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用衣服的布料来比喻赚钱的能力——有的人是绫罗绸缎,赚钱的能力超强;有的人是粗布棉衣,赚钱的能力普通。
我也喜欢用衣服的款式来比喻理财的方法——有的人适合穿晚礼服;有的人适合穿牛仔裤。
我还喜欢将裁缝技巧比喻成花钱的智慧——就算有高贵的布、有高级的款式,若没有裁缝技巧,一样没有好看的衣服穿;但如果是棉布,即使是最简单的T恤款式,只要懂得裁缝技巧,衣服照样可以惹人艳羡。
“赚钱、理财、花钱”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当我们三样都完备时,一定会有钱,但如果要从三样当中选出最重要的能力,你会选择哪一项?
如果选错了,或是拥有错误的金钱观,那么请小心,钱会不知不觉就流失哦!
一次购足,小心危机上身
F先生是一位小学老师,他的教学方式生动活泼,对学生也十分关心,是一位颇受好评的老师。近日,F先生与交往多年的女友订婚,照理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但是订了婚的他,反倒闷闷不乐,一有空就发呆、叹气。
原来,他在订婚前夕,买了一户房子,才缴了一个月的贷款,就觉得资金很紧,不晓得该如何是好?他说,他是一个不买股票、不赌博的人,平日的花费也算节省,可是,缴了贷款后,就觉得钱变得很少,少到让他感觉很不自在。
“你的房子很贵吗?”我问。
“我买的是中古屋,并不算贵。”F先生回答。
“房子几坪淤?”
“五十坪。”F先生说。
“你为什么要买这么大的房子?”我惊讶地问。
一般来说,初次买屋的人,大都从二十来坪或三十几坪买起,五十坪多半是换屋人士才买。
“因为……”F先生迟疑了一会儿,“我想要一次就把事情做到位。”
F先生认为,搬家很辛苦,而一旦父母老了之后,他也会将父母接来同住,为了不再处理换屋问题,也为了要替父母留个房间,干脆一次就买五十坪的房子。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即使我们没有金钱上的匮乏,在花钱的时候,还是要以自己现在负担得起的能力为主,像F先生想要一次购足,买了大坪数的房子后,却被房贷压得紧紧的,不但影响生活品质,万一收支没控制好,或是贷款利息上扬,很容易落入“缴不起房贷”的困境。
“量力而为”,是花钱的智慧之一,我建议F先生,可以与未婚妻商量,请她共同分担房贷,不然就先将房子卖掉,买一户自己承担得起的房子,生活才会过得更快乐!
互为保人,日后纠纷大
有一次,我到一家公司演讲。演讲后,我照例走到每位听众的座位旁,与他们交换心得。
当我走到一位听众的身旁时,发现他盯着一张申请书看,并陷入沉思中,丝毫没有发现我的存在。到底是什么样的申请书,可以让一个人如此专心呢?
哦!原来,这位仁兄打算申请信用贷款。
“J先生,您想不想来参加我们的课程呢?”我打断他的思考,笑着问。
“嗯……这个我可能没办法。”
“有什么原因吗?”
“你看,我都要申请信用贷款了,哪有钱上课?”J先生将申请书推到我面前,作为物证。
“您在申请信用贷款啊……我刚刚看您好像在想什么事情?有我可以帮得上忙的地方吗?”我暂且撇开课程的事不谈,关心地问。
“我在想,到底要不要和另外一位同事互保?”J先生说。
互保,是现代人常会遇到的现象,尤其很多信贷的办理人员,会建议想办贷款的申请人之间“互保”。这个建议听起来似乎不错,一般人也会想:反正甲、乙两人都要借钱,就让他们互保,谁也不吃亏。事实上,除非借款人双方都很正常地还款,否则,绝对有人会吃亏。
I小姐是一位年轻时髦的女孩子,她亮出来的名片上写着:××公司总经理。
“哇!你这么年轻就开公司,真不简单啊!”我称赞I小姐。
“唉,我为了这家公司,付出可大了。”I小姐的语气中,透露出许多的不满与无奈。
在这次聚会中,I小姐说,她和两位好友互保开公司,原本都相安无事,没想到其中一位朋友信用出问题,连带地影响公司的营运,贷款也未如期缴还,更令I小姐意想不到的是,银行竟然要查封她的房子。
“缴不出钱的人又不是我,三个人互保,为什么就只查封我的房子以抵贷款?”I小姐百思不解。
“因为在你们三个人之中,只有你的财务状况最好,银行当然找你啰!”我回答。
“这么一来,我不就活该倒霉吗?银行这样做,会不会太没有人性了啊?”I小姐说。
姑且不论银行这样做有没有人性,互保就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两人互保时,对方若未缴款,债务会转移到你身上;三人互保时,银行就找财务状况最好的人还债,尤其是名下有房子的人,更易被银行找到,查封不动产并拍卖抵债。
一定要懂互保时该注意的事项
的确,很多银行在为同一家公司的员工办理贷款时,都会要求员工“互保”。假如非互保不可,那么请了解和你互保的同事花钱习惯如何?收入是否稳定?如果难以判断,宁可与银行谈,找自己较信得过的人来做保。
很多财务上的纠纷,都是因为“互保”受连累,有的人收入虽然不高,却是“有多少钱,做多少事”的保守者;有的人收入不高,却喜欢“买空、卖空”。如果和后者互保,危险性当然就比较大。
连带保证人,不能随便答应
小青的高中挚友阿芳离婚后,急于寻找自己的一方天地,不久后的某一天,阿芳告诉小青,她已经在捷运站附近相中一间套房。
听到好友这么快就找到落脚处,小青非常地高兴,当问到套房的租金贵不贵时,阿芳却吐出一句:“反正租不如买嘛,所以我就把房子买下来了!”
“那恭喜你了!”祝福的话才刚说完,阿芳就立刻告诉小青,希望小青能当她的连带保证人。
说得也是哦,阿芳才刚离婚,不可能找前夫当她的保证人,父母又早逝,唯一的姐姐又债务缠身……这样看来,好像只有小青可以帮忙。基于协助好友尽快站起来的立场,小青二话不说,在“连带保证人”一栏签下自己的名字,盖上印章。
一年后,阿芳来找小青哭诉,前夫把小孩交给她抚养,又不给生活费,她已经没钱付房贷了。
“不然,我先借给你钱好了。”小青再度基于协助好友的心态,借给阿芳20万。不过,这20万,很快就用完了,阿芳不得不卖掉房子,却还是无力偿还欠银行的钱。
现在,这笔债务已经转移到小青身上,每个月要缴1万元给银行却什么也拿不到的小青不免感叹:“谁叫我是连带保证人呢?”
一定要懂连带保证人的法律责任
台湾地区法律明订,当债务人因死亡或无能力清偿,或清偿不足额……其所有欠款,皆须由连带保证人全额清偿。
起会、标会还钱好不好
有些人不好意思开口向人借钱,于是想到可以当会头“起会”、“跟会”。
一定要懂什么是起会、跟会、标会?
起会、标会,也称为互助会、合会等,它是协会内部成员的一种共同储蓄活动,也是成员之间的一种轮番提供信贷的活动。因此,它是一种成员之间的民间借贷,是成员之间的资金互助,同时涉及了储蓄服务和信贷服务。它是东方国家特有的一种民间融资形式,西方国家称为“轮转储蓄信贷协会”,台湾地区的“《民法·债编》”对其进行了肯定与详细规范。
合会通常是一个自然人作为会首,或称会头,组织起有限数量的人员,称为会员或会脚,每人每期拿出约定数额的会钱,每期有一个人能得到集中在一起的全部当期会钱,并分期支付相应的利息。谁在哪一期收到会钱,由抽签或者对利息进行投标等方式来确定。已得标会员之会份即为死会,该死会会员即无再竞标的权利;相应的,未得标会员之会份即为活会。在所有成员以轮转方式各获得一次集中在一起的会钱之后,一个合会即告终结。
第一次聚会,依习惯,会首有收取首期全部会款的权利,无须经过竞标手续,从第二会起,会首则将所收会款全额交给得标会员。实际上,凡是会首即享有无息借款的权利。
合会依投标日期的不同,可分为“月标”及“非月标”,以每月之固定日期为投标日进行投标者为月标。另非按月投标者,例如每半个月或每十日,甚至每季竞标一次者,则属非月标。台湾地区通常以月标会为多。
如果某已得标会员缴几次本息之后,就开始出现逾期缴会款行为,这样的会就是出险会,如果某已得标会员不再缴会款,我们就称此会被该会员倒会。
一定要懂什么是起会、跟会、标会?
会首因为一开始就得标,倒会的风险最大。所以参加标会的人,须先看会首的人品及还款能力。如果是其他会员倒会,会首必须负责善后代缴。台湾地区“民法”规定,会首倒会时,“会首及已得标会员应给付之各期会款,应于每届标会期日平均交付于未得标之会员。但另有约定者,依其约定。”“会首就已得标会员依前项规定应给付之各期会款,负连带责任。”“若前述给付义务陷于履行迟延,且迟付之数额达到两期之总额,则该未得标会员得请求其给付全部会款。”
合会成员之间依据所订立的会单履行付款和享受竞标。会单,又称合会契约、协定等,其载有会员信息、会金数额及其他认为有必要约定的信息,在缔约的合会成员之间产生某种约束力,但更多的是起到一种证据的效力。
举一个简单的标会例子。
某月标会共10人,会首某甲,会脚9人,约定月标金每月10000元。第一个月,第一次聚会投标,一定是会首某甲得标。所有会脚必须缴10000元给某甲,因此某甲可一次借得100000元。某甲即为死会。
第二个月,第二次聚会投标,9个活会会员大家都来竞标利息。假设某乙出价800元最高,第二个月即由某乙得标。某甲因已经死会,本月必须拿出10000元给得标的某乙;其他活会会员,则各缴10000-800=9200元给某乙。尔后某乙丧失投标权利,每个月要拿出10000元来交给得标人。
以此类推,直到最后剩下一人某戊从未得标。他在最后第10个月时必定得标,因为其他所有会员都已是死会。所有前面9一定要懂什么是起会、跟会、标会?
人都必须缴10000元给某戊。某戊可以一次借得100000元,跟当初会首某甲一般多。
以上是一个顺利完成的标会例。会首因为一开始就得标,倒会的风险最大。如果是其他会员倒会,会首必须负责善后代缴。上例某戊是一路缴会款9次,一直到第10个月才揽尾会。他被倒会的风险是所有人当中最高的。如果没被倒会,他的投资报酬率也是所有人当中最高的。
如果发现标会当中有人缴会款不正常,有倒会疑虑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抢标,让自己死会,先把会款一次借进来。死会的人就不怕被人倒会了,因为所有会款已先进入口袋。只有活会的人因只付出从没拿钱回家,才会怕被人倒会。
有些人不好意思开口向人借钱,于是想到可以当会头“起会”、“跟会”。
我非常不赞成跟会。跟会的本意是很好的,在早期,跟会有“互相帮助”的意思,可是,到了现代,跟会的本质已经变了,倒会的情形时有所闻。假如,你是为了还钱而当会头,结果很不巧,你的会脚倒会,身为会头的你该怎么办?
“那就‘以会养会’!”有人这么回应。
万万不可!
我看过很多喜欢以会养会的职业会头,大家几乎都被倒过会,而且还不只被倒一个会,导致债务不但没解决,反而创造更大的负债。
理论上来说,一旦会脚倒会,责任该由会头来承担——你,真的担当得起吗?再者,现代人多半是因为利益跟会,不缺钱的人,跟会为的是拿到高利息,所以就算你因为欠钱,以标会来还钱,要负担的利息也不算低。
在上课时,有一位学员分享自己的故事,她说,她是一个喜欢以会养会的人,很幸运地,起了十个会都没被倒……
就在大家啧啧称奇时,学员接着说:“没想到,第十一个会却被倒了。”
学员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劝大家,千万别以会养会,像她,因为最后一个会倒掉,不但前面十个会没赚到,还赔了钱,劳心、劳神又破财,实在很划不来。
各位朋友们,如果过去你没有跟会的习惯,那么请继续保持这个习惯;若已经跟会,不妨将这个会先标下来,以防止日后被倒会、钱拿不回来的风险。如果标会利息很高,感觉标了会很不划算,那么就和会首商量,将自己的权利让给会首,你只要拿回本金,至于利息则可与会首弹性对分。万一你是会首,那么请将这个会视为“最后一会”,千万别再以会养会,以免像我的学员一样,好运用完了,厄运就上身。
钱的“三大断流”
人人都想赚钱,但很奇怪的是,有些钱就算赚到了,也守不住,原因就在于赚钱者遇到“三大断流”。
如果赚的钱是贪污来的,或是从事不正当行业赚取、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钱,那么,无论赚多少钱,还是留不住。
我们很容易知道,哪些是贪污的钱、哪些是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但什么是不正当的行业?
所谓“非政府允许”的行业,就是不正当行业。以“赌博”为例,开设私人赌场,就是不正当行业,但如果像澳门地区、拉斯维加斯这样政府允许的赌场,就不算是不正当行业。
再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位学员原本在按摩中心上班,她很努力地工作,并买了一间房子,没想到后来贷款缴不出来,只好忍痛将房子卖掉。此外,她不但房子出状况,连信用卡的卡债也欠了一大堆。
学员上了我的课之后问:“老师,我虽然离开按摩中心,从事业务工作,但是业务工作不好做,我想先回去按摩中心,等到卡债还清,再找一份别的工作重新开始,这样好不好?”
“不好,”我继续问学员,“那家按摩中心有没有人从事色情行业?”
“有是有啦,可是我是纯按摩,又不做色情。”学员说。
“话不是这样讲。”我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开始画圈圈,一一解释。
“假如你所在的环境中,大家都从事正当行业,只有一两位相反,那么你可以回去。”
“假如多数人都从事不正当的工作,只有你和少数几人做正当的事,那么负能量就非常地强,对你就会有不好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你在按摩中心赚了钱、买了房子,最后还是一场空的原因。”
我继续画第三个圈圈说:“在每一个大环境中,要找到全部都是正派人士是不可能的,所以负能量一定会出现,只不过,我们要尽量选择负能量少的环境才行。”
“那我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学员问。
“你应该将眼光放在‘如何解决负债’,而不是回到按摩中心赚钱。”我分析。
听了我的话,学员觉得很有道理,并且照着我建议的方式解决负债,心情也从沉重化为轻松!
赚钱、理财、花钱,哪一项最重要
我们每天都在赚钱,每天都在花钱,人人都想把财理好,你认为赚钱、理财和花钱,哪一项最重要?
大部分的人都会回答“理财”。
正确答案却是“花钱”。
我曾经将学员们负债的原因做一番统计,发现负债原因排行榜依序为:
1.金钱的使用优先顺序错误
2.投资失当
3.苦撑信用
4.替人背债
5.借出去的钱拿不回来
6.没有危机意识
其中,“不懂得金钱使用顺序”最易招来负债。这表示,再怎么会赚钱、会理财的人,如果不节制花钱,钱再多也不够用。相反的,再怎么不会理财的人,如果懂得花钱要节制,就不怕留不住钱,只是大钱小钱的差别而已。
赚钱要靠能力,但是能力好而德行不好的人,也很难守得住钱。
长相十分帅气的W先生是我的学员,在课后分享的时候,他提到自己年轻时曾经当过“大家乐”的组头淤,钱赚得又多又容易,照理说应该很有钱才对,后来却因为负债累累而上吊自杀未遂。经过朋友的介绍,他来上我的“生命其实可以重来”课程,希望能对人生有更进一步的领悟,当他听到我说“赚钱要有德行,不然钱守不住”时,非常同意我的说法。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P小姐身上。P小姐本身很节省,却喜欢以很高的利息借钱给别人(也就是放高利贷),照理说,她应该会很有钱,但因为也会遇到“钱拿不回来”的时候,这样几年下来,反而没有赚到。
理财要靠头脑也要看运气
每个人的运气不同,即使甲和乙都买同一支股票,两人赚赔就是不同,很可能其中一人赚,另一人赔。
现代人一想到理财,就想到要赚大钱,然而《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的作者曾经从自己每十项投资中算出赚赔的几率,分别是:二到三笔会赚、二到三笔会赔、五到六笔是不赚不赔。从这个几率中,我们不难看到,即使是一个理财专家,赚赔的几率也只是五五平,何况是市井小民?
近年来,由于利率走低,因此有些理财型的商品,号称有4豫的获利,远高于银行的定存。但是以台湾地区的通货膨胀率来看,4豫利润也不过是和通货膨胀率相抵而已,依然等于不赚不赔。
因此,我还是要强调,就算再怎么会理财,如果花钱不节制,也不会有钱。所以,与其钻研如何理财,不如多花一点时间先学习如何花钱,因为“把钱花对”就是理财。
花钱要靠智慧,也要看品行。
花钱的智慧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表现。花钱可以节俭,但不能吝啬(该花的都舍不得花);花钱可以谨慎,但不能龟毛(挑东嫌西);花钱可以精打细算,但不要斤斤计较(杀价杀到店员心疼)。吝啬、挑东嫌西及斤斤计较,都会影响我们生命的能量,这些负能量除了会表现在理财上,也会显示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阻碍我们进步。
花钱的智慧,还可以反应在生意之中。在台中一所学校旁,有两个水果摊,卖的水果种类差不多,老板都会将水果洗好、削好装入塑胶袋中,售价也一样,可是很奇怪,其中一家的生意,就是比另一家好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前者的老板在进货时,会特别向大盘商要求“贵一点点无所谓,但是要挑好吃一点的水果”,如此一来,顾客经过比较后,自然会买他的水果。
看,即使是企业家、生意人,若懂得花钱的智慧,不光只是计较成本,最后获利的还是自己。
赚钱不容易,理财难掌控,把钱花得有智慧更难。但是,如果一个人懂得花钱的智慧,那么将永远有钱花,因为他也会将这些智慧运用在生活上,让人生更美好。
一定要懂从事负能量事业,怎么办?
正因为你的行业决定你是否守得住财富,所以我们不能误入歧途,而是要赚人类“需要的”、“向上的”、“正当的”钱。
那么,早就身处于负能量事业的人,要怎么办才好昵?
我的建议是,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负债。如果你是一个没有负债的人,那么请赶快离开这个负能量行业,在正当行业中找工作。如果你是一个有负债的人,那么请先找一份正当行业兼一定要懂从事负能量事业,怎么办?
差,等到收入较稳定后,再慢慢地转换到正当行业,如此,就不怕没有经济来源了。
我有两位学员的男朋友分别经营地下加油站,虽然加油是正当行业,但是地下加油就不行了,原因在于油源不但来路不明,加油的设备及环境也充满着危险,虽然经营地下加油站的钱很好赚,但也是一种负能量的行业,两位学员都说:钱,就是留不住!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想赚钱,也要挑选行业,只要你睁开双眼,看看大众最真实的需要,不要急着只顾眼前的利益,你,就会赚到钱!
真的有赚就可以了吗
我在逛街的时候,常常会听到客人对老板说:“唉哟,算便宜一点啦,反正你有赚就好了。”
真的有赚就好吗?
事实上,赚太少就是赔——赔的不只是老板,还有我们自己。跟团旅游,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常常出国的人应该会发现,现在的团费竟然比十年前还便宜!为什么所有的东西都在涨,而旅游费却下降?这是什么道理?原因就在于消费者贪小便宜,到处比价,逼得旅行社不得不削价竞争,这么一来,旅行社势必要从别的地方取得利润。
“羊毛出在羊身上”,在旅程中,领队都会带团员到土产店、特约商店逛逛,但是十年前,团员进入土产店并不需要拿号码牌,现在多半有店员在门口发牌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这些特约商店要补贴旅客的团费,好让旅行社推出的团费能以低价吸引人。而这些特约商店为了要赚回付给旅行社的人头费,只好把商品价格抬得更高,能赚尽量赚。
曾经有一位团员到大陆买玉,商店开价10万台币,最后以5000元台币成交,可想而知,若有人真的以10万台币买玉,岂不是买贵了几十倍?吃亏的究竟是谁?
好吧,就算大家有志一同,不想在旅行社安排的商店里消费,那么也不难发现,领队的服务态度会与团员的消费金额成正比,消费越高,领队越殷勤;消费越低,领队越不理你。损失最多的,还不是旅客本身?当我们只想着要用更便宜的价格买东西时,到头来受伤的还是自己。
下次买东西时,请不要抱着“老板,有赚就好”的态度,我想,每个人应该也都无法接受上司说“你有薪水就好”这句话吧!
一定要懂赚太少就是赔
我常常在寿险公司演讲,知道很多保险从业人员会被客户要求“退佣”(将佣金返给客户),客户通常会说:“我是捧你的人情,所以才向你买保险。”
客户认为,保险从业人员除了首次佣金外,后续还有几年一定要懂赚太少就是赔可以拿到服务费,因此第一年退佣也不要紧。
其实,一件保单从初次接触到成交,除了时间成本外,谈保单时请吃饭、年节生日送小礼、售前售后服务等,都是从保险人员的薪水中支出,保险从业人员所花的成本其实是很多的。
微利时代,赚钱不容易,当企业没有合理的利润时,一定会反映到客户身上,形成不好的循环,因此,我常常告诉大家“该赚的,要让对方赚,而且要赚到合理的利润”,因为,赚太少就是赔,对经营者和消费者都不是好事。
低价购买,好还是不好
当人们都不想花钱时,就是不景气的开始。
我认为,花钱的人会决定社会的方向,一旦大家都想要杀低价购买时,这些“不当的消费伦理”就会出现后遗症。
坊间打着“低价吃到饱”口号的餐厅,往往吸引了许多客户上门。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低价吃到饱的餐厅,选择的菜品质好不好?餐厅有足够的钱请更多人将菜洗干净吗?
再以买衣服来看,服装店将价格先提高许多,好满足客户爱杀价的习惯,进入“骗”的循环,这样子真的划算吗?若是以便宜为诉求的衣服,洗了一次,口袋破洞不打紧,更令人担心的是,衣服的材质可能对人体有害!
买到便宜的蜜饯,以为是自己聪明会选择,没想到蜜饯是地下工厂做的,制作环境“脏”不忍睹。
一旦人们都想要杀低价格购买,就很容易出现“道德蒸发”的情形,一旦商人的道德蒸发,还真的会对你“讲信义”吗?
一定要懂低价购买的聪明消费法
如果低价是企业界自己主动订出来的,比如“出清存货”、“清仓大拍卖”,对消费者而言,未尝不是件好事。但小心哦,如果你只是因为捡便宜而买,并非需要才买,就会变成“买了没用”或“买太多用不到”的情形,反倒浪费钱。
如果只想靠杀价把价格降低,吃亏的一定还是自己。多年前我还是歌星时,有一次,母亲带我到一家订制舞台鞋的鞋店,选了一双银色的高跟鞋。记忆中,母亲将定价一千五百元的鞋,杀到八九百元。两个礼拜后,当我前去取鞋时,我发现老板给我的鞋,和样品差很多。
印象里,样品的鞋皮非常光亮、质感很好,而我的鞋子却黯淡缺少光泽。当我向老板询问时,老板只是一味地告诉我:“都一样啦!”但我心知肚明,因为母亲将价格杀得很低,老板在“又要做生意,又不能赔钱”的情形下,当然用低价的材质来做鞋子。
我相信,类似的故事,在许多商店中都重复上演着,对消费者而言,杀价未必是好事,“让企业赚到合理的利润,消费者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才是双赢。
买了退还,吃亏的还是自己
在“消费者保护法”中,有“七天不满意,保证退还”的条文,这原本是一桩美意,预防消费者买到瑕疵品或不实品时,有退还的机会。不料,却被消费者滥用,进入不好的消费循环中。
我经常告诉学员:“在花钱之前,一定要想清楚再花,一旦买了,就不要后悔。”一旦后悔,就表示不愿承担自己做过的决定。后悔的次数越多,在日常生活中,就越常会出现“不愿承担”的习性,不但会抵消福分,更是迈向成功的最大绊脚石。
有一位学员在课程结束后发表感言:“周老师,原本我报名上课后,一直想退费,但因为过了七天的期限又没办法退……幸好我来上课了,找到自己的盲点。”这位学员说,过去她在购买东西后,时常会后悔又退货,结果反映在生活中,真的就是比较不能承担事情。
有一次,我到一间公司演讲,演讲后听到总机小姐说:“周小姐,你说得很对,你知道吗,我每个月都要处理同事的收货、退货,而这些喜欢退货的同事,真的就是比较不愿意承担的人。”
原来,这间公司中,有一些女性同事喜欢看购物台,看着看着往往一时冲动订货,等到货来的时候,当初的购买欲望消退了,于是就退货——反正购物台有说:不满意可以退货嘛!
我们不妨想一想,这些可以退货的公司,都会要求消费者在退货时要附上发票及盒子,原因就在于可以将物品重新包装成新品,再送到别的消费者手上——按照这样的循环来看,说不定有一天,你手上的“新货”,其实正是别人用了七天之后退还的“二手货”,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我曾经听过某家店标榜“三个月可退货”,听起来是为了要尊重消费者,但是,若有人滥用这项权力,大肆购买名表、珠宝,三个月后再退货,那么,下一个戴到这些“二手货”的人会是谁?而这些喜欢滥用退货权利的人,会不会靠着名牌表饰,在外面招摇撞骗呢?
不妨试想,若你自己是店老板,客户经常向你买了货之后又退货,那么,你会有何感想呢?在扮演着消费者的同时,我们也可能是生产者、经营者,如果,我们愿意为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反映在生活中,也会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有主见的人,成功的机会也会更大!
诚意消费,正向能量大
一位朋友提到,有的商店会在玻璃门上贴着“无诚勿入”这四个字,令人感到很不解:这么一来,不就会让人以为“不买东西的人请勿上门”吗?
听到朋友的形容,我想,我非常能够了解这位店主人的苦衷,想必店主人一定遇到过很多“问半天却不买、买了又经常退货”的客人,实在是不得已才在门上告知客户“无诚勿入”。
我的同行好友也曾有过类似的遭遇。
一般来说,企管顾问公司的讲师在受邀演讲时,都会收取数万元的讲师费,但也有部分的合作方式是与单位经理形成“早会演讲免费”,但“演讲的最后五分钟,会预告收费课程”的默契。
几年前,当我的好友到中部一处单位演讲时,有了很感慨的经验。记得演讲当天适逢中秋节连假,这位讲师因担心堵车,来不及赶在九点到达该单位,于是起了个大早,凌晨三点半就摸黑起床准备。
一路上,果真车潮涌现,虽然很早就出发,仍是赶得心惊胆跳,好不容易才到达,准时对100多位寿险人员进行演讲。演讲的过程中,大家互动得非常好,台下的听众也很热烈发问,但是,当演讲结束,一一询问听众是否有意愿报名课程时,大家都摇摇头说:“不需要”,而且就不再多说话了。
瞬间,气氛从最高点降到最低点。我的好友说通常在演讲后,都会有学员报名上课,虽然偶会出现无人报名的情形,也算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每个人都有决定的权利。偏偏,这个单位拒绝的方式及口吻非常一致,让人感到事有蹊跷。侧面询问后才知道,在讲师还未抵达单位前,该单位的经理就告诉所有的寿险人员:“这场演讲,大家听听就好。”难怪会后完全没有人报名。
我非常能够了解单位经理担心员工花钱的想法,但同时,我也为好友叫屈,毕竟,人是互动的,姑且不论“上课”之后所带来的效益其实远比课程费来得高。这位经理在维护员工的同时,却忘了讲师是很辛苦地一早就赶往单位,所有的车资、人力都是由企管顾问公司自费(若受演讲单位在南部,光是讲师与助理的来回机票钱与杂支,就得自费上万元),并且带着百分百的诚意去分享讲题,却被如此没有诚意、只想“听听就好”的心态对待。我想,任谁遇到这样的事情,心情都不会很愉快。
在现在社会中,许多人都会抱着“看看就好”、“问问就好”的想法,我们不妨试想,如果在销售商品时,遇到的客户都是这样的人,那么生意还做得下去吗?
“无诚”本身就是一种负能量,当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带着负能量时,做什么事都不会有大格局,所以,我也希望各位读者们可以用“疼惜别人,不怕别人赚”的心情,来看待每一次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