘鲁的贾威尔·卡布雷拉博士从1960年开始研究ICA石雕,在他私人的ICA石雕博物馆里收集了11000块石头。这些石头,根据推测至少有一万年的历史,上面雕刻着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图画。在这些图画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与恐龙生活在一起的情景,恐龙像是一种家畜,或像是当时被人们驯养的动物。科学家认为恐龙早在一亿多年前就消失了,那么这些图画究竟是谁雕刻上去的呢?

一块石头上刻着这样一幅图:一个惊慌的人被一只暴龙追着跑。这个暴龙跟我们在电影《侏罗纪公园》里看到的暴龙是一样的。它是一种站立的恐龙,后腿非常强壮有力,而前面的“手”很短,好像发育不良,看起来跟它庞大的身躯很不相称。

由这幅暴龙追着人跑的雕刻,我们想到雕刻这幅图画的两种可能性:

我们现在知道恐龙的样子,是专家在发掘出恐龙化石后,经过仔细地分类整理、然后以复原的方式拼凑出原来的骨架,再根据合理的推测而描绘出的。因此第一种可能性是:这些雕刻ICA石头的人,具备与现在科学家同等的知识,可以通过复原化石而绘制出恐龙的形态。

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当年的确曾经有人类与恐龙生活在一起!

不管哪一种想法是对的,得到的结论同样惊人。因为这些石头上雕刻的图画太令人费解:怎么会把恐龙跟人画在一起呢?

再看看另一块石头,上面雕刻的是一只三角龙。这种恐龙长得很像巨型的犀牛,以头部的3个角得名。图里雕刻的图案是一个人骑在三角龙的背上,手里拿着像斧头一样的武器挥舞着。在另一块石头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人骑在翼龙背上。几乎比较著名的恐龙类型在这些石头雕刻里都有体现,而且还似乎跟雕刻在石头上的这些人的生活有密切关系。

仔细地比较这些石雕,会发现一个更令人惊讶的事实:在这些石雕中,人与恐龙的身高比例差不多少。以现在发现的暴龙化石为例,暴龙身高约有3层楼那么高,在《侏罗纪公园》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暴龙是非常巨大的,一脚可以把人踩扁。在所有的石雕里,恐龙虽然还是比人大,但二者比例并不悬殊,三角龙对于骑在它上面的人来说,好像是现在的牛与人的比例。

我们再仔细量一量刚刚看过的暴龙追着人跑的石雕。根据资料,暴龙一般身长12米,按照图上这个几乎是直立站起的暴龙来算,它的尾巴占身体的了1 / 3,也就是说它的高度是剩下的2 / 3也就是8米。按照图上的比例,这个ICA石雕上的人的身高应该有5米。我们再把现代人的身高放在他旁边比较,现代人是不是太小了呢?

雕刻ICA石头的人是巨人吗

在另一幅骑着三角龙的战士图上我们也可以量量看人与恐龙的大小比例。一般的三角龙身高为4.5米。按照图上的比例,这个战士的身高也有4米以上。

除了雕刻在石头上的平面图之外,Cabrera博士也在ICA地区找到了许多与恐龙有关的立体雕塑。在这些雕塑中,同样呈现出人与恐龙共处的情景,而且更生动地展现出了当时的人类与恐龙的大小比例。那么这说明了什么?在那个时代生存的人类是不是有可能是比较高大的,也就是“巨人”呢?

这样的想法虽然乍听之下有点难以令人接受,然而考古学家发现生活在2亿多年前的一种古蜻蜓,学名叫做Meganeuramonyi,它的双翼展开时约有70厘米宽。又比如说,恐龙时代有些蕨类的体型相当巨大,最大型的种类甚至比恐龙还高,约有30米。现代的蕨类大多是“矮个子”,只有树蕨类较高大,但高度却远不如它们的老祖宗。过去在恐龙生活的年代曾有这么巨大的蜻蜓与蕨类植物,那么如果那个时候也同时存在人类,他们是否也会比今天的人类长得高大呢?

特大号的股骨及脚印

1950年后期,土耳其的山谷地区发现了许多巨大的骨头化石。经调查证实与人的骨头十分相似,只是比例出奇地大。其中的一个“人”股骨化石,长达120厘米。依照这个比例,这个“人”的身高有5米,称其为“巨人”一点也不为过。

巨大的脚印化石

印第安人有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曾经有一种红发巨人族,巨人身材十分巨大,也十分地凶悍,印第安人的祖先经过了长年的征战,才把巨人赶走。这些巨人居住在美国内华达州垂发镇西南方35公里处一个叫做“垂发洞”的山洞里。对这个传说人们起初并不重视,直到1911年矿工在挖掘垂发洞的鸟粪之时,发现一具巨大的木乃伊,其身高达2.2米,红色头发,这才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兴趣。

在这个发现之后,学者们想到了印第安人古老的传说,并且开始调查。加州柏克莱大学与内华达州历史学会派出人员前往调查,山洞因为开矿已经被破坏,劳德找到了一些印第安人的遗物。接着,垂发镇的采矿工程师李德与其他人员测量了挖掘出的一些股骨的长度,发现股骨所属的那些人,身高可达2米~3米。在同一个地方也发现了一些红发。这些骸骨被内华达州的亨波特博物馆所收藏。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是否有过巨人存在?如果说没有,那么发现的这些巨大骸骨又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有,他们后来又到哪儿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