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学生热捧的当代名家散文:年少起步正当时
17177200000003

第3章 故乡的春节

故乡在冀东平原,自古隶属河北省,现在划归天津市,因此,春节的习惯风俗,自然就津、冀杂揉。好在地域相连,差别不是很大。由于有机会交流,两地好的民俗风情,互相吸纳融合一起,反而使春节更具情趣。在我的记忆里,最不同的地方,当属过节的时间,城市里过了正月初五,就算是春节过完,乡村则得到正月十五,那才算新的一年。这与城乡娱乐多少,大概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城里人平日玩的地方多,过节也就是过个气氛;乡间人平时玩的地方少,赶上春节自然得玩得尽兴。

无论春节时间过的长短,最红火最浓郁的年味儿,要属大年三十这一天了。全家人都比平日起得早,年轻的媳妇先收拾屋子,真正做得窗明几净了,就开始洗漱和着衣打扮,像戏台演戏的人一样,个个都有模有样了才出门。早买的好衣服平日舍不得穿,这天都找出来特意穿上,而且颜色式样大都很鲜艳靓丽,女人们无论长幼的头发上,都要插上一两朵红绢头饰,样子或是双喜字或是花朵,别看这只是一两点红色,使人显得格外精神和喜庆。男孩子除了新衣新裤,最抢眼的就是头戴的帽子,样子要看当时时兴什么,我小的时候时兴航空帽,在天津混事的父亲回家过节,就买来一顶送给我当作礼物。有的小伙伴家里没有给买,见到我头上戴的航空帽特羡慕,等他们闹着嚷着让父母买,过了这个时辰又是新样子了。

春节期间尤其是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开心放松的一天,在外奔波的男人挣了钱,这天什么也不必操心劳累,忙碌一年家务的女人们,提前做好年夜饭也无事了,大家就在一起玩玩牌聊聊天儿,或者约上邻居好友一起逛庙会。经济情况富裕的人家不必说,就是不是很宽裕的家庭,到了春节这几天花钱,都也是不怎么锱铢必较,好像真的如传说中那样,财神爷会把钱送上门儿来,大把大把的花钱并不心疼。这时买的东西也都是年货,女人们买衣料、化妆品,孩子们买各式各样的玩具、糖果,年长者买几包好香烟几瓶好酒,还要留些钱给晚辈们压岁钱。总之,全家老小奔波一年到了年根儿,想的做的事情就是快乐,花钱买个高兴图个吉利。这就是我故乡人过春节的思想观念。

在没有电视的时代,除夕夜都是自娱自乐,成年人玩成年人的玩艺儿,如去戏院听戏、凑一起打麻将牌;孩子们有孩子们的玩艺儿,如放花炮、抖空竹、踢毽子,实在不愿意凑热闹的人,就找人自在地喝茶聊天儿,安详地度过一年最后时光。年夜饭吃的都比较晚,而且还要比平日“隆重”,照习俗得有七碟八碗,鸡鸭鱼肉一样不能少,尤其是鱼和鸡这两样,比别的菜更要做精细,因为取其谐音—年年有余(鱼)、吉(鸡)祥如意,这是绝对不能马虎的,在长辈人心目中这是美好愿望。年夜饭的酒也不能少,平日不喝酒也要抿一口,这样做也是讨个吉利—平安久(酒)远。吃饭座位按长幼辈份排序,守在桌子外边的是媳妇,主要是考虑上菜端饭方便。这种规矩好像永远未变。虽说有点封建味道儿,缺少家庭的平等气氛,但是总得有人侍奉吧,就这样代代沿袭下来。

吃过年夜饭就算正经过年了,收拾完碗筷稍微休息一会儿,临近午夜就是晚辈给长辈拜年,这时最快乐的就是孩子们,因为可以拿到几份压岁钱,所以一个个嘴上像抹了蜂蜜,连“寿比南山”“长命百岁”这类话,在今天都能说得出来,惹得老人高兴大家说笑,亲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此时显得格外的明显。比这还要显得和谐的事,就是全家人一起包团圆饺子,这是大年三十的重头戏。这时包的饺子是初一的饭食。

在没有现代通讯设备的过去,亲友间互相拜年从初一开始登门,接来送往地到了中午不便做饭,除夕夜包的素饺子放锅里一煮,全家人随便地吃一顿忙中的偷闲饭,这种节日的从容安排非常科学。这大概是几代人积累的经验吧。

家乡春节饭谱安排讲究: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锅里转,到了初五还是吃饺子,可见家乡人多么看重饺子。只是饺子的馅不一样,初一饺子要包全素馅,取素素静静不出事之意,寄托全家来年共同心愿。这样的饮食还含有健康用意,过大年吃的荤菜比平常多,都特别注意荤素菜搭配着吃。素馅的主菜是韭菜、豆腐干、鸡蛋、虾米等。

包完了饺子,鞭炮响起,街头喧嚷,预示年夜即将过去。大人孩子都会说:“唉,又过了一年,长了一岁。”欢喜快乐之中,增添些许惆怅。故乡的大年三十,就是这样过去了。留下的是记忆,回味的是人生。渐渐我才理解,为什么把欢乐和美好集中一天,让故乡的人痛快地享受,原来平时忙于生计太苦太累,这一天算是老天给予的补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