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几岁,做一个会说话会办事的人
17207800000039

第39章 多听,少说,常点头

年轻人与人交往、办事应该多听、少说,并适当地点头回应。多听,就是多听别人说一些做事的经验,听别人的成长经历,听别人透露出来的各种信息。你多听,别人就会多说,他说得越多,你知道的也就越多。从别人的言语中获得你需要的东西,何乐而不为呢?

1.多听

多听,不仅能促进双方的沟通,而且还能让自己从别人的言论中获得一些重要的东西。所以,首先,20多岁的年轻人,应该多听别人的议论。

有一个单位的人事经理到大学招聘员工,他们对20多个大学生进行了反复的考察,然后从中挑选出3名大学生进行最后的面试。其中有两名大学生在经理面前夸夸其谈,炫耀自己的本事如何高、自己得过哪些奖,并对自己的专业提出了一大堆设想和建议。其中一名大学生甚至停不了嘴,招聘的经理都已经说“嗯,我们明白了!”并示意他停下来,他还在不停地宣传自己。

第三名大学生则与他们完全不同。在面试的时候,他一直耐心地听经理讲公司的规模、职业前景以及对应聘者的要求。有时候即使他知道经理说的话有些漏洞,他也没有提出来,只是耐心地听,很少插嘴,只有当经理询问他的意见的时候,他才大方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在面试结束时,这个大学生委婉地对经理说:“我很重视您的要求,也非常赞同您的见解,如果我能被录用的话,还希望您今后多多指导!”

3天后,这个善于倾听的大学生接到了录用通知,而那两位夸夸其谈的大学生被淘汰了。

一个连领导的话都没有耐心听完的人,必定是浮躁的,或是自负的,这样的人多半不踏实。

2.少说

既然我们把时间用在倾听上了,那么当然就会少说话,但少说并不是不说。在我看来,话要少说,但要说就要说到点子上,说得有价值。法国哲学家洛士佛科说:“与人谈话,如果自己说得比对方好,便会化友为敌;反之,如果让对方说得比自己好,那就可以化敌为友了!”

比如,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去一家单位应聘。他事先打听到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过去的一些情形,一见面就对那位总经理说:“如果能在这里工作,我将感到十分荣幸。我更愿意追随您左右努力工作!因为我知道在十几年前,这个办公室里只有一台打字机和一个职员,经过您的艰苦奋斗和努力经营,才成就今天这样伟大的事业,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事啊!”

那位经理本来对去应聘的人大都瞧不上眼,应聘的人虽然络绎不绝,但结果都扫兴而归。可这个应聘者的话马上引起了他的很大兴趣,于是就向应聘者大讲自己的奋斗史。他一谈起自己的成功史,就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应聘者只是在旁边侧耳恭听,表示敬佩。

谈了半晌,经理也没有问他的学历、技能,就对坐在旁边的助理说:“我看这个小伙子很不错。”于是,这个应聘者得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

这个年轻人没有过多地讲自己是如何地需要这份工作,或是大肆渲染自己的能力,而是以经理的辉煌历史为切入点,引起经理的兴趣,最终两人交谈十分愉快,拿下了这份工作。可见话不在多,而在于精,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常点头

所谓“常点头”,就是在听对方说话的时候,给予回应,表示你在认真地听、虚心地听,否则对方就可能失去继续交谈下去的积极性。每个说话的人都希望自己所说的话得到他人的回应或是赞同。我们在听的时候,不仅仅是低头仔细听,还要勾起人们说的愿望,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在沟通中获得信息,建立友谊。

点头是一种礼貌,也是让话题继续下去的一种暗示。即使从对方话语中,你听出了不同的意见,也要先点头再提出你的意见。如事情无关紧要,则不要坚持己见,多点头配合就是,因为对世上的许多事,换一个立场,换一个场合,换一个年龄段,可能就有不一样的看法。点头是对他人的理解,具有一种亲切感,如是配合着你的微笑,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