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中华国学经典)
17226400000004

第4章 八佾第三

【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①,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②?”

【注释】

①季氏:季孙氏,此指季平子,鲁国大夫,此时把持鲁国的国政,代鲁国国君主持祭祀。佾(yì):古代舞蹈奏乐的行列,八个人为一行,这就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周礼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因鲁国国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为报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赐给鲁国用天子之礼乐祭祀的特殊待遇。②是:此,这个。忍:忍心,狠心。孔子认为季平子是大夫不该忍心用天子的礼乐主持祭祀,这是对天子、国君的蔑视。孰(shú):疑问代词,谁、什么、哪一个。

【译文】

孔子议论到季孙氏时,说:“他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使用了周天子的八佾,这种事他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他不能忍心去做呢?”

【原文】

三家者以《雍》彻①。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②,奚取于三家之堂③?”

【注释】

①三家:指鲁国的三家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他们当时掌握了鲁国的政权。《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是周天子举行祭祀后撤去祭品祭器时所唱的乐歌。彻:通“撤”,撤除,古代祭祀完毕后撤去祭品祭器。②相(xiàn):助祭的人。维: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态度庄严肃穆。③堂:祭祀的庙堂。

【译文】

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在祭祀他们祖先的祭礼完毕时,用天子的礼节唱着《雍》诗撤去祭品。孔子说:“‘助祭的是四方的诸侯,主祭的是庄严肃穆的天子。’这诗句怎么能在三家祭祖的庙堂上唱呢?”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做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仪对他有什么用呢?做人,没有仁爱之心,音乐对他有什么用呢?”

【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①。子曰:“大哉问②!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③。”

【注释】

①林放:鲁国人。②大哉问: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啊!③易:治理,置办。戚:悲伤。

【译文】

林放问孔子礼的本质是什么。孔子说:“你提的问题意义很大呵!就一般礼节仪式来说,与其过分奢侈,宁可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①,不如诸夏之亡也②。”

【注释】

①夷(yí):东方居住的少数民族为夷。狄(dí):北方居住的少数民族称狄。夷狄:古时汉族对少数民族的称呼。②诸夏:指华夏族居住的中原一带各诸侯国。亡(wú):通“无”,没有。

【译文】

孔子说:“地处偏远的国家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

【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①。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②?”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③?”

【注释】

①旅:祭名,祭祀山川称旅。当时按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祭祀泰山,而季氏是大夫,去祭泰山,孔子认为这一行为越礼。②冉有:姓冉(rǎn),名求,字子有,孔子的学生,季氏的家臣。弗(fú):不。救:此指设法劝阻。③曾(zēng):乃,竟。

【译文】

季孙氏要去祭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这件事吗?”冉有回答说:“不能阻止这件事。”孔子说:“哎呀!难道说泰山之神不如林放,竟会接受季氏越礼的祭祀吗?”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①!揖让而升②,下而饮③。其争也君子。”

【注释】

①射:射箭,此指射箭比赛。古时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贵族用以挑选人才的礼仪。②揖(yī)让:作揖、谦让,这是表示敬意。升:登阶入堂。古时射礼在堂上举行,两人一对,由阶升堂,双方先相互作揖谦让以示敬意,比赛完后也相互作揖谦让下堂。③下:走下堂。饮:喝酒。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争的话,也必定是射箭比赛吧!即使这比赛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后登堂,比赛完后走下堂互相敬酒。这样的争,也还是君子之争啊!”

【原文】

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①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②。”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③!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①倩(qiàn):美丽。兮(xī):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xuàn):色彩华丽。此三句诗前二句见《诗经·卫风·硕人》,后一句可能是逸(yì)诗(散失的诗)。这几句原义是赞美女子美丽的容貌。②绘:绘画。素:白色。③起:启发。予:我。商:指子夏,因子夏姓卜,名商,孔子称其名。

【译文】

子夏问曰:“‘漂亮的脸笑得美啊,明亮的眸子真妩媚啊,洁白的脂粉更把她妆扮得楚楚动人啊。’这三句诗有什么含义呢?”孔子说:“你看绘画,先有白底,然后再着色画花。”

子夏说:“那么,这就是说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吧?”孔子说:“能对我有所启发的是商啊!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①;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②。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

①杞(qǐ):国名,杞君是夏禹的后代。征:即“证”,证明,作证。②文:典籍。献:贤人。故:缘故,原因。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国、宋国的典籍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因。如果他们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

【原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注释】

①禘(dì):周代一种极为隆重的祭祖典礼,只有天子才能举行。周成王在周公旦死后,因他对周朝有重大贡献,特许他的后代对他用禘礼祭祀,因此鲁国沿此惯例,但到春秋时,鲁国国君在禘礼时有越礼行为,故孔子不想看。灌:祭祀开始首先向受祭者献酒。欲:想。

【译文】

孔子说:“禘祭的礼仪,酒初献之后,我就不想往下看了。”

【原文】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①!”指其掌。

【注释】

①示:同“置”,摆,放置。

【译文】

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祭的道理,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的人治理整个天下,会好像把东西摆放在这里一样容易吧!”孔子边说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①,如不祭。”

【注释】

①与(yù):参预

【译文】

孔子在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神的时候,就好像神真的在那里。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而让人代祭,那祭了就跟不祭一样。”

【原文】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①,何谓也?”子曰:“不然②。获罪于天,无所祷也③。”

【注释】

①王孙贾:卫国的大夫。奥:古代居室的西南角,古人认为此处有神,此指奥神。灶:指灶神。古人认为奥神比灶神尊贵,但灶神地位虽低,却能“上天言善事”,能通天。故“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意思是说,与其巴结地位高的人,不如巴结地位虽低却有实权的人。②然:对,正确。③此句意思是如果做了坏事,得罪了天,那就没地方去祈祷了(即如果做了坏事,巴结谁都没有用处;如果不做坏事,谁都可不巴结)。

【译文】

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要是得罪了上天,就没有可祈祷的地方了。”

【原文】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①!吾从周②。”

【注释】

①监(jiàn):同“鉴”,借鉴。二代:指夏、商二代。郁郁:丰富,繁盛。文:指礼乐制度。②从:跟随,顺从。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借鉴夏朝、商朝而增减制定的,是多么地丰富繁盛啊!我赞同周朝的礼乐制度。”

【原文】

子入大庙,每事问①。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②?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①大:读作tài,后写作“太”。大庙:指周公的庙,古时开国的君主叫太祖,祭祀太祖的庙叫大庙,周公旦是鲁国最先受封的君主,所以其庙也称大庙。②鄹(zōu):鲁国的一个小城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鄹人: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叔梁纥曾经做过鄹大夫。“鄹人之子”即叔梁纥的儿子,指孔子。

【译文】

孔子进到周公庙,每件事情都要问一问。有人因此而说:“哪一个人说叔梁纥的那个儿子识礼呢?他进到大庙,件件事情都要问问。”孔子听到了这话,说:“这样就是礼。”

【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

【注释】

①射:此不是指军事上的射,而是指演习礼乐的射。皮:古时箭靶用布或兽皮做成,故用皮代指箭靶子。“射不主皮”,即不以射破箭靶子为主,而以射中为主。②为(wèi):因为。科:等级类别。“力不同科”的意思是各人的力气大小是不同的。

【译文】

孔子说:“射艺,主要不在于射透箭靶子,因为每人的力量大小是不同的,这是从古以来的规矩。”

【原文】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①。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②。”

【注释】

①去:除去,不用。朔(shuò):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告(gù)朔:古代的一种祭庙仪式。古代,周天子在每年秋冬之交把来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诸侯接受历书后,藏于祖庙。按历书的规定,每月初一,诸侯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然后回朝廷听政,这就叫“告朔”。饩(xì):祭祀用的活羊。②尔:你。爱:爱惜。

【译文】

子贡想要把每月初一祭祖庙的那头羊省去不用。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头羊,我爱惜那种礼。”

【原文】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①。”

【注释】

①以为:认为。

【译文】

孔子说:“能一切按照礼节服侍君主,别人却认为是在向君主谄媚、讨好。”

【原文】

定公问曰:“君使臣①,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①定公:鲁国的国君,姓姬,名宋。使:使用,驱使。

【译文】

定公问孔子说:“国君役使臣子,臣子侍奉国君,应该怎么去做呢?”孔子回答道:“国君应该按照礼节对待臣子,臣子应该尽心竭力侍奉国君。”

【原文】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①,哀而不伤。”

【注释】

①《关雎(jū)》:《诗经》的第一篇。淫:过分而到了不恰当的地步。而:表转折,但是。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显示出欢乐但不至于放荡,出现了哀思但没有悲伤。”

【原文】

哀公问社于宰我①。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②。”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③,既往不咎④。”

【注释】

①社:土地神,古代建国必立社,用以祭祀土地神,此指社主(即木制的牌位)。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②以:用。栗(lì):前一意是栗树,后一意是害怕得发抖。使:让。③遂(suì):已经完成。谏(jiàn):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④咎(jiù):责怪。

【译文】

鲁哀公向宰我问制作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哪一种树木。宰我回答说:“夏朝的人用松树制作神主,殷朝的人用柏树制作神主,周朝的人用栗树制作神主。用意是,让老百姓害怕得发抖。”孔子听了这些话后,对宰我说:“事情已经做了,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用再规劝了,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责备了。”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①!”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②?”

“然则管仲知礼乎③?”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④。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⑤。管氏而知札,孰不知礼?”

【注释】

①管仲:齐国人,姓管,名夷吾,曾做齐桓公的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器:气量,度量。②三归:是藏钱财的府库。摄:兼职。焉:哪里。③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④邦君:诸侯国的国君。树:作动词,立。塞门:相当干萧墙、照壁、屏风之类,以使外面看不见里面。⑤坫(diàn):台名,用土筑成,放置器物的设施。反坫:古礼两君相宴,饮毕,将空酒杯放在土坫上。

【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气量极小啊!”

有人便问:“管仲生活俭朴吗?”孔子于是说:“管仲有储放钱财的府库,他下属的官员都各司其职而不兼职,这哪里谈得上俭朴呢?”

那人又问:“既然这样,那么管仲知礼吗?”

孔子说:“国君的宫殿门前立有照壁,管仲府大门也立有萧墙。国君设宴招待贵宾在堂上设有放置酒杯的土台,管仲待客也设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吗?”

【原文】

子语鲁大师乐①,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②;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③。”

【注释】

①语(yù):告诉。大(tài)师:乐官的名称。大,同“太”。②翕(xī):合。如:形容词词尾。③从(zòng):展开。纯如:形容声音和谐。皦(jiǎo):清晰。皦如:形容声音清楚分明。绎(yì):连续不断。绎如:形容声音流畅不绝。

【译文】

孔子对鲁国的太师谈到关于音乐演奏的一般过程,说道:“音乐演奏的全过程是可以知道的。刚一开始,乐音合奏,继而音调和谐悦耳,洪亮清晰,乐声阵阵,经久不息,音乐便这样完成了。”

【原文】

仪封人请见①,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②。”从者见之③。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④?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⑤。”

【注释】

①仪:卫国地名。封人:官名,主掌典守边疆的长官。请见:请求接见。②未尝:从来没有。③从者:随从的人,此指孔子的随行弟子。④二三子:诸位,几人,此指孔子的弟子,这是仪封对他们的称呼。丧(sòng):指失去官职。⑤夫子:指孔子。木铎(duó):以木为舌的铜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或有战事时召集众人所用。此用来比喻孔子。“以……为……”即“把……当做……”。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边防长官,请求孔子接见他,说:“只要是到这个地方的贤人君子,我是没有不要求会见的。”孔子的学生带他去见孔子。出来后,他对那些学生说:“诸位,不必替你们老师失去官职而忧虑,天下无道而黑暗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上天将把你们的老师作为传播正道的圣人。”

【原文】

子谓《韶》①:“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②:“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①《韶》(sháo):传说上古舜时的乐曲名,是歌颂舜的乐曲。在古代,帝王治国成功,必作乐舞来歌颂,舜因其品德高尚由尧禅让而登帝位,所以孔子认为善。②《武》:传说周武王时的乐曲名,是歌颂周武王的,武王是以武力讨伐商纣而得天下的,所以孔子认为此乐不十分完善。

【译文】

孔子谈到《韶》乐时,说:“《韶》乐优美极了,内容也好得很。”谈到《武》乐时,说:“《武》乐优美极了,不过内容还不十分完好。”

【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①!”

【注释】

①居上:居于高位。宽:宽宏大量。孔子认为“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都是违背礼仪的行为。

【译文】

孔子说:“处于高位的人,待下不能宽宏大量,行礼时不能恭敬严肃,居丧时没有悲痛哀伤的表情,这种行为我怎么能看下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