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鲁迅论集
17191800000070

第70章 《由聋而哑》

为了创作有成就,必须吸取外来的精神营养。“精神上的‘聋’,那结果,就也招致了‘哑’来”。题目叫《由聋而哑》,正是分析当时文艺界怎么会“由聋而哑”的。为什么“聋”?“哑”在那里?

先看“哑”的情况吧:“因为多年买空卖空的结果,文界就荒凉了,文章的形式虽然比较的整齐起来,但战斗的精神却较前有退无进。文人虽因捐班或互捧,很快的成名,但为了出力的吹,壳子大了,里面反显得更加空洞。于是误认这空虚为寂寞,象煞有介事的说给读者们;其甚者还至于摆出他心的腐烂来,算是一种内面的宝贝。散文,在文苑中算是成功的,但试看今年的选本,便是前三名,也即令人有‘貂不足,狗尾续’之感。”

那末,怎么会造成这种“哑”的情况呢?生活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作者的思想也重要。但是,文艺的创作还有一了。”(《坟·看镜有感》)因为有种种禁忌,种种顾虑,怕吃, 挑剔,也就不能广泛地吸取营养,结果害了营养不良症。本篇开头以听声为喻,说的是同样的意思。“医生告诉我们:有许多哑子,是并非喉舌不能说话的,只因为从小就耳朵聋,听不见大人的言语,无可师法,就以为谁也不过张着口呜呜哑哑,他自然也只好呜呜哑哑了。”这都说明吸取外来的精神营养的重要。

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小说时,并不讳言这一点,他说:“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然而这激动,却是向来怠慢了绍介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可见,这些作为“文学革命的实绩”的代表作,之所以激动人心,是因为“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而这个特点,又与介绍了欧洲大陆文学分不开的,这就是说,因为吸取了异国的精神营养的结果。

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那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本篇所再三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极而言之,可以“由聋而哑”。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我们要批判继承一切有益的东西。鲁迅说得好:“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

一九三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