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几岁,做一个会说话会办事的人
17207800000052

第52章 满足别人的满足感

前几天,有一个朋友来北京玩。这个朋友是个很随和的人,以前跟我关系也不错,只是工作后就分开了,平时联系并不多。来之前,她就说,你一定要带我逛北京,让我吃好、喝好、玩好!我说,尽量!

到了北京后,我问她想到哪里玩。她说:“一切听你的安排!到哪里玩都行!”于是,我带她去了长城、故宫、颐和园等一些到北京“必游”的地方。要不是看在老朋友的分上,我才不会冒着30多度的高温到处逛。我满腔热情地问她玩得怎么样,她回答说“还行”,就没有下文了。我原本以为她会回答“不错!”“很好!”或是对我说一句“辛苦你了”之类的话。这个回答多少让我有些失望。

接着,我问她:“要不要尝尝全聚德的烤鸭?”

她又回答:“随便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要知道我没有义务陪她吃喝玩乐!本来我还真想像自己承诺她的那样,让她在北京吃好、喝好、玩好。既然她自己都没什么要求,那就一切随便吧!“随便”已经成了她的口头禅。

我带她到处玩,必定希望她在游玩的过程中得到享受,对后面的游玩有更多的期待,这样我也会有一种满足感,但她的言行表明:完全是我在一厢情愿地表现自己。

所以,接下来几天,我只是带她到小区附近的超市、商场逛了逛。即使后来她提出要到某一个地方去看看,我也没有兴趣陪她了。

经常有些年轻人,与人交往、说话都索然无味,勾不起别人跟他交往的热情和兴趣。

甲: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乙:还没想好!

甲:你想喝点什么?

乙:随便!

甲:我带你去看周杰伦的演唱会,如何?

乙:无所谓,都行!

如果在一场对话中,你经常用乙这样的语言,那么对方会猜测,你是否对他不感兴趣,你是否很厌烦他,或是你在生他的气,那么接下来,你们便无话可说了。在一般的交往中,回答别人的问话时尽量不要使用“随便”和“无所谓”的字眼。这样不仅表现出不尊重对方,而且不利于对话继续进行。

无论是在与人的交往还是交谈中,都要表现出自己的兴趣倾向,不要持无所谓的态度。交谈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即使你真的对对方所提的建议无所谓,也应该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不要让对方感觉他在跟一堵墙说话。对于对方谈的问题,你表现得越有兴趣,对方的满足感就越强。那么,在他人说话的时候,如何表达出自己的兴趣呢?

我想任何人都不愿意跟一个没有反应的人说话,那还不如自言自语呢!对方说话的时候,如果你的目光四处游离,就表示你不太在意对方说了什么。眼睛注视对方,点头,是最好的鼓励对方说下去的方式,这表示你在说“你说吧,我听着呢!”“你说的是真的吗?”“我简直不敢相信!”当得到你的回应的时候,对方更有兴趣继续刚才的话题,勾起他的交流热情。

“你刚才说的我没听清,能再说一次吗?”

“你是说……”,“那后来呢”,“你能说得再详细一点吗?”或是当对方说完之后,你可以简要地复述一遍,然后询问对方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对于对方谈话中表达不足的地方,你可以适当地补充,当然,这种补充取决于你是否认真地听了对方的谈话,并且有自己的看法。

同时,如果你适时地提起他以前随口说过的话,比如:“你曾说过……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对方一定会因为受到你的重视而高兴万分,他会认为你是一个细心的人,一个非常关注他的人。尤其如果你还按照他的话去做,那效果就更加显著了。

在对方说话的时候,不要随意做小动作,比如经常看手表就给人一种不耐烦的感觉,仿佛在说“快说吧!我赶时间呢!”或是身体往座位后面倾斜,仿佛在说“说了半天了,我都不耐烦了!”或是双手抱胸,仿佛在说“真的吗?我不认同你的观点!”当然,如果对方是个喋喋不休的人,你不妨用这些动作暗示对方尽早结束话题。

除了在交谈中表现出自己的兴趣,还须注意在处世方面也不要持无所谓的态度,比如,别人好心地提醒你、帮助你之后,要给予及时的回应、感激。态度应该积极热情。就像文章开头说到的我那位朋友,我非常愿意带她旅游,但是她的态度影响了我的积极性,让我感觉陪她玩是在完成一项任务。

如果我问她玩得怎样的时候,她懂得回应:“玩得非常开心”或是“谢谢你陪我玩了这么长时间”,我也会有一种满足感,甚至即使她提出某个要求:“能否顺便带我去趟秦皇岛看看海!”我也会同意她,我自己也就更有一种满足他人之后的满足感。

人都是这样的,随时都需要一种满足感,无论是面对面的交谈,还是平常的为人处世,都是如此。所以,我们要尽量给人以满足感。其实,适当地向对方提出一点小的要求就能达到这种效果。比如下面的这个场景就能说明一切:

有一个学生登门拜访老师。进门的时候,看到客厅里悬挂的字画还不错,于是问老师是谁的作品。

老师说是自己写的。于是,学生便赞美老师的字写得不错,画更称一绝。老师看到学生这样崇拜自己,自然是非常高兴。最后,学生出门的时候,给老师提了一个请求。请老师为自己作一幅画以作纪念。

老师:承蒙你看得上,但我的书画还拿不出手。

学生:您的国画栩栩如生,配上诗句恰到好处。比我见到的有些专业绘画的老师们的作品更好呢!我想将您的书画挂在书房,鼓舞自己。

老师:好吧,既然你喜欢,我明天再作一幅送给你!

其实,这个学生向老师索画的目的并不是他真的需要那么一幅画鼓励自己,而是为了表明他喜欢老师的画。对老师来说,满足学生这个要求并不难,同时给崇拜自己的人赠一幅画,正满足了他自己的成就感,双方都高兴。

看来,为人处世,有时候不给人添麻烦固然重要,但有时兴致勃勃地对人提个小要求,使对方产生一种满足感,这对增进彼此的感情也是很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