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经营人生的心理策略
17179400000012

第12章 快乐有方法,幸福有“诡计”

Chapter 36 幸福的“心计”

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美国某大学心理系的一堂课上,一位教授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位来宾—比尔博士,说他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家。比尔博士从皮包中拿出一个装着液体的玻璃瓶,说:“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种物质,它的挥发性很强,当我拔出瓶塞,它马上会挥发出来。但它完全无害,气味很小,当你们闻到气味,请立刻举手示意。”

说完话,博士拿出一个秒表,并拔开瓶塞。一会儿工夫,只见学生们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依次举起了手。但是后来,心理学教授告诉学生:“比尔博士只是本校的一位老师化装的,而那个瓶子里装的物质只不过是蒸馏水。”

心理系的学生之所以“睁着眼睛说瞎话”,是因为受到了比尔博士的暗示。他暗示瓶子里装的是一种他正在研究的物质,气味很小,所以学生们就相信了,并且似乎闻到了那种特殊物质的气味。

中世纪的一个监狱里,一个即将被处决的犯人被蒙上眼睛,医生在他旁边说:“你将被割开动脉,你的血将慢慢流尽而死。”说着,医生用一钝器刺了一下犯人手腕处,又悄悄打开身边的一个水龙头,让水慢慢地滴落。不久,那犯人就瘫软下来,竟昏死过去。医生什么都没做,但犯人却吓得昏死过去,这是心理因素起了作用,而这心理因素,就是暗示的力量。

暗示在心理学上及精神医学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会受到暗示的巨大影响。良好的暗示能把人带进“天堂”,消极的暗示能把人带进“地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给自己良好的、积极的心理暗示。例如,星期天,你本来约好和朋友出去玩,可是早晨起来往窗外一看,下雨了。这时候,你应该这样想:下雨了,今天可以在家里好好读读书,听听音乐了。而不是:糟糕,下雨天,哪儿也去不成了,闷在家里真没劲!

暗示可以来自自我,也可以来自他人。外界的暗示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正面、积极地利用它,这样结果就是美好的;反之,如果我们消极、恶意地利用它,那么,带来的结果只能是痛苦和灾难。

一个人驾皮划艇逆流而上,正当他奋力向前划的时候,另一个顺流而下的驾皮划艇者把他撞到了岸边。他对那个人大声咒骂:“你为什么不看着点!”他愤怒地回到河流中继续逆流而上,此时又一个顺流而下的皮划艇把他撞得离开了自己的路线,他又骂道:“你这个白痴,没有看到我向上逆流划行有多么艰难吗?”正当他怒气冲冲地继续向上划时,又一只往下来的皮划艇把他撞离了航线,他张开嘴正想大骂时,才发现这个皮划艇是空的。

没有人会浪费时间骂一个空皮划艇,他把自己的皮划艇拨正了方向又继续向上了。这个人为什么会在别人撞了他的皮划艇以后既受到撞击之苦又受到了情绪之累呢?如果一开始那些皮划艇就是空的又会怎么样?如果他假设那些皮划艇是空的,结果又会如何?他就不会额外增加那么多无端的烦恼了。

心理学理论认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决定了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也就是说,一个人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取决于他对当前事情怎么去理解或解释。

所以,想要幸福就必须学会用正面的暗示来调节自己,让积极的自我暗示带你走出阴影与困境。

警惕“配套效应”,别让他人的“睡袍”左右你的幸福

18世纪,法国有位哲学家名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优良、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丹尼斯·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上睡袍在家中反复寻找感觉时,总觉得家具的风格与睡袍非常不协调,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能和睡袍配套,他把旧东西全部更新了。书房的摆设也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仍然感到不舒服,因为他觉得“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200年后,美国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据此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也叫“配套效应”。

现实生活中,“配套效应”可以带来好的结果,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这取决于所参照的“睡袍”的价值。有价值的“睡袍”可以促使我们为了与之配套而产生一系列好的或者对我们成长有利的行为表现;反之,劣质的“睡袍”却可以使我们走向烦恼。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被诸多“睡袍”所胁迫呢?大多数人都有个很大的心理特点,就是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当听到别人发出“她的发型可真难看”、“衣服是那么的土气”、“鞋子真大,像条船”类的“睡袍”时,他们就开始烦恼,开始怀疑自己的发型、衣服,更甚者把原本大小合适的鞋子脱掉……

人生本就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更是不多,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而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活一次呢?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让所有人都满意。跟着他人的眼光来去的人,会逐渐失去自我。

西莉亚自幼学习艺术体操,她身段匀称灵活。可是很不幸,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她的一条腿严重受伤,并留下后遗症,走路有一点儿跛。为此,她十分沮丧,甚至不敢走上街去。作为一种逃避,西莉亚搬到了约克郡乡下。

一天,小镇上的雷诺兹老师领着一个女孩来向西莉亚学跳苏格兰舞。在他们诚恳的请求下,西莉亚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为了不让他们察觉到自己残疾的腿,西莉亚特意提早坐在一把藤椅上。可那个女孩偏偏天生笨拙,连起码的乐感和节奏感都没有。

当那个女孩再一次跳错时,西莉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给对方示范。西莉亚一转身,便敏感地看见那个女孩正盯着自己的腿,一副惊讶的神情。她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刻意掩盖的残疾在刚才的瞬间已暴露无遗。这时,一种强烈的自卑让她无端地恼怒起来,对那个女孩说了一些难听的话。西莉亚的行为伤害了那个女孩的自尊心,那个女孩难过地跑开了。

事后,西莉亚深感歉疚。过了两天,西莉亚亲自来到学校,和雷诺兹老师一起等候那个女孩。西莉亚对那个女孩说:“如果把你训练成一名专业舞者恐怕不容易,但我保证,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不错的领舞者。”

这一次,她们就在学校操场上跳,有不少学生好奇地围观。那个女孩笨手笨脚的舞姿不时招来同学的嘲笑,她满脸通红,不断犯错,每跳一步,都如芒刺在背。西莉亚看在眼里,深深理解那种无奈的自卑感。她走过去,轻声对那个女孩说:“假如一个舞者只盯着自己的脚,就无法享受跳舞的快乐,而且别人也会跟着注意你的脚,发现你的错误。现在你抬起头,面带微笑地跳完这支舞曲,别管步伐是不是错了。”

说完,西莉亚和那个女孩面对面站好,朝雷诺兹老师示意了一下。悠扬的手风琴音乐响起,她们踏着拍子,欢快起舞。虽然那个女孩的步伐还有些错误,而且动作不是很和谐。但意外的效果出现了—那些旁观的学生被她们脸上的微笑所感染,而不再关注舞蹈细节上的错误。后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舞蹈中。大家尽情地跳啊跳啊,直到太阳下山。

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就会找不到自己的路。

一个人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之中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悲哀。倘若你今天为某个人换衣服,明天为另一个人换发型,后天又为另一个人去换鞋,那么还是自己吗?如此下去,还有幸福可言吗?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要想活得幸福,就不要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而是要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坚持自我,按自我的方式生活。

“幸福递减定律”,莫让内心失去对幸福的敏感

“幸福递减定律”,是指人们从获得的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和幸福感,会随着所获得的物品的增多而减少。这与前面讲到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其实是同一个道理。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人在很穷的时候,总觉得有钱才是幸福;但真成了富翁的时候,再被问及什么是幸福,他往往会说平平淡淡才是真,而不再是金钱。

事实上,幸福之所以打了折扣,并不是幸福真的减少了,而是由于我们内心起了变化。正如“幸福递减定律”所阐释的:人在处于“较差”的状态下,为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兴奋不已;而当所处的环境渐渐变得“优越”时,人的要求、欲望等就会随之提升。

所以,当你感觉不到幸福的时候,可能幸福依然在你的周围,只是你的内心失去了对它的敏感。

一个国王带领军队去打仗,结果全军覆没。他为了躲追兵而与人走散,在山沟里藏了两天两夜,期间粒米未食、滴水未进。后来,他遇到一位砍柴的老人,老人见他可怜,就送给他一个用玉米和干白菜做的菜团子。饿得头昏眼花的他狼吞虎咽地就把菜团子吃光了,当时他觉得这是全天下最好吃的东西。于是,他问老人如此美味的食物叫什么,老人说叫“饥饿”。

后来,国王回到王宫,下令膳食房按他的描述做“饥饿”,可是怎么做也没有当时的味道。为此,他派人千方百计找来了那个会做“饥饿”的老人。谁料,当老人给他带来一篮子“饥饿”时,他同样找不到当初的那种“好吃的感觉”。

不难看出,国王回宫后,尽管菜团子还是当时的“饥饿”,但因为顿顿都是山珍海味,饱食终日,令其再也没有饥肠辘辘的感觉,所以“饥饿”的美味自然也不复存在了。

可见,幸福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灵活多变的,同一个人对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

“幸福递减定律”告诉我们:幸福随着追求而来,随着希望而来,随着需要而来,但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它又像过客一样,不会永远停留在某时、某处。既然如此,那不断追求和企盼幸福的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我们应学会用心体会生活,去感受生活中点滴的幸福。要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礼物,如果你抱怨食物不够美味,请想想那些食不果腹的人,跟他们比,难道你不幸福吗?如果你抱怨工作不顺、乏味,请想想那些仍为寻找工作而四处奔波的求职者,跟他们比,难道你不幸福吗?如果你抱怨爱人不够浪漫,请想想那些还在为没有结束单身生活而向上帝祷告的人,跟他们比,难道你不幸福吗?如果你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请想想那些渴求骨肉却不能生育的人们,跟他们比,难道你不幸福吗?……

所以,请时刻提醒自己,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要懂得用心去感受,不要让我们的内心麻痹,失去对幸福的敏感。

让心灵响应潜意识的召唤

你睡着的时候,你的心脏会继续有节奏地跳动,你的呼吸不会停下,一呼一吸,让你的血液吸取新鲜的空气,你的消化系统、腺体分泌……都在一刻不停地运转。你皮肤上的毛发继续生长。科学家们说,人在睡眠状态下,皮肤排汗更多,眼睛、耳朵和其他感官都不休息,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在睡梦中解决了许多难题。可见,潜意识不但一刻不停地运行着,还对我们大有帮助。

但人们却经常有意识地去干涉潜意识的正常运行。担忧、焦虑、恐慌、消沉等情绪干扰潜意识的同时,身体也受到了扰乱。因此,当精神上不愉快的时候,就让事情随风而去,让心灵彻底放松,让思维的转轮停下来。跟潜意识说,一切都好。你会发现你身体的一切“功能”都恢复正常了。

每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或压力太大时,男性会产生喝酒狂欢的冲动,女性会找知己的朋友聊天、看电影、逛街来解决。这样的冲动由潜意识发动,其目的在于暂时维持住我们身心的平衡。就像一根竹子,当细的尖端被拉弯时,粗的一端就会产生一股“反弹”的力量,以将弯曲的“身躯”扳直。

当你身体极度劳累、心情极度低落的时候,学会在一些场合,如家中、办公室等地方闭目养神一会儿,只要几分钟就会给精神充足电。紧闭双眼,用手指尖用力地按摩前额和后脖颈处,有规则地向同一方向旋转。跳出常规,经常试用各种不同的新方法,做一些你不常做的事,比如,双脚蹦着上下楼梯;在自己喜欢的时候哼唱自己喜爱的歌,让心灵在音乐中松弛下来;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自己感兴趣的运动,坚持下来,在精神紧张时,以运动放松自己;舒适地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深呼吸,双目紧闭,放松紧张的肌肉,感觉身边最新鲜的氧气。

工作与生活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了不少的压力,潜意识精神疗法,可以让身体自由舒展,让心灵彻底放松,把潜意识中的压抑释放出来。

生活中最根本的、最有意义的活动是你每时每刻向你的心中注入的想法。你心中的语言是无声的,看不见的,但它却是真实的。如果你的心里充满了恐惧、担忧、焦急或匮乏感;如果你变得沮丧、疑虑、不安,那么,你在心里所编织的“精神织物”就以苦难、担心、紧张、焦虑以及各种压迫你的形式出现。

因此,如果你将想法传达给潜意识,相信它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它就无所不能。当你这样做时,心中的恐惧就开始消退了,并且能够战胜许多错误的想法。你如果感谢将要产生的美好结果,心里不断地排除消极的东西,就能感受到潜意识的引领,而这实质上是潜意识埋藏在人们心中的潜能在被逐步唤醒。

美国心理学家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过,19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不在自然科学领域,而是人们的潜意识在信仰的触动下所产生的力量。每一个人都蕴藏着无穷的潜力,它可以战胜世上任何困难。

布洛克是一位销售人员,过去年收入有两万多英磅,但在最近的三个月中,所有的幸运之门似乎都向他关闭了。他煞费苦心地与客户谈判,总是在最后要签字的一瞬间失败,他说好像有鬼在跟着他,阻碍他。从这位销售人员的倾诉中,可以得知,三个月前,他开始变得很暴躁。他痛恨一个医生,因为这位医生许诺要同他签一项协议,但在最后的时刻却不守诺言。这使他后来一直生活在恐惧中,害怕其他客户也会这样做。逐渐地,他的心态变得扭曲起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他总是认为,最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后来意识到,问题出在他的心病上,他要改变这种心态才行。

“我相信自己的潜意识,它不知道什么是障碍和困难。我生活在对最美好事物的快乐的期待中,我内心深处就是我思想的反应,我相信自己的潜意识无所不知,我的生活目标就是要提供最佳服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会产生最美好的结果。”每天早晨在工作之前,以及每天晚上在睡觉之前,他都坚持这样想。不久,他的潜意识中就建立了这种新的习惯模式。他又开始像以前一样,痛痛快快地做起生意,后来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

人的情绪既是对刺激物的一种反应,又是产生一系列反应的原因。如果消极的情绪过于持久,体验过于深刻,就会破坏情绪的信号功能和调节功能,引起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混乱。因此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是恐惧的情绪。外部环境和躯体本身的致病因素,常常首先使人产生恐惧的情绪反应,然后才产生其他心理、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当恐惧不知不觉地渗入潜意识中,心里便产生了无法摆脱的心魔。

要勇于面对内心的恐惧,主动、积极地去接触恐惧的东西,打开心结,释放出潜意识中压抑的情绪,让心灵自在坦荡。

幸福,需要保持一点“酸葡萄”心理

一只饥饿的狐狸路过葡萄园时,发现架子上挂着一串串葡萄,垂涎三尺,可自己怎么也摘不到。就在很失望的时候,狐狸突然笑道:“那些葡萄没有长熟,还是酸溜溜的。”于是高高兴兴地走了。事实上,葡萄还是没吃到,狐狸仍然饿着肚子,但一句自我安慰的话让它摆脱了沮丧,变得快乐起来。

寓言中的狐狸通过自我安慰,即使没吃到想要的葡萄也很开心,这就属于典型的“酸葡萄”心理,这种心理属于人类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当人们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便会产生挫折感,为了解除内心的不悦与不安,人们就会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使自己从不满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

读过鲁迅先生著作的人,对于“酸葡萄”心理,很容易联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众所周知,阿Q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即所谓的“阿Q精神胜利法”。例如,阿Q挨了假洋鬼子的揍,无奈之余,就说“儿子打老子,不必计较”,以此来自我安慰一番,也就心平气和了。

虽然阿Q的自欺欺人心理过去一直成为人们的笑谈,遭到否定、批判,然而,不少心理学家认为,适度的“精神胜利法”在心理健康方面是有价值的。如果我们懂得合理运用“阿Q精神胜利法”,就会让自己在不如意的情况下得到心理的平衡。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愉快之事,而且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左右或改变的。也许你要问,既然如此,我们又该怎么办呢?难道就要为此一味地痛苦、哀伤吗?在这时候,我们不妨使用一下“阿Q精神胜利法”,安慰一下自己,这对心理调节非常有效。

Chapter 37 给幸福注入积极的心理要素

正确认识自己,莫让自卑心理吞噬幸福

人常常因为爱慕虚荣、与人攀比而给自己带来自卑心理。

自卑的人,往往情绪低沉,郁郁寡欢,常因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而不愿与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缺少朋友,顾影自怜;自卑的人,缺乏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抓不住稍纵即逝的各种机会,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自卑的人,常感疲劳,心灰意懒,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没有效率,缺少生活情趣。

自卑是一种压抑,更是一种恐惧。自卑是人生的跨栏,拦截住快乐的生活,我们只有成功跨越它才能找到幸福。

自卑心理,对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的危害。自卑往往是抑郁症的元凶,其危害性不能小觑。为此,这里提供几个方法,希望能对所有追求幸福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何克服自卑

◎注意自我激励

人有时或多或少会有自卑的感觉,此时精神上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所以不妨“阿Q”一下,学会自我满足,知足常乐。

◎学会正确地分析原因

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不行。要知道自己的这次失败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天气、时间、运气、身体等,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更不要耿耿于怀,和自己过不去。

◎建立新的兴奋点

当自己处于“劣势”时,可以“移情别恋”,通过有意转移话题,改做别的事情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即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也是最能体现自己才能的活动中去,以淡化短处(弱项)在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减缓、化解内心的自卑感。

◎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体验成功

如果遇到某些情况而感到信心不足时,可以用语言暗示:“你行,我也行。”或者像体育健儿那样大吼一声,还可以回想由于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事例,或者合理想象将要取得的成功后的兴奋,从而激发、增强自己改变现状、克服困难的信心。

◎正确认识、评价自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客观地、恰如其分地分析自己的短处(弱项)和长处(强项),牢记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千万不要由于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人而看不起自己。

远离攀比,走进“不抱怨的世界”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无处不在,于是人们在差别中往往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攀比的心理,而盲目攀比却让人们习惯性地将自己所作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大致相等,那么彼此就会有公平感。如果某一方的比值大于另一方,那么另一方就容易心理失衡,从而不自觉地开始抱怨。

攀比是不满足的前提和诱因,在没有原则、没有节制地比安逸,比富有,比阔气中致使心理失衡,越发不满足。有的人则为自己能在这些错误的攀比中出人头地、占据上风而无限度地追求个人名利,从而驱使他们不断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

某机关的公务员小季,过着安分守己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同学的电话,邀请他参加同学聚会。十多年未见,小季带着喜悦的心情前往赴会。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

聚会后,小季重返机关上班,但却好像变了一个人,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诉说心中的烦恼。

“这小子,上学时考试老不及格,凭什么有那么多钱?”小季忿忿道。

“我们的薪水虽然无法和富豪相比,但不也够花了吗?”他的同事安慰说。

“够花?我的薪水攒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车!”小季大声说。

“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我也犯不着买车。”他的同事笑着说。

但小季却终日郁郁寡欢,后来得了重病,卧床不起。

由此可见,攀比是一把刺向自己心灵深处的利剑,对人对己毫无益处,伤害的只是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生活中有些人羡慕那些明星、名人,觉得他们日日淹没在鲜花和掌声中,名利双收,并以为世间苦痛都与他们无缘。其实走进明星、名人的生活,他们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俗话说,人生失意无南北,宫殿里也会有悲恸,茅屋里同样也会有笑声。只是,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关注的,总是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

于是,站在城里,向往城外,一旦走出围城,就会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所以,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和别人对比上,应该跟自己的心灵去赛跑。

一个青年总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生活不幸福,于是终日愁眉不展。这一天,走过来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问:“年轻人,干吗不高兴?”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这么穷。”

“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

老人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假如今天我折断你的一根手指头,给你1000元,你干不干?”

“不干!”年轻人干脆地回答。

“假如斩断你的一只手,给你1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翁,给你100万,你干不干?”

“不干!”“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你干不干?”

“不干!”

“这就对了,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1000万了呀!”

老人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由此看来,那些老是和别人进行攀比的人,他们心灵的空间挤满了太多的负累,从而无法欣赏到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东西,也有自己缺少的东西,没有一个人能拥有世界的全部,重要的在于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些心态平和的人也许生活中物质的享受并不比别人好,但是他们能接受自己,所以他们每天过得很开心。

那些总是抱怨自己不幸的人,不要用无尽的欲望迷惑自己,不要总是去关注你还不曾拥有的东西,而要静下心来,放下心灵的负担,仔细品味你已拥有的一切。学会欣赏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份拥有,你就不难发现,自己竟会有那么多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这样做幸福之神也会向你频频招手。

人世间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绝对的输家,正如自然界中常青之树无花,艳丽之花无果的道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各有其长,各有其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只要心态平和,充分认清自己,生活必定会充满快乐。

给幸福的生活脱去冗杂的外衣

人们对“成功”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很多人没完没了地去追求大房子、豪车、时髦服装、权力等,尽管这些东西可以在某些方面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满足,但是这些东西最终带给他们的往往是患得患失的压力和令人疲惫不堪的应酬。

一个樵夫上山去砍柴,看见另一个樵夫在树下躺着乘凉,就忍不住问他:“你为什么不去再砍更多的柴呢?”

那人反问:“为什么要去砍更多的柴?”

“砍柴多了,卖得钱多啊!”

“要那么多钱又有什么用呢?”

“有了更多的钱你就可以享受生活了。”

乘凉的樵夫笑了:“我现在就在享受生活啊!”

这个乘凉的樵夫没有把自己盲目地投入到紧张的生活中,他过着恬静的日子—躺在树下轻松自在地呼吸,并且对生命充满由衷的喜悦与感激。这种发自心灵的简单与悠闲的生活方式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看一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所有人都不停地忙碌着,被包围在混乱的杂事、杂务尤其是杂念之中,一颗颗跳动的心被挤压成了有气无力的皮球,在“坚硬”的现实中疲软地滚动着。也许是因为在竞争的压力下我们丧失了内心的安全感,我们产生了担心无事可做的恐惧,于是才急着找事做来安慰自己。这样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陷入了一种为工作而工作的恶性循环,从而离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越来越远。

也许在追逐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尝试着放弃一些复杂的东西,让一切都恢复简单。其实生活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只有我们的内心。所以,要想恢复简单的生活,获得幸福,必须从心开始,净化心灵上的杂质,让心灵自由飞舞。

顺其自然,让心不再摇摆

“心理摆效应”,指在心理学中,人们那种由于特定背景下的心理活动而引发的心理像钟摆那样向两极摆动的现象。

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过心情如大海的波涛一样大起大落的时候?例如,同朋友聚会时热热闹闹、快快乐乐,自己独处时孤寂、冷清;出去玩一场觉得很开心,可回来后又为日常生活的单调枯燥而心烦……这些,都是我们内心向“两个极端”摆动的现象。

面对“心理摆效应”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反应,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应懂得顺其自然。要知道,人生不能总处于高潮状态,也不可能永远处于低谷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幸、灾难或不愿意接受的事实,这些往往是我们无法选择,也不可避免的。对此,明智的应对方案就是默默地接受,从而避免陷入绝望的心境。还有一种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减轻不幸带来的伤害,那就是,当不幸的事情降临时,不要放在心里,予以忽略,予以蔑视,以此来调整心态。

面对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应该像诗人惠特曼所说的那样:“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与挫折。”因为,环境不能决定我们是否快乐,是我们对事情的反应决定了我们的心情。

请记住这样一句话:要驱除生命中的黑暗,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生命充满阳光;要避免混乱,就得追求和谐;要使头脑清醒,就得使头脑充满真知;要远离邪恶,就得多多思索美好、可爱的事物;要摆脱讨厌和不健康的东西,就必须去做怡人和有益健康的事情。做到这一点,我们就真正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我们应该学会体验各种生活状态所带来的不同乐趣,既能在激荡人心的活动中体验着激情,又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享受悠然自得的情趣。唯有如此,才能在生活“场景”发生较大转换时,避免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

此外,为了避免“心理摆效应”,我们还要加强理智对情绪的调控。在快乐兴奋中,保持适度的冷静和清醒,当陷入情绪的低谷时,要把注意力转入一些能平和心境或振奋精神的事情和活动中。

“向下比较”—剪除欲望,简单生活

四条腿的马比两条腿的鸡跑得快,四个轮的轿车比两个轮的单车跑得快。蜈蚣有很多脚,它的速度能否超过马?显然是不行的,这说明了一个道理,速度的快慢与腿脚的多少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据说,蜈蚣在争取自己脚数量的时候,还和上帝发生一次有意思的对话。

据说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像蛇一样快。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一些动物都跑得比自己快,心里很不高兴,便嫉妒地说:“哼,脚多,当然跑得快!”

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上帝答应了蜈蚣的请求,把好多好多的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体上粘,从头一直粘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粘了,它才罢手。

它心满意足地看着满是脚的躯体,心中暗暗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但是等它开始要跑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噼里啪啦”地各走各的,它必须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顺利地往前走。这样一来它反而比以前跑得慢了。

是不是很有意思,蜈蚣忙于应付自己一身的脚,其实像极了现实中的人们。人们也急于往自己身上“贴”各种各样的欲望:车子,房子等,少一样都不行。

其实很多人都无法静下心来检查自己“已有的”或“曾经拥有的”,都总是“看到”或“想到”自己“失去的”或“没有的”。这,当然注定了要奔波忙碌。

但是现代人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快乐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非让我们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适当的修剪一下自己的欲望吧,别让那些不必要的“贪念”支配你的生活,让你不经意间错过了生命的花期。

“把手握紧,什么都没有,但把手张开就可以拥有一切”,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我们放弃的东西很多。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我们就要学会放弃。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会有风风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我们才会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人生,因为“不能获得”而增加了生活的乐趣,生活也因为“得不到”而越来越美丽。所以,我们要学会知足,学会在远处欣赏人生的美景。

无论社会和时代变得如何的喧嚣与躁动,只要我们愿意去找,就一定能发现一处真正安静的角落。即使真的没有安静的外在环境,我们也能拥有一份心灵的宁静,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要因为一时的“失去”而伤心,正因为现在的“失去”我们以后才能够得到简单的幸福。

Chapter 38 告别不良心理,幸福会回来的

打破恐惧的心理战术

约翰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上班族,却在40岁那年做出了一个疯狂的举动,放弃他薪水丰厚的办公室工作,并把身上仅有的三块多美元捐给街角的乞丐,只带了换洗的衣裤,靠搭便车与陌生人的好心,穿越美国东西,到达东岸一处叫做“恐怖角”的地方。

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疯狂的决定,完全是因为他的精神即将崩溃。虽然他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安逸,但他发现他的人生从没有过高峰或谷底。他觉得他的前半生在“懦弱”中虚度了。

他选择北卡罗来纳的“恐怖角”作为最终目的,借以象征他征服生命中所有恐惧的决心。

为了检讨自己的“懦弱”,他很诚实地为自己的“恐惧”开出一张清单:从小时候开始算起,他就怕保姆、怕邮差、怕鸟、怕猫、怕蛇、怕蝙蝠、怕黑暗、怕大海、怕城市、怕荒野、怕热闹又怕孤独、怕失败又怕成功、怕精神崩溃……他无所不怕,唯一“英勇”的一次是他当众向妻子表白求婚。

这个“懦弱”的40岁男人上路前竟还接到母亲的纸条:“你一定会在路上被人杀掉。”但他成功了,4000多里路,78顿餐,仰赖82个陌生人的好心。

身无分文的他,经历了风餐露宿、精神病患者的骚扰等无数的“恐惧”之后,终于来到“恐怖角”,在这里他收到妻子寄给他的提款卡。(他看见那个“包裹”时恨不得跳上柜台拥抱邮局职员。)

最令他意外的是,“恐怖角”并不恐怖。原来“恐怖角”这个名称,是由一位探险家取的,本来叫“CapeFaire”,被讹写为“CaePeFear”,只是一个失误。

约翰终于明白:“这名字的不当,就像我自己的恐惧一样。我现在明白自己一直害怕做错事,我最大的耻辱不是恐惧死亡,而是恐惧生命。”

地位、声望、财富、鲜花……这些美好的东西都是给富有勇气的人准备的。一个被恐惧控制的人是无法成功的,因为他不敢尝试新事物,不敢争取自己渴望的东西,自然也就与成功无缘。胆怯、逃避是毫无用处的,只有直面恐惧,才能战胜恐惧。

很多人都会对“不可能”产生一种恐惧,绝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难,所以畏难;因为畏难,所以根本不敢尝试;不但自己不敢去尝试,认为别人也做不到。

困境中如果你认为自己真的完了,那你就永远失去了“站立”的机会。

恐惧是一种藏于内心的病毒,它会毒害你,扼杀你的信心、勇气,让你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胆小鬼、失败者。因此,你必须消灭它,这样你才能活得轻松快乐。

一旦勇于面对恐惧之后,绝大多数人立刻就会醒悟:自己拥有的能力竟然远远超过原来的想象!

无论你内心感觉如何,你都要摆出一副“赢家”的姿态。就算你“落后”了,保持自信的神色,仿佛成竹在胸,会让你在心理上占尽优势,而终有所成。

不要因为恐惧,不敢去尝试,其实人人都是天生的冒险家。从你出生的那一时刻起到五岁之间,在这个人生第一个五年里,是冒险最多的阶段,而且学习能力也比以后更强、更快。

难以想象,在我们的懵懂阶段,整天置身于从未面对过的环境中,不断地自我尝试,学习如何站立、走路、说话、吃饭,等等。在这个阶段的幼儿,无视跌倒、受伤,一切冒险为理所当然,也正因为如此,幼儿才能逐渐成长。

可随着人的年龄不断增大,经历过许多事情之后,就变得愈来愈胆小,愈来愈不敢尝试冒险,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大多数人根据过往的经验得知,怎么做是安全的,怎么做是危险的,如果贸然从事不熟悉的事,很可能会对自己带来莫大的威胁。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安于现状,害怕改变。

行为科学家把这种心态称之为“稳定的恐惧”,也就是说,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恐惧冒险,结果观望了一辈子,始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殊不知,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多少都带有风险。

危险常常与机遇结伴而行。如果听听有成就者的说法,就不难理解一个人在获得成功前,大多会遭遇到挫折。一时的挫败并不表示一生的终结,绝不能由于害怕而踌躇不前。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失败是难以避免的,只要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此后该怎么做,心里必然会一清二楚。

只有直面恐惧,不怕冒险,才能打破恐惧,走向成功。

但由于恐惧心理作祟,很多人宁可躲到一边,从而远离机遇。恐惧心理有很多类型:担心事情发生变化,害怕遭遇未知的问题,因放弃稳定的收入而感到不安……总之,对恐惧者而言,失败是一件可怕的事。

如果能按照以下三点去做,将有助于你战胜恐惧。

战胜恐惧的三条途径

◎要有必胜的信心

只有自己才能保证自己的将来。只要有信心,无论遭遇什么都不至于一筹莫展。小成就的累积,可以培养更大的信心。应该认真地自我反省,努力改进,以建立信心,从而在遭遇阻碍时,发挥最大的潜力。

◎冲破恐惧心理

面对伴随冒险的机会时,内心的恐惧就会对你说:“你绝对办不到。”

驱除恐惧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往前冲。假如对机会心怀恐惧,更应强迫自己去面对它。一旦获得机会,向前迈进,以后碰上更好的工作机会时,就不会恐惧了。

◎不怕失败,勇于接受挑战

如果毅然接受挑战,至少可以学到一些经验,增长自己的见识。不要怕失败,也不可因此而一蹶不振,那么成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转移心境”,快乐自如

人人都希望自己快乐,但希望只能代表我们的一种追求、向往,究竟能不能快乐,则在于心理的调整能力,即“转移心境”的能力。

在英国,有一个乐观的流浪汉,他从不拜上帝,这令上帝很不开心,因为上帝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流浪汉死后,为了惩罚他,上帝便把他关在很热的房间里。7天后,上帝去“看望”这位乐观的流浪汉,看到他非常开心,便问:“在如此闷热的房间里待了7天,难道你一点也不痛苦?”

乐观的流浪汉说:“待在这间房子里,我便想起在公园里晒太阳,当然十分开心啦!”(英国一年难得有好天气,一旦晴天,人们都喜欢去公园晒太阳。)

上帝不开心,便把这位快乐的流浪汉关在一间寒冷的房间里。7天过去了,上帝看到这位快乐的流浪汉依然很开心,便问他:“这次你为什么开心呢?”

这位流浪汉回答说:“待在这寒冷的房间,便让我想起圣诞节快到了,可以收到很多圣诞礼物,能不开心吗?”

上帝又不开心,便把他关在一间阴暗又潮湿的房间里。7天又过去了,流浪汉仍然很高兴,这时上帝有点困惑不解,便说:“这次你能说出一个让我信服你快乐的理由,我便不为难你了。”

这位快乐的流浪汉说:“我是一个足球迷,但我喜欢的足球队很少有机会赢。但有一次赢了,当时就是这样的天气。所以每遇到这样的天气,我都会高兴,因为这会让我想起我喜欢的足球队赢了。”

上帝无话可说,便给了这位流浪汉自由。

在不同的环境中,这位快乐的流浪汉总能找到快乐的理由,即使他面临的是困境,他也不会把注意力放到残酷的现实—闷热的房间、寒冷的房间、阴暗又潮湿的房间,而是转移到与之相关的快乐方面—在公园晒太阳、过圣诞节、赢足球的天气。

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这种方法叫做“心境转移”。“心境转移”就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情绪转移到其他方面上去,使情绪得以缓解。遇到挫折或意外打击时怒火中烧、悲愤难忍,可以暂时离开引起这种情绪的环境,找自己高兴的事情去做,比如散步、看电影、看报纸杂志、下棋、打球、唱歌、听音乐,或者到街上或市场上去看看,买一点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就可以从精神上得到安慰,情绪上得到缓和、平衡。

“心境转移”可以有很多方法,你不妨试试以下这四种:

“心境转移”的四大方法

◎找朋友倾诉,发泄情绪

向好友诉说苦闷,压抑的心境就可能得到缓解或减轻,失去平衡的心理可以恢复正常,并且得到来自朋友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获得新的思考,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参加感兴趣的社交活动

融入社会,可以取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也可以感受到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

◎营造一个温馨的“小窝”

每个人都需要一种“归属感”,而家是人归属的最后场所也是最佳场所,温暖和谐的家是家庭成员快乐的源泉,事业成功的保证。所以,家是你最放松、最自我的地方。

◎让自己忙起来

偶尔闲适,常于忙碌,有助于驱除其他不良心情,保持乐观心态。让自己学会回归“原始”生活,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衣服,做饭,自己洗碗,以步代车等。

克制愤怒,更有益于健康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赞同这句话,然而真正做到不惩罚自己的人恐怕没有吧?也许除了圣贤。不生气真的好难啊。走在路上被人泼了一身水,也不知道是什么水。虽然对方一个劲地道歉,你也明白对方不是故意的,可是看着自己湿漉漉的衣服,还是忍不住抱怨:真可恶,怎么这么倒霉?于是一整天都在想这件事,又后悔不已:早知道就早点出门,或早知道就晚点出门。结果,到头来还是在生自己的气。过后想一想,真是不值得,反正被泼了就泼了,再怎么抱怨、后悔都没用,衣服还是湿的。那么倒不如这样想,也许我穿这件衣服不好看呢,不是常说“遇水则发”吗?这样一来,就没有什么可生气的了,回家换件衣服,重新开始新的一天。宽恕了他人,宽恕了这件事,不等于宽恕了自己吗?为什么要为了一件已经无法“挽回”的事而破坏自己一天的情绪,浪费自己的时间呢?

不得不承认,愤怒几乎成了现代人的一种通病。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快,于是形成了一种张力,好像小提琴上的琴弦不断被拉紧,以致最后断裂。预期的目标未能实现—不管是生活中的油盐酱醋,学校里的成绩排名,还是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所有这些及其他诸如此类的烦恼引起失望,一旦它得不到解脱,就会产生愤怒。我们把日程表安排得越来越满,直到有一天大动肝火之后才问自己:“我干吗发这么大的脾气?”这很简单—你在短短的时间内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但你没有做好,事情出了点意外,于是你觉得懊恼,并因此而惭愧。因为你认为“有修养”的人是不发怒的,而你却动怒,你就因此而讨厌自己了。

心理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功能状态,那么,这个人的内脏及内分泌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处于平衡状态,使整个机体协调,充满活力,身体自然也健康。

一个人经常发火,不仅会影响同事间的团结,影响工作,还容易把矛盾激化,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对此,你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克制你的愤怒。

克制愤怒的五大途径

◎自我提醒

快要发火时,只要自己还能自我控制,就要试着用意志驾驭自己的情感,警告自己:这时一定不能发火,否则会影响团结,把事情搞砸,心中默念“不要发火,息怒,息怒”。

◎注意转移

转移注意力,寻些开心快乐的事情干,选个令自己愉快的音乐、戏曲,阅读引人入胜的小说、诗歌或出去走走,等等。

◎保持沉默

当意识到自己要发火时,最好的办法是约束自己的舌头,强迫自己不要讲话,采取沉默的方式,这样会有助于冷静头脑,化解怒气。

◎容忍克制

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要做到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和风细雨地解决矛盾和问题。

◎及时回避

面对生活中可能刺激我们生气的人物和环境时,只要情况许可,不妨采取“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永葆热忱,构筑人生乐园

热忱这个词源自希腊文,直译过来是“内在的上帝”。它指出了热忱的内涵,一个人热忱的能力来自于一种内在的精神特质。你微笑,因为你很快乐,而在微笑的同时你又变得更快乐。热忱就像微笑一样,是会传染的。

一个人对于生活没有热忱,没有激情,他的生活是枯燥无趣的。

一个人对于工作没有热忱,没有激情,他的工作是没有效率的。

一个人没有热忱,没有激情,他的人际关系是很糟糕的,没有人愿意跟一个没有任何激情的人在一起。

无论你做什么事情,无论你所做的工作有多难,只要你有热忱,就能够无往不利。

拥有热忱的人,无论是做清洁工,还是经营大公司,都会认为他们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天职,并怀着浓厚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拥有热忱的人,不论工作有多么困难,他们始终会抱着不急不躁的态度去进行。只要抱着这种态度,任何人一定会成功,一定会达到目标。爱默生说过:“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忱而成功的。”

热忱是行动的主要推动力,人类伟大的领袖们就是那些知道如何鼓舞他们的“追随者”发挥热忱的人。

在你的工作中融入热忱,那么,你的工作将不会显得辛苦或单调。热忱会使你的整个身体充满活力,使你工作起来事半功倍。

热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你可以予以利用,克服自己对一些事物毫无兴趣的缺点,使自己获得好处。没有了它,人就像一块没有电的电池。

热忱是成功的源泉。你的意志力、追求成功的热忱愈强,成功的几率就愈大。

热忱是一种积极状态—你24小时不断地思考一件事,甚至在睡梦中仍念念不忘。事实上,一天24小时意识清楚地思考是不可能的。然而,有这种热忱却很重要。如果真这么做,你的欲望就会进到潜意识中,使你或醒、或睡都能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

热忱可使你释放出潜意识的巨大力量。一般人是无法和天才竞争的,然而,大多数的心理学家都同意,潜意识力量要比显意识的力量大得多。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达·芬奇或诺贝尔之类的奇才,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发挥潜意识的力量,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创造奇迹。

当然,只有发自内心的热忱,才能造成震撼人心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永葆热忱呢?

永葆热忱的七种方法

◎积极的自我对话

如“我是最好的”、“我充满着激情”。

◎养成使用正面、积极词语的习惯

比如,不说“我不行”,而说“我可以”;不说“我试试看”,而说“我会”等,用正面词汇代替负面词汇。

◎放弃过去的创伤

太多的人每天花很多时间想着过去的创伤,不要把你的精力浪费在这些地方,用你的明智去学会原谅和遗忘。

◎在团体里寻找热情和快乐

一个正面、积极的团队是你热情的源泉,可以召集一些思想积极的人,每个月聚会一次,一起议论完成任务的方法,彼此激励。

◎把你的每一天都活得精彩

最重要的,是把每一天都变成最棒的一天。时间一旦过去,就会永远消失。

◎角色假定

假定自己是自己心里向往或是崇拜的那个人。

◎披风原理

披风一般是领袖、大人物的衣服,穿上披风会有一种自豪感。

信心十足,做最出色的自己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点,却很少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及自己的价值。其实,我们是可以创造奇迹的人,不论我们是谁,都有这样的能力。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看到这世界的好美、光明的一面,才能生活得愉快,真正地去爱,去创造奇迹。

虽然这个道理很简单,很多人也都希望自己能够永远自信,但谈及具体如何去塑造自信,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束手无策。一般而言,塑造自信主要有三个途径。

1.喊出属于你的声音

真正自信的人,不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更不会活在别人的价值标准中。许多人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就在于他们敢于揭掉别人为自己贴上的“标签”,用自己的方式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但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

爱因斯坦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学的命运。

牛顿在小学的成绩一团糟,曾被老师和同学称为“呆子”。

如果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呢?

契诃夫说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当叫,就让它们各自用自己的声音叫好了。切不可看了巨著《红楼梦》,就停止了在文坛上的耕耘;或看了马拉多纳踢球,便放弃绿茵场上的梦想;或听过帕瓦罗蒂的歌声,便扼杀自己的音乐天分……其实,如果每个人都担心自己比不上别人,那么世界上也许就不会出现帕瓦罗蒂、马拉多纳这样的人物了。

2.相信你是最优秀的

正如德莱顿所指出的“信心可以使一个人得以征服他相信可以征服的东西”。

10来岁时,惠特尼·休斯敦在她母亲—20世纪60年代美国“甜美灵感”乐队创始人的严密关注下,培养出了良好的歌唱才能。惠特尼·休斯敦17岁那一年,一次她正在为当晚与她母亲同台演出的演唱会做准备时,突然接到了她母亲打来的声音嘶哑的电话:“我的嗓子坏了,不能唱了……”听到母亲的话后,惠特尼·休斯敦很着急地说:“我总不能一个人上台去唱啊!”她的母亲却对她说:“你完全能够一个人唱,因为你很棒!”惠特尼·休斯敦自己也认为自己可以一个人胜任。于是,她第一次独自走上了舞台。结果,惠特尼·休斯敦因此一唱而成了当时美国的王牌歌手。

惠特尼·休斯敦的成功是一次意外促成的,但更重要的是,她拥有强大的自信,并把握好了这次难得的机会。如果惠特尼·休斯敦对自己缺乏必要的信心,不敢独自登台表演,也许美国就少了一个王牌歌手。

如果有人问你:“你是优秀的人吗?”也许在那些表现突出的人群中会有少数人给出肯定的回答。但是,如果有人再问你:“你是最优秀的人吗?”这时能够给出肯定回答,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人”者怕已是人数寥寥了。实际上,在那些许多犹豫不决的甚至是给出否定回答的人群当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在某个范围来说确实还真是最优秀的,但是他们不敢相信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要懂得欣赏自己

海伦·凯勒曾说过:“信心是一种心境,有信心的人不会在转瞬间就消沉沮丧。”

与自信相对的是自卑,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卑心理。有些人的自卑在于不了解自己,而有些人的自卑在于过分苛求完美。在优点和缺点中,总是对优点没有信心,把缺点用放大镜不断放大。人生永无真正的完美,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你才会体味到生活中的美和乐趣。

如果自己不会欣赏自己,就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自暴自弃。这对你的生活没有半点好处。要懂得欣赏自己,才会发现和塑造属于自己的美。

远离“心理陷阱”,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追求完美,但也存在太多的不完美,每个人都在不停地追求成功,但是很多时候即使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也难脱失败的命运,导致这些失败的“杀手”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设下的“心理陷阱”。

当我们在大步不停地迈向成功之前,需要检讨一下自己,填平自己的心理缺陷,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成功铺好道路,如果我们不能克服这些缺陷,就会给别人留下可乘之机。

小乌鸦得到了一块肥美的肉,飞到一棵树上,正准备美美地饱餐一顿,结果却被树下的小狐狸看见了。于是,小狐狸在树下对小乌鸦说:“乌鸦小姐,你的羽毛多么美丽啊,你的歌喉是那么迷人,如果你能为我唱一支歌,那一定是最动听的。”小乌鸦听了小狐狸的赞扬,心里乐滋滋的,但是,转念一想,自己的父母早就上过小狐狸父母的当了,今天小狐狸也想用此策略,休想。小狐狸看小乌鸦不动声色,于是就把脸一翻,大声骂道:“谁不知道你们乌鸦是扫帚星,你们飞到哪里,哪里就有灾难降临,大家都讨厌你们,还是不要张开你那张乌鸦嘴了……”没等小狐狸骂完,小乌鸦早已沉不住气啦,它要立刻给予回击,但刚一张口,那块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便立刻叼着那块肉跑掉了……

小狐狸固然是狡猾的,但归根结底是小乌鸦的“心理缺陷”,让小狐狸有了可乘之机,在小狐狸的诱导下,小乌鸦失去了理智,结果一块辛辛苦苦找到的肥肉被小狐狸轻而易举地就骗走了。

也许,小乌鸦会自责“怎么会这样”,“我怎么这么笨”……其实,这不止是小乌鸦的心声,还包含了很多人真实的内心想法。要知道,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可能存在一些陷阱。

例如,过于自卑者,有时会做出荒诞之举以“证明”他们的价值,结果反而自取其辱;脾气急躁者,便容易意气用事,一旦急火攻心,常只顾着发泄情绪而不听劝阻,从而陷入无尽的麻烦中;喜欢出风头者,总希望自己成为别人注目的焦点,但往往会适得其反,给人留下笑料,等等。

一个人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不要因为自己的失误和没有必要的“心理缺陷”而丧失成功的机会,这样会很打击人的。与其时刻警惕别人对自己“下套”,不如先克服自己身上的缺陷,让别人没有机会下手,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