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高血压食疗与养生(居家生活宝典)
17228100000048

第48章 高血压的常见问题解答(15)

(1)低血钾且尿钾没有适当增多。典型的原醛患者表现为低血钾和高尿钾,但病程短、病情较轻者血钾可在正常范围内。①由于血钾受钠盐摄入量的影响,为排除不同饮食习惯对钠钾代谢的干扰,可采用平衡餐试验。即在普食条件下将患者每日的钠钾摄入量固定在160mmol和60mmol,共8天。于第5天、第6天、第7天抽血,查Na+、K+、CO2CP,并分别留24h尿测Na+、K+、pH;第8天清晨8Am抽血测醛固酮并留24h尿测量醛固酮。典型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血钠为正常高水平或略高于正常,而尿钠<;150mmol/24h,也可>;160mmol/24h,表现为“脱逸现象”。同时显示钾代谢呈现负平衡,血钾<;35mmol/L,尿钾>;30mmol/L(或血钾<;3mmol/L,尿钾>;25mmol/24h)。此外,血CO2CP高于正常,呈碱血症,而尿pH为中性或弱碱性,表现为反常性碱性尿。②如无明显低血钾,应选择高钠试验激发低血钾发生。高钠试验是将患者每日钠摄入量增加至240mmol,钾仍为60mmol,连续7天。每日测血压,第5、6、7天各抽血查Na+、K+、CO2CP,并留24h尿测尿Na+、K+、pH。第7天同时测血醛固酮和24h尿醛固酮排出量。

如尿钠>;250mmol/24h,提示补钠充足,此时如血钾正常,无肾功能衰竭证据则可排除原醛。若血钾<;35mmol/L,尿钾<;30mmol/24h,则为摄钾不足,胃肠道失钾或尿收集不全。若血钾<;35mmol/L,尿钾>;30mmol/24h,则符合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若血钾>;4mmol/L,可排除高醛固酮血症。严重高血压患者给予高钠饮食时须注意监测血压,以免出现危险。

(2)醛固酮分泌增多而不受抑制。典型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在平衡餐试验期间,其血醛固酮水平及24h尿醛固酮排量均可增高。但是由于醛固酮分泌易受体位、血容量及钠浓度影响,因此单次测定基础醛固酮浓度的临床价值有限,需采用抑制试验,以证实醛固酮分泌增多并不受抑制。①先比较平衡餐及高钠试验期间患者血及尿醛固酮测定值,如两者之间无明显变化,则提示该患者醛固酮分泌不受高钠饮食抑制。②抑制试验常用的有盐水静滴负荷试验。方法为在平衡餐的基础上清晨使患者取平卧位,4h内静滴09%氯化钠溶液2000mL,正常人血醛固酮水平降至277mmol/L(10mg/dL)以下,而原醛患者则醛固酮水平不被抑制。

严重低血钾(<;3mmol/L)可抑制醛固酮分泌,使醛固酮测定值处于临界水平甚至正常范围内。积极补钾,至血钾>;3mmol/L后重新测定醛固酮水平,以利于诊断。

(3)血浆肾素活性(PRA)降低及不受兴奋。正常人基础状态下PRA为055±009mg/(mL·h),立位、血容量降低及低钠等均能刺激其增高,激发值为384±052μg/(mL·h)。虽原醛患者血浆肾素活性下降,但约20%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也降低,因此单一的基础血浆肾素活性下降不能确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需采取动态试验的方法。方法为清晨卧位抽血作对照,然后限钠饮食5天(20mmol/d),于第5天让患者取直立位4h,然后取血测肾素活性。也可给患者注射速尿(07mg/kg,总量不超过40mg),并让其站立4h后抽血测肾素活性。正常人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低钠、低血容量及直立条件下可激发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的分泌增加。

如试验后肾素活性与基础对照相比无显著上升,则支持原醛诊断。若基础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增高,则提示继发性醛固酮增多。

2.确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理类型

从治疗角度出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成立后须进一步确定其类型,特别是鉴别肾上腺醛固酮瘤还是肾上腺皮质增生(特醛症)。目前尚无单一的特异性方法,须综合分析多种检查的结果,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1)一般状况。临床上醛固酮瘤患者比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症状明显,如高血压、低血钾、肌无力等较严重。此外,特醛症发病年龄小。

(2)体位试验。平衡饮食1周后,于8Am卧位取血,然后站立4h,再取血测醛固酮浓度。醛固酮瘤基础血浆醛固酮明显升高,多超过5548μmol/L(20μg/dL),取立位后无明显上升或反而下降。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基础血浆醛固酮仅轻度升高,立位后明显升高,至少超过基础值的33%。

(3)血浆。18-羟皮质酮测定患者于8Am抽血查18-羟皮质酮,若基础水平>;2886μmol/L(100μg/dL)(正常人为101±65μg/dL),醛固酮瘤可能性大;若低于此值,则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能性大。

(4)赛庚啶试验。口服塞庚啶8mg,服药前和服药后每隔30分钟采血共采5次,测血浆醛固酮。大多数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服药后醛固酮下降4μg/dL以上或较基础值下降30%以上,多在90分钟下降最明显。醛固酮瘤患者服药后醛固酮浓度无明显变化。

(5)肾上腺B型超声波检查。直径>;13cm的醛固酮瘤均可显示。文献报道直径10~15cm的腺瘤诊断正确率为68%,直径为10cm或更小者,则为50%。

(6)肾上腺CT或MRI检查。直径<;08cm的腺瘤可检出,当发现单测肾上腺直径>;1cm的肿物时诊断醛固酮瘤意义较大。有直径>;3cm的肾上腺包块的要高度怀疑肾上腺皮质癌。目前CT诊断醛固酮瘤的正确率为73%~90%,MRI并不优于CT。尸解发现2%~8%的人可有小的良性非功能性肾上腺腺瘤。因此,应在确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后才进行CT检查。

(7)131I胆固醇肾上腺扫描。如一侧肾上腺放射性浓集,提示腺瘤,若双侧放射性均增高提示双侧增生,但增生的诊断符合率仅70%。

(8)双侧肾上腺静脉插管采血测定醛固酮:此法是最好的鉴别方法,但属创伤性检查,技术也较困难,仅在上述各方法均不能鉴别腺瘤还是增生时才应用。若一侧肾上腺血静脉醛固酮是对侧的2倍以上,或两侧浓度相差5548μmol/L(20μg/dL),则高的一侧为腺瘤。若双侧肾上腺血醛固酮均增高,浓度仅相差20%~50%,则可诊断为特醛症。

肾上腺癌临床上少见,肿瘤分泌醛固酮及其前体物,使血及尿醛固酮明显增高,并不受体位、钠负荷及ACTH影响,而且兼有脱氢皮质酮、皮质酮、皮质醇和雄激素浓度升高及其相应的临床异常表现。其病程进展快,预后差。B超、CT或MRI检查显示巨大肿块,但131I胆固醇肾上腺扫描可因放射性在瘤体内过度分散而不易显像。

(五)鉴别诊断

1.原发性高血压

使用排钾利尿剂,又未及时补钾时,可出现血钾偏低,特别是低肾素型患者,需作鉴别。可根据病史,检查血尿醛固酮。原发性高血压血尿醛固酮不高,一般降压效果较好,鉴别并不困难。

2.肾动脉狭窄及恶性高血压

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及恶性高血压均由于肾缺血,而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导致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并出现低血钾。该类患者之血压较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高,恶性高血压之舒张压可高达130~140mmHg(17~19kPa),常伴有明显的视网膜损害,短时间内可发展为肾功能减退、氮质血症及尿毒症。肾动脉狭窄患者约1/3可闻及血管杂音,放射性肾图、静脉肾盂造影可显示一侧肾功能减退、肾脏缩小;肾动脉造影可明确肾动脉狭窄及其部位、程度和性质。

3.失钾性肾炎或肾盂肾炎晚期

因常伴有高血压和低血钾,有时不易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相区别。详细询问病史,认真复习病历资料对鉴别诊断很有帮助。此外,肾炎或肾盂肾炎晚期往往肾功能损害严重,伴酸中毒和血钠偏低。低钠试验不能减少尿钾,血钾不升,血压也不降;安体舒通不能纠正低钾和高血压;血浆肾素活性增高,为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所致,上述几点均有助于鉴别。

4.其他肾上腺疾病

(1)皮质醇增多症,尤其是肾上腺皮质癌和异位ACTH综合征患者,有其原发病的各种症状、体征及恶病质,易于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相鉴别。

(2)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如11β-羟化酶和17α羟化酶缺陷者可有高血压及低血钾,但前者以女性男性化或男性性早熟,后者以女性发育不全或男性呈假两性畸形为特征,临床上不难鉴别。

5.其他

假性醛固酮增多症(Liddle综合征)、肾素瘤、服甘草制剂、避孕药、生胃酮等都可出现高血压和低血钾,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系统检查,现病史和家族史有助于鉴别。

(六)治疗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疗取决于病因,醛固酮瘤首选手术治疗,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往往可治愈;原发性肾上腺增生症单侧或次全切除术亦有效。近年来对增生型患者趋向于用药物治疗,但临床上有时难以确定是腺瘤还是增生,需做手术探查。

药物治疗主要选择拮抗醛固酮的作用或抑制其合成、分泌的药物。

1.醛固酮拮抗剂

安体舒通竞争性拮抗醛固酮对肾小管的作用,但不影响其合成,目前仍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第一线药物。开始剂量和手术前准备时用量相同,即40~60mg(微粒型),每日服3~4次。一般低血钾可迅速纠正,但血压需4~8周才能控制;以后逐渐减为40~60mg/d的维持量。安体舒通可产生阳痿、性欲减退、男性乳房发育、女性月经紊乱等明显的副作用。

2.钙离子拮抗剂

由于钙离子为多种调节因素刺激醛固酮分泌的最后共同通道,钙离子拮抗剂不仅能抑制醛固酮的分泌,而且能减少血管阻力起到降压的作用。硝苯吡啶20mg,每日服3次,服药4周后可使血醛固酮水平降低,血压、血钾恢复正常。但与安体舒通合用可使血钾过高,须谨慎。

3.抑制醛固酮合成的药物

酮康唑是一种口服的咪唑类衍生物,以往用于抗真菌治疗。近年来发现酮康唑可多途径阻断、干扰与醛固酮合成有关的酶系。文献报道大剂量酮康唑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1周内血钾恢复正常,血压也有所降低。

二、皮质醇增多症

皮质醇增多症为一组由于慢性糖皮质激素增多所引起的临床症候群。早在1912年HarveyCushing就报道了第一例患者,20年后又总结了3例病例具有相类似的症状和体征:向心性肥厚、满月脸、水牛背、高血压、紫纹等,均由垂体腺瘤所致。所以称之为柯兴(库欣)综合征(Cushing‘ssyndrom)。后来发现该综合征也出现在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中。

(一)病因

1.肾上腺皮质增生

肾上腺皮质增生约占柯兴氏综合征的70%,大多为垂体微腺瘤,少为大腺瘤、ACTH细胞增生、ACTH癌。由于腺瘤自主性过度分泌ACTH,致使肾上腺增生。为了便于区分,目前将垂体源性的皮质醇增多症称为柯兴病(Cushing’sdisease)。

2.肾上腺皮质腺瘤和癌

肾上腺皮质腺瘤和癌约占15%~20%。腺癌呈自主性分泌,致使皮质醇分泌量过高,而ACTH的分泌受到了抑制。3.医源性皮质醇增多症

据报道在美国每年约有1000万人服用糖皮质激素,尽管我国尚无准确的统计资料,但估计医源性皮质醇增多症可能是最多的。

4.并位ACTH综合征

小细胞性肺癌患者中约1%伴有异位ACTH综合征,而异位ACTH综合征中的一半为小细胞性肺癌所致。异位ACTH综合征可能居柯兴综合征发病率的第二位,但临床上常漏诊。

(二)病理

1.垂体

垂体微腺瘤的包膜不完整,腺瘤外噬碱性细胞大多出现Crooke透明变性,免疫酶标显示有多种激素颗粒。

2.肾上腺

(1)弥漫性增生。肾上腺重量增加,轮廓饱满,边缘圆钝,切面皮质区增宽。外层色黄,内层褐色,厚度增至2~3mm。显微镜下束状带明显增宽,嗜酸细胞增多,有些以网状带增生为主,弥漫性增生伴有灶状增生的微结节。电镜下具有典型的分泌类固醇的超微结构,结节性增生在弥漫性增生的基础上有大小不等的结节形成,无包膜。另一种大结节增生或腺瘤样增生,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结节,直径可达2~3cm。结节间组织萎缩,可能是增生向腺瘤发展过渡的形式,有时与腺瘤难以区别。

(2)肾上腺腺瘤。腺瘤直径多数大于2cm,呈圆形或卵圆形,包膜完整,表面血管丰富,切面为黄褐色,呈花斑状。镜下可见透明细胞,大小不一,胞浆有空泡,核小而圆,细胞呈片状排列。电镜下腺瘤与增生相同。

(3)肾上腺癌。瘤体体积大,癌细胞侵犯包膜、血管。镜下细胞多有间变,但有时和腺瘤难以区别。肿瘤外组织和对侧肾上腺多数萎缩,体积缩小,边缘锐利,皮质变薄,皮质细胞体积缩小,包膜纤维组织增生、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