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①。既及进士第②,贪得不已,又举制策③,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④,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⑤。妄论利害,搀说得失⑥,此正制科人习气⑦。譬之候虫时鸟⑧,自鸣自已⑨,何足为损益⑩。……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
——《答李端叔书》,《苏轼文集》卷四十九〔注释〕
① 应举: 参加科举考试。
② 第: 科举考试及格的第次。苏轼于嘉祐二年(1057)及进士第,时年二十二岁。
③ 举制策: 通过殿试的策论考试。制策,指皇帝亲自选拔举子的殿试,以策论为主。嘉祐五年(1060),苏轼由欧阳修推荐,参加了“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答对制策,入三等(为宋代的最高等;无一、二等)。
④ 纷然: 众多杂乱的样子。
⑤ 欲立异同: 想标新立异。过矣: 错了。
⑥ 搀说: 抢先混说。指干预不是自己分内的事。
⑦ 制科人: 参加过制科考试的人。
⑧ 候虫时鸟: 按季候时令出现的虫鸟。
⑨ 已: 停止。
⑩ 何足为损益: 哪里足以做出对世人有所损益的事。
得罪: 指遭“乌台诗案”。
扁舟草屦: 乘小船,穿草鞋。指失意隐居的生活。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有在失意中放浪山水以自适的意味。
樵渔: 砍柴人、捕鱼人。杂处: 混杂相处。
辄: 就,总。
无一字见及: 没有一封信寄来。
答: 回信。
庶几: 也许可以。表示希望之词。免: 指免与人交往。
非文: 称不上文章。
信笔: 随意写来。
累幅: 篇幅很长。
示人: 给别人看。
李端叔: 即李之仪,字端叔,号姑溪居士。元丰间进士,能诗善文。后苏轼知定州时,召聘为幕僚。与苏轼友善。仆罪大责轻①,谪居以来,杜门念咎而已②。平生识亲,亦断往还,理故宜尔③。而释、老数公,乃复千里致问,情义之厚,有加乎平日,以此知道德高风,果在世外也④。
——《与参寥子二十首》其二,《苏轼文集》卷六十一〔注释〕
① 罪大责轻: 罪责深重,受到的惩罚轻微。
② 杜门念咎: 闭门不出,一心思过。
③ 理故宜尔: 其实理当如此。
④ “以此”句: 由此可知道德高尚的风范,果真是在俗世之外。窃为君谋,宜多著书……不须及时事也①。……程公辟须其子履中哀词②,轼本自求作,今岂可食言③。但得罪以来④,不复作文字,自持颇严⑤,若复一作,则决坏藩墙⑥,今后仍复衮衮多言矣⑦。
——《答秦太虚七首》其四,《苏轼文集》卷五十二〔注释〕
① 及时事: 涉及时事。
② 程公辟求苏轼为他儿子程履中写一篇哀词(悼念文字)。程公辟: 即程师孟,字公辟。
③ 食言: 违背诺言。
④ 得罪: 这里指因“乌台诗案”被捕和受贬。
⑤ 自持颇严: 很严格地进行自我控制。
⑥ 决坏藩墙: 比喻冲破约束。藩: 篱笆。
⑦ 衮衮: 形容言论滔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