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①。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②,乌睹《诗》之正乎③?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④,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⑤。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⑥!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⑦,岂非以其流落饥寒⑧,终身不用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⑩?
——《王定国诗集叙》,《苏轼文集》卷十〔注释〕
① 太史公: 指司马迁。司马迁任太史,故称。以下二句见其所著《史记·屈原列传》。《诗》: 指《诗经》,由风、雅、颂组成。《国风》主要是“里巷歌谣”之作,有比较广阔的生活面,有些作品描写爱情。不淫: 不过分。《小雅》大部分是统治阶级的宴会乐歌,有些是政治诗,也有些是民歌。有的作品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的怨恨和牢骚。怨悱: 怨恨和抑郁。悱,难以言说的样子。
② 特: 仅仅。识: 记。变风、变雅: 与所谓正风、正雅相对而言。《诗·大序》说:“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所谓变,主要指人们对当时政治不满,因而表现出怨恨和讽刺的情绪。苏轼认为司马迁评论《国风》和《小雅》,只是指出了变风、变雅的特点,而没有看到正风、正雅的特点。
③ 乌: 哪里、何曾。《诗》之正: 指正风、正雅。
④ “昔先王”二句: 过去帝王的流风余韵衰落了,然后变风中的作品通过情感反映出来。
⑤ “虽衰”三句: 虽然(过去帝王的流风余韵)衰落了,但并未枯竭,所以还能依傍在礼仪上,比那些什么也没有依傍的要好多了。止,依傍。按《诗·大序》云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以下“止于忠孝”云云,是苏轼的发挥。
⑥ “若夫”二句: 至于那些发于内心情感又依傍于忠孝的作品,根本不可能相提并论。
⑦ 杜子美: 即杜甫。
⑧ 流落饥寒: 指杜甫由于安史之乱而颠沛流浪,生活饥寒交迫。
⑨ 终身不用: 杜甫在政治上很有抱负,有契稷(二位古贤人)之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一生就当了几个工部员外郎之类的小官。
⑩ 一饭未尝忘君: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忧国忧民,忠于君主,连吃一顿饭也没有忘记国君。
王定国: 即王巩,字定国,山西太原人。善画花鸟,又长于诗,与苏轼关系密切,甚为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