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容斋随笔(中华国学经典)
17224900000048

第48章 文字润笔

作文受谢,自晋、宋以来有之,至唐始盛。《李邕传》①:“邕尤长碑颂,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故杜诗云:“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骐驎织成罽。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②又有《送斛斯六官诗》云③:“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盖笑之也。韩愈撰《平淮西碑》,宪宗以石本赐韩宏④,宏寄绢五百匹;作王用碑⑤,用男寄鞍马并白玉带。刘义持愈金数斤去⑥,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愈不能止。刘禹锡祭愈文云:“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皇甫湜为裴度作《福先寺碑》⑦,度赠以车马缯綵甚厚,湜大怒曰:“碑三千字,字三缣,何遇我薄邪?”度笑,酬以绢九千匹。穆宗诏萧俛撰成德王士真碑⑧,俛辞曰:“王承宗事无可书。又撰进之后,例得贶遗,若黾勉受之,则非平生之志。”帝从其请。文宗时,长安中争为碑志,若市买然。大官卒,其门如市,至有喧竞争致,不由丧家。裴均之子⑨,持万缣诣韦贯之求铭,贯之曰:“吾宁饿死,岂忍为此哉?”白居易《修香山寺记》曰:“予与元微之⑩,定交于生死之间。微之将薨,以墓志文见托,既而元氏之老,状其臧获、舆马、绫帛,洎银鞍、玉带之物,价当六七十万,为谢文之贽。予念平生分,贽不当纳,往反再三,讫不得已,因施兹寺。凡此利益功德,应归微之。”柳耽善书{B11,自御史大夫贬泸州刺史,东川节度使顾彦晖请书德政碑{B12。玭曰:“若以润笔为赠,即不敢从命。”本朝此风犹存,惟苏坡公于天下未尝铭墓,独铭五人,皆盛德故,谓富韩公、司马温公、赵清献公、范蜀公、张文定公也{B13。此外赵康靖公、滕元发二铭{B14,乃代文定所为者。在翰林日,诏撰同知枢密院赵瞻神道碑{B15,亦辞不作。曾子开与彭器资为执友{B16,彭之亡,曾公作铭,彭之子以金带缣帛为谢。却之至再,曰:“此文本以尽朋友之义,若以货见投,非足下所以事父执之道也。”彭子皇惧而止。此帖今藏其家。(《续笔》卷六)【注释】

①《李邕传》:见《旧唐书·文苑列传中》。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东北)人。李善之子。曾任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善书,初学王羲之,后自创风格。长于碑文。著有《李北海集》。

②杜诗“干谒”等句:见《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

③《送斛斯六官诗》:杜诗集题作《闻斛斯六官未归》。斛斯融是杜甫草堂南邻酒伴,常卖文得金沽酒喝。

④韩愈:见前《为文矜夸过实》注。韩宏(弘):匡城(今河南封丘东北)人。唐宪宗用兵淮西,拜为诸军行营都统使,吴元济平,以功加兼侍中,封许国公。新、旧《唐书》有传。

⑤王用:字师柔,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庄宪皇后弟。拜太子詹事,封太原郡公,累迁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右金吾大将军。谦畏无过。卒赠工部尚书。韩愈有《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右金吾卫大将军赠工部尚书太原郡公神道碑文》、《进王用碑文状》、《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

⑥刘义(叉):自称彭城子,唐元和时河朔(今河北)人。少任侠,因酒后杀人逃亡。后折节读书,流入齐鲁。闻韩愈接纳天下士,步行投奔。《新唐书》有传。

⑦皇甫湜: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元和进士。仕至工部侍郎。后留守裴度辟为判官。《新唐书》有传。

⑧穆宗:李恒。萧俛:字思谦。贞元进士。元和中以右拾遗召为翰林学士。穆宗时,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性简洁,以名利为污,疾邪太甚,后竟轻去位。王士真:契丹人。少随父与朱滔同叛,后得节度,即息兵善守。元和初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承宗:士真子。父死,总领留后。寻抗命,诏削官爵。及吴元济平,大恐,遂遣子入侍,并献二州,诏许自新,复其官爵,守法益谨。

⑨裴均:字君齐。荆南节度使。刘辟叛,裴发精兵击却,加检校吏部尚书。元和中入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郇国公。以财交权幸,任将相十馀年间,荒纵无法度。韦贯之:名纯,字贯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进士。初历右补阙,守正击邪,权幸侧目。改礼部侍郎,取士崇尚实学,不屑浮言。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侍郎。为人所构,左迁太子詹事。

⑩白居易、元微之:见前《长歌之哀》注。

柳玭:尝为高湜贬高要尉鸣不平,上三疏申理。文德初以吏部侍郎修国史,拜御史大夫。正直清明,后遭贬泸州剌史。

顾彦晖:初为天德军小校,讨黄巢有功,为汉州刺史。兄彦朗死,自为留后,诏为节度使。后王建入蜀据两川,晖自刎。

苏坡公:苏轼,见前《长歌之哀》注。富韩公:富弼,字彦国,河南洛阳人。少为范仲淹所知。庆历间为知制诰,奉使契丹,力拒割地,讲明和与战之利害,使南北人民安享太平。至和二年与文彦博同任宰相。后封郑国公。因与王安石新法不能争,称疾求退。苏轼有《富郑公神道碑》。司马温公:司马光,见前《温公客位榜》注。苏轼有《司马温公神道碑》。赵清献公:名扑,字阅道,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进士。官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世称“铁面御史”。历龙图阁学士知成都,为政简易。后与王安石不合,由参知政事再出知成都。卒谥清宪。著有《赵清宪集》。苏轼有《赵清献公神道碑》。范蜀公:范镇,字景仁,华阳(今四川成都南)人。进士。仁宗时知谏院。尝请建储,面陈至泣下,上书待命百馀日,鬓发为白。后任翰林学士,与王安石不合,遂致仕。封蜀郡公。苏轼有《范景仁墓志铭》。张文定公: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今河南商丘南)人。自号乐全居士。进士。著作郎,后累官参知政事,知陈州。慷慨有气节,对王安石新法巍然不少屈。卒谥文定。著有《乐全集》。苏轼有《张文定公墓志铭》。

赵康靖公:名塈,字叔平,虞城(今属河南)人。进士。历官知制诰,入翰林学士。仁宗时累官枢密使,参知政事。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康靖。苏轼代作《赵康靖公神道碑》。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后以字为名,更字达道,东阳(今属浙江)人。进士。神宗时历官御史中丞,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敢于帝前直言。哲宗时除龙图阁学士,徙知真定、太原,威行西北。卒谥章敏。著有《孙威敏征南录》。苏轼代作《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

赵瞻:字大观,整屋(今甘肃周至)人。进士。授孟州司户参军。历知万泉、夏县,皆有善政。英宗时以侍御史判汾州,神宗时判开封。对青苗法有异议,出知同州。累迁同知枢密院事。著有《春秋论》、《史记牴牾论》、《唐春秋》、《西山别录》等。

曾子开:名肇,曾布弟。进士。历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徽宗时累迁翰林学士。后同元祐士大夫同遭贬。熙宁以来,朝政正邪相倾轧,肇夹于其间,数不合。著有《曲阜集》、《西掖集》等。彭器资:名汝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进士。神宗用为监察御史里行,指陈利益,多是人所难言者。元祐中迁中书舍人,出知江州卒。著有《鄱阳集》。

【点评】

辞书上解释“润笔”,几乎都提到《隋书·郑译传》的故事:皇帝命内史令李德林写诏书给郑译复爵,高颎从旁对郑译开玩笑说:“笔干。”郑译说:“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晋宋以后果然有了润笔的费用,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稿酬了。此举到了唐代便开始盛行起来。

这里举到李邕为他人写文章,所得财物上万万,又多是人家先拿着金帛求他写的。斛斯融则是写过之后去讨碑钱,所得自然很少,几乎连家中生活都维持不了,可见先讲定报酬或先付酬是最为妥当的。韩愈善写此类文章,他的集子里有哀祭文34篇,碑文75篇,刘禹锡祭韩愈文中说他“一字之价,辇金如山”,不算夸张。难怪刘叉说那番话并拿走他几斤金,因为刘叉侠义豪爽,不满意韩愈阿谀死人得到很多润笔,便动手打击韩愈的积极性。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但只有洪迈说到刘叉拿的正是韩愈撰王用碑所得的润笔,其他书未说到这一点。

苏轼撰此类文章似有自己的分寸,给什么人写,不给什么人写,都有他的考虑,为了了解这一点,在注释中特别对人物作了较多介绍。不过苏轼除了代人所作以外,还撰有二十多篇,其中大多是与家人、庙堂有关的。

我国自古以来便很讲究树碑立传,行状、祭文、墓志、碑文都是树碑立传的文体。这类文字大多是隐恶扬善的,所扬也未必是真,因此,有人不愿写此类文字,像这里提到的萧俛宁违皇帝之诏,韦贯之宁愿饿死,都不肯为王士真、裴均写碑文。但是,由于写此类文字的润笔可观,文宗时长安城里便争着给人写碑文,甚至拉开争夺战,去挣那份润笔费,真可谓中唐时期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