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随风飘逝
17179100000001

第1章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北方H市。

时至仲夏。傍晚。

在美丽的松花江畔,有一条五百多米长的街道——滨江路。街道两旁浓郁的绿荫后面,错落有致地矗立着十几座独门独院的俄罗斯式住宅。这些住宅全部是两层建筑,外墙清一色用青石砌成,风格古朴,虽略显笨重,但造型简洁,线条清晰,只在窗子上方和屋檐下雕刻着一些简单的花纹。院子的围墙由灰砖砌成,足有两米高,看上去有些斑驳古旧,漆黑的铁门则给人以庄严、厚重之感。一座座偌大的房子,在暖阳下一言不发,时间都仿佛在此凝固,散发着一种看不出年代的幽远。一道道院门,也似乎总是关着,平添了几许神秘。而房子的主人,由于位高权重,更使这些豪宅增加了几分令人敬畏的感觉。滨江路的人行道两旁,不知是哪个年代栽种的槐杨树和老垂柳,都已经根深叶茂。槐杨树那笔直的树干足有十多米高,而老垂柳那巨大的树冠则几乎遮盖了整个路面。浓荫下,这个狭长的街区显得非常幽静。

石油部东北局机要处处长戴祖涵走在滨江路的树荫下。他是个身材颀长的青年男子,面孔清瘦,肤色略显苍白,极端男性化的脸庞轮廓鲜明,坚毅的鼻子由于显露出他的个性而格外引人注目,他的眼睛非常漂亮,一双细长惑人的眼眸不是黑色而是琥珀色的。额前的一撮自然卷曲的短发垂落,略略遮住了他犀利的眼神,却更衬托出他俊朗的脸庞。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戴祖涵先是在地质部部委机关工作了四年。去年,他从部委机要处秘书任上调到东北局工作,至今已经半年多了。这期间,他经常往来于滨江路上的这十几座深宅大院,给部、局领导们送文件,处理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事务。

戴祖涵在滨江路5号院的门口停了下来,伸手按响门铃。

5号院住的是石油部“三配一调”总调度长兼东北局局长木怀远。院门还延用着历史久远的俄国老式门铃,铃声单调而沉闷。按过铃后,戴祖涵站在门前等待。仿佛等了好长时间,可看了手表才知道,其实还不到一分钟。当他准备再次按门铃时,黑漆大门上的小窗打开了,一个年轻警卫的脸出现在小窗里,像一张贴在证件上的标准照片。隔着大门的小窗口,虽然有些熟悉,警卫还是认真地查看了戴祖涵的工作证,才把门打开让他进去。

戴祖涵顺着走廊往里走,路过客厅,来到木怀远的书房。房门半开着,木怀远背对着门,站在一张硕大的渤海湾盆地石油地质图前。他眉头紧蹙,脸上写满了深思,手中的红蓝铅笔不时地在地图上圈圈点点。戴祖涵在敞开的房门上轻轻地敲了两下,木怀远闻声回转过头,颔首示意他进来。

木怀远,四十七八岁,皮肤黝黑,身材伟岸,五官棱角分明,说话声音洪亮,表情中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威严。他十六岁参加革命,经历过解放战争,参加过抗美援朝,曾屡立战功,也获得过第四野战军10公里武装越野比赛的季军,“军事大比武”时期还作为军事技术标兵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接见,是个传奇人物。在石油地质勘探开发系统,木怀远是一个作风严谨、令人敬畏的领导干部。他最大的特点是严谨、务实,工作注重实效。他读过很多书,知识渊博,是石油行业真正的专家。平时,他不苟言笑,说话言简意赅,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处理问题坚决果断。

见戴祖涵走进来,木怀远引着他坐到写字台旁边的沙发上。刚一落座,戴祖涵就从手中的文件袋里抽出一封电报递给木怀远。

“‘总调’,好消息。华7井在济阳坳陷沙河街构造下第三系,发现数百米厚的深灰色生油层。”

“哦?”木怀远眉毛一挑,接过电报迅速地看了一遍。“真是好极了!”木怀远以拳击掌,起身回到渤海湾盆地石油地质图前,在地质图上山东济阳坳陷的“东营”附近做了一个醒目的红色记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中东部,有一个广大的地区,在地质上称渤海湾盆地。它在远古时期曾经是一片辽阔的海洋,在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之后,褪去了诱人的蓝色,显现出亘古的荒凉,然而,它博大的胸怀中却蕴藏着丰富的能量。

从地图上看,渤海湾盆地的面积大约为20万平方公里,跨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四个省区,是我国人口较为稠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之一。它有三分之二的面积分布在平原地区,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延伸至平均海深为17米左右的渤海海域。

大约在6亿年前或者更早,整个华北平原是一片蔚蓝色的汪洋。由于地壳的不断下降,巨大的海盆里沉积了厚达万米的沉积物。而后,地壳又区域性地缓慢抬升,海水逐渐退去,沧海变成了平坦的大陆,荒凉而又辽阔。这期间,裸露的岩石经历了两亿年之久的风化剥蚀和无数次海侵。大约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华北地区地壳运动强烈,岩浆不时地喷出、侵入,使原本平坦的地层产生很多褶皱,出现了隆起和断裂,现在华北平原北部的燕山山脉就是在那时横空出世、拔地而起的。地质学家把这一剧烈的地壳运动称为“燕山运动”。

此后,又一次更强烈的地壳运动——“喜马拉雅运动”使华北平原相对下沉,山区相对上升,这样又在平原地区留下了深厚的陆相沉积地层。如今的渤海湾盆地表面虽然平坦,不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便是碧波万顷的海洋,然而,它的地下结构却异常复杂。从地质构造图上看,沧县、埕宁、内黄、海中四个大基岩隆起,就像四把巨大的刀,将整个盆地切西瓜般地分成了济阳、黄骅、辽河、冀中、临清、渤中等六个大的坳陷区。这六大坳陷又被再小些的断层和凸起分割成50多个第三系的小断陷。

木怀远指着地图对戴祖涵说:“对渤海湾这片神奇的土地,我国早期的地质学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在当时没有条件做多少地质调查的情况下,他们就凭着对中国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和职业的敏感度,发表过一系列启迪后人的著名论断。渤海湾地区的区域地质勘探工作是从1955年开始的,当时的地质部和石油部连手作战,在华北平原上先后进行了重力、磁力的区域普查,部分地区还做了电法、地震大剖面详查。在此基础上,1956年,由中国科学院、石油部、地质部等三个部门组成了石油地质委员会,选定在河北沧县至南宫明化镇的隆起构造上部署了华北平原上的第一口基准井——华1井。这口井是由石油部下属的32104钻井队钻探的,于1957年完钻。但是,未发现油显示。至今,这一区域的地质勘探已经进行了将近二十年,积累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木怀远左手叉在腰上,右手上的红蓝铅笔在指间无意识地翻转着。

“从目前已经掌握的地质资料看,渤海湾地区的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它就像一个摔在地上的破盘子,又被人踢了一脚,搞得七零八落。特别是地下情况,可以概括为‘五忽’现象,具体讲就是:油气层忽有忽无,目的层忽水忽油,油井产量忽高忽低,油层厚度忽薄忽厚,原油性质忽稀忽稠。”他话锋一转,“不过,渤海湾盆地的开发也有五个有利条件:一是渤海湾盆地沉积面积大,生油条件好,和大庆油田相似;二是含油地层多,从老地层到新地层、从海相地层到陆相地层都有油;三是油气显示范围广,沿渤海湾将近1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所打的探井几乎都见到了含油显示,比国内其他任何一个盆地见到的含油范围都广泛;四是储油层物理性质好,发现了高产区,有的井的单井产量为全国之最;五是油藏类型多,勘探领域广阔。”

停顿了片刻,木怀远弯下腰,用手中的红蓝铅笔在地图上沿渤海湾盆地的位置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大圈,低声自言自语:“渤海湾盆地就像一位长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现在,已经到了揭开她的面纱的时候了。相信,当她走出深闺,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定会让人眼前一亮。”

木怀远用手中的红蓝铅笔指了一下戴祖涵,继续说:“我认为,渤海湾盆地找油的有利条件,同它的地质复杂性相比,是占主导地位的。据此,我建议采取‘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各个歼灭’的勘探方针,争取早日突破,找到大油田。”

戴祖涵边听边记录,他需要把木怀远对渤海湾盆地地质情况的分析和开发意见整理成简报,送交地质部和石油部相关领导,作为渤海湾石油会战决策的依据。

“爸爸,开饭了!”随着这清亮甜润的声音,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走进来。

“啊,青儿,过来。”看着女儿走了进来,木怀远脸上的线条立刻变得十分柔和,目光里充满着宠溺。他迎上前一步,蹲下高大的身躯,把女儿揽在自己的臂弯,轻轻地吻了一下她的额头,爱怜地揉了揉她的头发。随即,他站起身看着戴祖涵说:“我女儿,木青。”木怀远可以对任何人冷峻严厉,却无法对木青板起脸来,他太宠爱这个女儿了。木青十分聪明乖巧,因此被娇生惯养,以至于非常任性,也多少令他有些头疼。

木怀远指着坐在对面的戴祖涵给木青介绍,“青儿,这位是戴叔叔,问叔叔好。”

木青并没有依照父亲的吩咐和戴祖涵打招呼,而是静静地站在父亲的身边,双手环住父亲的脖子,撒娇地把头歪靠在父亲的肩头上,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毫无顾忌地在戴祖涵脸上定定地看了几秒。

戴祖涵也在看着木青。

不知道为什么,木青觉得自己一点儿也不怕这个叔叔。当戴祖涵走向木青时,她并没有像以往一样躲到父亲的身后,反而对他露出一抹羞涩的微笑。连木怀远都感到不可思议,一向不愿和陌生人打招呼的青儿竟会对戴祖涵微笑,他真怀疑是不是自己眼花了。

戴祖涵蹲下身,他的眼神与木青交汇。“来,木青,我们认识一下吧。我姓戴,叫戴祖涵。”让戴祖涵也感到诧异的是,面对这么一个小女孩,他心底瞬间泛起的除了喜欢之外,似乎还有一丝更深况的情感,尤其当他望进木青的眼睛时,他竟一时失了神。

木青乌黑的眼睛里写满了好奇,虽然她完全不懂戴祖涵的心思,但是,她知道这个叔叔是不会伤害她的,而且,她也好喜欢看着他。忽然,木青没来由地无声地笑了笑,看见戴祖涵有些莫名其妙的神情和探究的目光,她索性笑出了声。

“青儿。”木怀远嗔怪的声音里洋溢着宠爱。他站起身对戴祖涵说:“正好赶上了,就一起吃晚饭吧。”

木青紧紧地抱着父亲的腰,她的身子打了个转儿,从父亲的胸前绕到了他的背后,她歪着头,望着站在父亲对面的戴祖涵。

“谢谢您!不麻烦了,我还是回去吧。”戴祖涵礼貌地谢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