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①。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②。自孔子不能使人同③,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④。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⑤!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⑥。惟荒瘠斥卤之地⑦,弥望皆黄茅白苇⑧,此则王氏之同也⑨。
——《答张文潜县丞书⑩》,《苏轼文集》卷四十九〔注释〕
① “文字”二句: 文字的衰弱,没有像今天这样,它的根子出在王安石那里。王氏,指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是政治改革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也很有成就。但苏轼的政见与王安石不同。
② “王氏”二句: 王安石的文章未必不好,但他的毛病在于要使别人完全跟自己的主张相同。
③ “自孔子”句: 即使孔子也不能叫别人完全相同。按: 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承认不同的个性差异。所以苏轼以孔子作为例子。
④ “颜渊”几句: 颜回,字渊,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他行不违“仁”,以德行著称。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为人好勇。相移,相互改变、调换。
⑤ “而王氏”句: 而王安石想用他的思想学说统一天下。按: 王安石推行新法,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统治,曾著《三经新义》(指《诗》、《书》、《周礼》三经)和《字说》,于熙宁八年(1075)颁行国学,让当时的士子学习。元丰年间(1078—1085)的科举考试,也根据《三经新义》出题。
⑥ “地之美”二句: 好土地都一样能长出草木庄稼,然而所长的东西是各不相同的。
⑦ 斥卤: 不能耕种只能煮盐的土地。
⑧ “弥望”句: 放眼远望全是黄色的茅草和白色的苇子。
⑨ “此则”句: 这就是王安石要用自己的学说来统一别人的后果。
⑩ 张文潜: 即张耒。他与苏轼在政治上共进退,情谊深厚。县丞: 知县的佐属。王氏之学①,正如脱椠②,案其形模而出之③,不待修饰而成器耳,求为桓璧彝器④,其可乎?
——《送人序》,《苏轼文集》卷十〔注释〕
① 王氏之学: 指王安石的学说主张。王安石于熙宁八年(1075)训释《诗》、《书》、《周礼》三经上进,号称《三经新义》,神宗令其颁行天下,使学者解释经文归于统一。对于文章,王安石也喜欢以己之文要求别人。
② 脱椠(qiàn): 翻刻,翻印。椠,刻板。句意谓王氏讲的学问,正如翻版,千篇一律。有点像今天说的教条、框框之类。
③ “案其”句: 根据模型来制造同一形状的器物。
④ 桓璧: 古代帝王、诸侯举行仪式所用的一种玉制礼器。彝器: 古代盛酒的樽,不同大小各有其名,而总称为彝。二者都是贵重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