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志(中华国学经典)
17225300000007

第7章 任峻传

【提要】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离散,以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不仅百姓饿殍遍野,连军粮也严重缺乏。建安元年(196年)枣祗和韩浩向曹操提出兴办屯田的建议,曹操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下令在许都地区施行。

屯田的具体办法是屯田农民凡租用官牛耕种的,官府征收农民收成的十分之六;不用官牛耕种的,官府和农民各得收成的一半。土地由官府提供,屯田农民不担负其他徭役。尽管官府对屯田农民的剥削是很重的,但由于屯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所以屯田的第一年就获得丰收,官府也收到“谷百万斛”。曹操很高兴,下令大兴屯田,任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主持屯田。数年之后“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对北方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之所以选择任峻作为兴办屯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曹操政权的屯田“起于枣祗而成于峻”,还因为在《任峻传》中有一段裴松之的注。这段裴注引了《魏武故事》所载曹操的《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对枣祗建议屯田和制订屯田的措施、实施屯田的功劳作了具体的叙说。我们不但可以了解枣祗其人其事,而且对裴注在补充《三国志》史料方面的重大作用也能有感性的认识。

【原文】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原曰:“为之奈何?”峻曰:“今关东有十余县,能胜兵者不减万人,若权行河南尹事,总而用之,无不济矣。”原从其计,以峻为主簿。峻乃为原表行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会太祖起关东,人中牟界,众不知所从,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甚见亲信。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给军。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钞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陈以营卫之,贼不敢近。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

【译文】

任峻字伯达,河南郡中牟县人。汉朝末年,四方骚乱不宁,关东地区都受到震动。中牟县令杨原忧愁恐惧,打算弃官逃走,任峻劝他说:“董卓首倡暴乱,天下人没有不怨恨他的。然而还不见有人发兵讨伐他,人们并不是没有诛乱之心,而是迫于形势严峻不敢轻举妄动。您如果能首先倡导,一定会有响应的。”杨原问:“应该怎么办呢?”任峻说:“现在关东有十多个县,能打仗的不少于一万人,若肯权宜行使河南尹的权力,把他们集中起来加以任用,没有办不成的事。”杨原听从了任峻的计策,任命他为主簿。任峻便替杨原上表朝廷请求暂时代理河南尹,传檄各县坚守自己的领地,于是便发兵征讨董卓。恰好曹操从关中起兵,进入中牟县界,当地人不知道该归附谁,只有任峻与同郡的张奋计议,率全郡归顺曹操。任峻另外又召集自己宗族、宾客以及家丁一共几百人,希望跟随曹操。曹操非常高兴,上表任命任峻为骑都尉,并将自己的堂妹嫁给他,对他十分信任。曹操每次出征,任峻总是留在后方主管部队的给养。当时正赶上饥荒干旱的年景,军粮不足,朝廷羽林监颍川人枣祗建议设置屯田,曹操任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召募百姓在许昌周围屯田,收获粮食达到百万斛,各郡都设置屯田官,几年间凡有屯田的地方都积贮了粮食,仓库都堆满了。官渡之战,曹操命任峻主管军用器械和粮食的运输,敌人几次截断粮道。任峻便以一千辆粮车为一部,列成十路方队,使阵势重叠拱卫粮车,敌人不敢靠近。军队和国库能够粮食充足,最初是依靠枣祗的屯田而最终的成功却是全凭任峻的努力。曹操认为任峻功劳很大,于是上表封他为都亭侯,食邑三百户,升长水校尉。

【原文】

峻宽厚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多善之。于饥荒之际,收卹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子先嗣。先薨,无子,国除。文帝追录功臣,谥峻曰成侯。复以峻中子览为关内侯。

【译文】

任峻待人宽厚有器量,通晓事理,每次有所建议,曹操大多很满意。饥荒时节,他收养抚恤朋友的遗孤,对贫困的中表亲戚,本族同宗,也总是大力救助急难,周济贫乏,信义为人所称道。建安九年,任峻去世,曹操为他的死曾长时间的哭泣。他的儿子任先承袭了爵位,任先没有儿子,他死后,封国被废除。后来魏文帝追录功臣,追谥任峻为成侯,又赐封任峻的次子任览为关内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