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针灸按摩一本通(居家生活宝典)
17226200000017

第17章 常用针灸方法(5)

(五)刺络拔罐法

刺络拔罐法又称作刺血拔罐法,即在应拔罐部位行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此法应用广泛,多用于各种急慢性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痤疮、皮肤瘙痒、丹毒、哮喘、坐骨神经痛。

(六)药罐法

常用的药罐法(medicinalcupping)有两种。

1.煮药罐将配制好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口袋,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把竹罐放入药液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吸附在治疗部位,多用于风湿痹痛等病症。常用药物处方为羌活、独活、麻黄、艾叶、木瓜、防风、秦艽、川椒、生乌头、曼陀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10g。

2.贮药罐在抽气罐内事先盛贮适量药液,常为罐子的1/2左右,常用的有辣椒水、生姜汁、两面针酊、风湿酒等,或根据需要配制的药液,然后按抽气罐操作方法,抽去空气,倒罐吸附在相应的皮肤上。此法常用于风湿痛、哮喘、咳嗽、感冒、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五、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瘫等。

六、起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起罐的方法

起罐时,一般先用一手握住火罐,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若罐吸附过强时,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伤皮肤(见图4-44)。

图4-43留针拨罐图4-44起罐

(二)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火罐容易脱落,均不适宜。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若应拔的部位有皱纹,或火罐稍大,不易吸附时,可作一薄面饼,置于所拔部位,以增加局部面积,即可拔住。操作时必须动作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水泡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和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三棱针疗法

三棱针疗法是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人称之为“刺血络”或“刺络”,现代称为“放血疗法。”三棱针古称“锋针”,是一种常用的放血工具(见图4-45),由不锈钢材料制成,针长约6cm,针柄稍粗呈圆柱体,针身呈三棱状,尖端三面有刃,针尖锋利。

图4-45三棱针

一、操作方法

三棱针的针刺方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4种。

1.点刺法是点刺腧穴放出少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的方法。针刺前,在点刺穴位图4-46三棱针持针式的上下用手指向点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点刺部位,继而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左手拇、食、中三指固定点刺部位,右手持针(见图4-46),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mm,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图4-47点刺法~5mm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见图4-47)。此法多用于四肢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面部的攒竹、上星、太阳、印堂等穴。

2.散刺法又叫“豹纹刺”,是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进行连续点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操作时,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由病变外缘呈环形向中心点刺(见图4-48),以促使淤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淤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图4-48散刺法3.刺络法是刺入浅表血络或静脉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操作时,可先用松紧带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常规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2~3mm,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当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淤血排出、毒邪得泻(见图4-49)。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图4-49刺络法

4.挑刺法是用三棱针挑断穴位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操作时,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2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黏液。也有再刺入5m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部分白色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此法常用于治疗肩周炎、胃痛、颈椎病、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二、适应范围

三棱针放血疗法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凡各种实证、热证、淤血、疼痛等均可应用。较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症、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顽癣、痈疖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疾、顽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三棱针刺法常见病症举例如下(见表4-4):表4-4三棱针刺法常见病症举例

常见病症针刺部位方法高血压耳尖点刺发热耳尖点刺中暑曲泽、委中泻血昏迷、昏厥十宣、十二井点刺高热抽搐十宣、十二井点刺头痛太阳、印堂点刺目赤肿痛太阳、耳尖点刺口眼歪斜耳背静脉泻血咽喉肿痛少商点刺中风失语金津、玉液点刺瘿气颈项部阿是穴挑刺瘰疬颈项部挑刺肩周炎肩部阿是穴挑刺关节肿痛关节周围散刺急性腰扭伤委中、腰部阿是穴泻血前列腺炎八髂、腰骶部挑刺男性不育症八髂、腰骶部挑刺痔疮八髂、腰骶部挑刺顽癣病位周围散刺疳疾四缝点刺消化不良四缝点刺

三、注意事项

1.对患者要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思想上的顾虑。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点刺时手法宜轻、稳、准、快,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损害其他组织。一般出血不宜过多,切勿伤及动脉。

4.体质虚弱者、孕妇、产后及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本法。

5.三棱针刺激较强,治疗过程中须注意患者体位要舒适,谨防晕针。

6.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3次为1疗程。出血量多者,每周1~2次。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至3~5ml为宜。

皮肤针疗法

皮肤针疗法是运用皮肤针叩刺入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皮肤针,又有“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之分,是以多支短针组成,用来叩刺入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针具。

皮肤针的针头呈小锤形,针柄一般长15~19cm,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针盘下面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嵌不锈钢短针的数目不同,可分别称为梅花针(5支针)、七星针(7支针)、罗汉针(18支针)等。皮肤针针尖呈松针形,不宜太锐,针柄要坚固具有弹性,全束针平齐,防止偏斜、钩曲、锈蚀和缺损。现代又发明了一种滚刺筒,是用金属制成的筒状皮肤针,具有刺激面广、刺激量均匀、使用简便等优点。

一、操作方法

1.叩剌部位皮肤针的叩刺部位,一般可分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3种。

(1)循经叩刺:是指沿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之阳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经,故其治疗范围广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经络,因其分布着各经原穴、络穴、郄穴等,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2)穴位叩刺: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临床常用的是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

(3)局部叩刺: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2.刺激强度与疗程刺激的强度,是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不同而决定的,一般分轻、中、重3种。

(1)轻刺:用力稍小,皮肤仅现潮红、充血为度。适用于头面部、老弱妇女患者,以及病属虚症、久病者。

(2)重刺:用力较大,以皮肤有明显潮红,并有微出血为度。适用于压痛点、背部、臀部、年轻体壮患者,以及病属实证、新病者。

(3)中刺:介于轻刺与重刺之间,以局部有较明显潮红,但不出血为度,适用于一般部位,以及一般患者。

叩刺治疗,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可间隔3~5日。

3.操作针具和叩刺部位用75%酒精消毒后,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垂直按住针柄中段,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力弹刺,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叩击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刺激部位或刺激强度(图4-50)。

图4-50皮肤针持针法二、适应范围

皮肤针的适应范围很广,临床各种病症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体炎、感冒、咳嗽、慢性肠胃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儿童弱智等。皮肤针刺法常见病症举例如下(见表4-5):

表4-5皮肤针刺法常见病症表

常见病症叩刺部位刺激强度头痛、偏头痛头项部、侧头部、有关循行经脉弱~中失眠、多梦头项部、夹脊、印堂、太阳、百会弱~中口眼歪斜患侧颜面部、手阳明大肠经中目疾眼周弱鼻疾鼻周弱眩晕头项部、夹脊、印堂、太阳中胃痛、呕吐上腹部、背俞穴、足阳明胃经中呃逆上腹部、背俞穴、足阳明胃经中腹痛腹部、背俞穴、足阳明胃经中阳痿、遗精、遗尿下腹部、腰骶部、足三阴经脉中痛经下腹部、腰骶部、足三阴经脉中肩周炎肩部、先叩刺再拔火罐中~强痿证、痹证局部取穴、有关经脉中~强急性腰扭伤脊柱两侧、阿是穴、先叩刺再拔火罐强肌肤麻木局部叩刺加悬灸中~强牛皮癣局部叩刺加悬灸中~强斑秃皮肤针局部叩刺背俞穴中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头、颈、项部、华佗夹脊弱~中

三、注意事项

1.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毛钩,针面是否平齐;滚刺筒转动是否灵活。

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

3.局部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

4.叩刺局部和穴位,若手法重而出血者,应进行清洁和消毒,注意防止感染。

5.滚刺筒不要在骨骼突出部位处滚动,以免产生疼痛或出血。

皮内针法

皮内针法,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作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法。”针刺入皮肤后,固定留置一定的时间,给腧穴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可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皮内针的针具有两种。一种呈颗粒型,或称麦粒型,一般长1cm,针柄形似麦粒;一种呈揿钉型,或称图钉型,长约0.2~0.3cm,针柄呈环形。前一种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而后一种针身与针柄呈垂直状(见图4-51)。

针刺部位多以不妨碍正常的活动处腧穴为主,一般多采用背俞穴、四肢穴和耳穴等。

图4-51皮内针

一、操作方法

皮内针、镊子和埋针部皮肤严格消毒后,就可进行针刺。

1.颗粒式皮内针用镊子夹住针柄,对准腧穴,沿皮下横向刺入,针身可刺入0.5~0.8cm,针柄留于皮外,然后用胶布顺着针身进入的方向黏贴固定。

2.揿钉式皮内针用镊子挟住针圈,对准腧穴,直刺揿入,然后用胶布固定;也可将针圈贝占在小块胶布上,手执胶布直压揿入所刺穴位。

皮内针可根据病情决定其留针时间的长短,一般为3~5日,最长可达1周。若天气炎热,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以1~2日为好,以防感染。在留针期间,可每隔4小时用手按压埋针处1~2分钟,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

二、适应范围

皮内针法临床多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疼痛性疾病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症,如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胆绞痛、腰痛、痹证、神经衰弱、高血压、哮喘、小儿遗尿、痛经、产后宫缩疼痛等。

三、注意事项

1.关节附近不可埋针,因活动时会疼痛。胸腹部因呼吸时会活动,也亦不宜埋针。

2.埋针后,如患者感觉疼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改选穴位重埋。

3.埋针期间,针处不可着水,避免感染。热天出汗较多,埋针时间勿过长,避免感染。

附:皮下留针法

皮下留针法,是以普通30~32号韧性强、不易折断的毫针,刺入选定的腧穴,施行手法后将针提至皮下,再沿皮刺入,最后用胶布固定贴牢,使针不易脱落,一般可留针1~3日。应用此法,所选毫针均不宜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