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心脏病食疗与养生(居家生活宝典)
17228900000013

第13章 心血管病的科学防治(4)

(4)冠状动脉再通后再闭塞: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后的再闭塞,与血管本身的病变、血液流变学因素及血栓表面活性有关,而血管残存高度狭窄则是冠状动脉再闭塞的主要因素。其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彻底溶栓治疗。②早期持续抗凝治疗。③应用血管扩张剂。④给予进一步的介入治疗,以解决管腔狭窄问题。

(5)低血压:低血压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率,与心肌梗死发生部位和给药剂量过大、速度过快有关。一旦发生低血压,应立即补充液体,输注多巴胺;对合并有窦性心动过缓者,应同时静脉注射阿托品。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宜合并应用哪些药物

(1)肝素:肝素在体内外均能显著延长凝血时间,对凝血过程的各个环节均有影响,包括:①抑制凝血酶原活化为凝血酶。②抑制凝血酶的作用。③防止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裂解。因此,可有效地防止血栓形成或栓塞,从而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再阻塞。但肝素与溶栓剂合用有增加出血的危险,应予以重视。

(2)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有利于预防新的血栓形成,并可增强溶栓治疗的效果。心肌梗死患者可用阿司匹林1毫克/千克体重,每日1次,长期服用。

(3)硝酸甘油:硝酸甘油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负荷的作用,并能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药物。溶栓治疗后应静脉滴注2~3日。

(4)钙离子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能有效地防止冠状动脉痉挛,减少溶栓成功后的再闭塞发生率。临床应用最多的是硝苯地平(心痛定),该药扩张血管作用明显,不影响心肌收缩,但可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因此,临床上主张该药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近年来报道,钙离子拮抗剂不能降低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因而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

(5)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溶栓后有胸痛发作,或溶栓后应用硝酸甘油或钙离子拮抗剂引起的反射性心动过速者。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的措施有哪些

心肌梗死的面积越大,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而改善预后,降低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根本措施,就是有效地挽救濒死的心肌,尽可能地缩小心肌梗死面积。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尽快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增加心肌供血、供氧及减少心肌耗氧量,其具体措施有:

(1)溶栓疗法:该疗法通过静脉内或冠状动脉内应用溶栓剂,使冠状动脉内的血栓溶解,血管再通。实践证明,血栓溶解越早,则对挽救濒死心肌越有效。所以,对有溶栓适应证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

(2)应用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可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从而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肌耗氧量,使缺氧心肌的氧需要在低水平上恢复平衡。心率减慢了,同时也延长了心脏的舒张期时间,有利于心肌血液灌注和供血。心脏负荷降低,减轻了内膜下心肌的张力,使心肌血液重新分布,从而改善了心肌的供血。

(3)应用血管扩张剂:应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能通过减轻心脏负荷,改善侧支循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功能,增加心排出量,降低充盈压,解除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缩小梗死面积。

(4)解除血管痉挛: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治疗,能有效地抑制血管痉挛,改善血液供应,还可防止血管再通后由痉挛因素引起的再闭塞问题。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急性心肌梗死后1~2日,交感神经和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性异常增高,从而导致血管收缩和钠、水潴留,使心脏负荷加重和心耗氧量增加,造成血流动力学状态的恶化。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起到降低血压和纠正心功能不全的作用。ACEI还可抑制缓激肽的分解,强化缓激肽和扩血管性前列腺素的作用,并有间接的抗肾上腺素能作用,可引起动脉和静脉扩张,儿茶酚胺浓度降低,减轻钠、水潴留,防止钾、镁丢失过多,降低病死率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机制:

(1)使心外膜血管扩张,改善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区血流量。

(2)降低动脉压和左室充盈压,降低血压的同时不伴有心率增加。

(3)防止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梗死壁扩张和急性左心室扩张,有利于防止左心室重构。

(4)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少由醛固酮引起的钠、水潴留,减轻心脏的容量负荷,从而减轻和预防心力衰竭。

(5)有清除氧自由基和防止脂质过氧化作用,可减轻早期再灌注治疗时引起的再灌注心肌损伤和再灌注心律失常。

常用药物为卡托普利,起始125毫克,每日3次,渐增至25~50毫克,每日3次。服药后30分钟起作用,1~15小时达高峰,作用持续4~6小时。还可用依那普利25~10毫克,每日2次。

急性心肌梗死如何进行抗凝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抗凝治疗的目的是:①预防早期再梗死或梗死面积扩大,降低病死率。②预防心室附壁血栓及动脉栓塞的发生。③预防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肺动脉栓塞。④预防心肌梗死恢复期的再梗死和死亡。

急性心肌梗死后未进行溶栓治疗者,梗死延伸的发生率约为20%,小面积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发生率更高,其中50%左右发生在10日以内,85%以上的心肌梗死延伸与初次梗死的心电图定位一致,说明梗死延伸多数与阻塞的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有关。因此,心肌梗死后的抗凝治疗,可减少梗死延伸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后的再闭塞率仍可达5%~10%。溶栓成功后,联合应用肝素、阿司匹林和钙离子拮抗剂,可以降低再梗死的发生率。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即刻溶栓治疗后,可用肝素钙5000单位,皮下注射,每日2次,或用肝素钠2500单位,静脉注射,每日4次,连用10日。对前壁大范围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左心室心尖部心肌梗死的患者,应给予肝素治疗。如不准备进行介入检查和治疗,可改用华法林长期口服(3个月以上)。开始剂量为40~60毫克,以后每日5~10毫克,以维持凝血酶原时间在正常对照组的15倍为宜。

有出血倾向、活动性溃疡、脑出血病史、血压高于24/160千帕(180/120毫米汞柱)和严重肝肾疾病及癌症的患者应禁用抗凝治疗。

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哪些

抗血小板聚集药能够阻碍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防止血栓形成,并能恢复病理状态下的血小板功能。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有:

(1)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可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阻止血小板产生四烯酸转化为血栓素A2,故能预防血管收缩和栓塞。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应用阿司匹林可使病死率下降23%,口服单剂阿司匹林,可使血小板功能受抑制4~7日,几乎接近血小板的寿命7~10日。阿司匹林口服生物利用率为68%,服后1~2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延长。小剂量半衰期为3~6小时,进入体内后经肝脏代谢,由肾脏排出。一般主张小剂量长期服用,最初3日按300毫克/日,以后50毫克/日,也可隔日口服。该药物不良反应是引起溃疡出血,应引起注意。

(2)双嘧达莫(潘生丁):是一种较弱的血小板抑制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前列环素的生成,增加内源性前列环素的活性,从而使小动脉扩张。口服双嘧达莫后2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半衰期为2~3小时,一般25毫克/次,每日3次,与阿司匹林合用有协同作用。

(3)其他药物: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干扰血小板内钙转移,抑制血小板功能。降血脂药(诺衡)也可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者较适用。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如何选择降压药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甚为多见。但对于冠心病患者的高血压应降到什么水平,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会不会有危险,必须十分清楚。

冠心病患者如存在高血压,把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不会出现加重冠心病的危险。而降压的理想水平是舒张压在107~113千帕(80~85毫米汞柱),过度降低舒张压,可能会导致心肌梗死。有报道,当舒张压维持在121~127千帕(91~95毫米汞柱)时,冠心病的病死率最低。如将舒张压降到113千帕(85毫米汞柱)以下时,可因灌注不足而发生心肌梗死。

冠心病与高血压病同时存在时,应按以下方法选择降压药:

(1)高血压合并心绞痛的患者:如果没有心肌梗死病史,应选用足够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普萘洛尔等。钙离子拮抗剂最好选用长效制剂,如缓释或控释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缓释非洛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贝那普利等,以及硝酸酯类药物,但禁用肼苯哒嗪等单纯扩张小动脉的血管扩张剂。

(2)有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应选用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但可有效地降低血压,而且也是心肌梗死二级预防药物,能降低再次心肌梗死率、猝死率和总病死率。如果患者不能耐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干咳),可换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如氯沙坦、缬沙坦等。

(3)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者:选用钙离子拮抗剂和转换酶抑制剂,既可降压,又可改善心肌功能,长期应用可逆转高血压造成的左心室肥厚,而后者是导致心力衰竭、心肌缺血、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高危因素。利尿剂可使30%的高血压患者血钾降低,易引起室性心律失常,致冠心病的猝死人数增多,且可引起血糖和血脂增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故一般情况下不用。

此外,对冠心病与高血压并存的患者,常同时有其他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在降压的同时,对上述危险因素也应给予综合治疗。

患者在家里发生了心肌梗死怎么办

当冠心病患者出现胸痛程度加剧,持续时间延长,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不能使疼痛缓解时,应想到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最初的1~2小时,极易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并可导致死亡。有人统计1/2~1/3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于入院前的短时间内,其主要原因即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另外,在急性心肌梗死最初的1~2小时,病情不稳定,任何增加心肌耗氧量的因素,如活动、烦躁不安等,均可使心肌梗死的范围扩大。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送到医院前,现场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置,对限制和缩小梗死面积,挽救缺血心肌,降低病死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疑为急性心肌梗死时,家属在请医生和呼叫救护车的同时,应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1)首先让患者安静休息,平卧,不要随意搬动,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激动。

(2)密切注意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测脉搏,注意脉率的快慢与规律,如有条件应监测血压。

(3)由于疼痛、恐惧、焦虑均可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扩大梗死面积,因此应给予适量的镇静止痛剂,如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或麝香保心丸等。若疼痛剧烈,不能缓解,也可肌内注射地西泮或哌替啶。

(4)如有明显的发绀或胸闷症状,家中又备有小氧气瓶或氧气袋时,可给予吸氧。

(5)为了预防可能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甚至心跳突然停止,可肌内注射利多卡因100~200毫克。心跳过缓者可以皮下注射阿托品1毫克。

(6)预防休克,如果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可针刺人中、合谷和涌泉穴,口服独参汤。

(7)严禁大便时用力屏气,如果发病时患者想解大便,绝对不能用力屏气,否则有突发心跳停止的危险。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家里或其他地方发病时,其家属切勿惊慌失措,应该镇静沉着,给予患者必要的处置,防止病情恶化,待疼痛好转,心率、心律、血压基本稳定时,可由专人护送到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哪些冠心病患者可以给予手术治疗

通过手术治疗冠心病,使一些药物难以治疗的患者病情得到好转,从而使预后得到改善,寿命得到延长。冠心病患者具备以下条件可考虑手术治疗:

(1)各种心绞痛经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症状加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具备手术条件者,可以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使缺血的心肌重新获得较充分的血液供应,使心绞痛症状得以缓解,增加劳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

(2)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在冠状动脉主干或前降支近端高度狭窄者,不论临床有无心绞痛症状,均应考虑手术治疗。

(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断裂的患者,在病情允许时,可行室壁瘤切除术或积极进行修补手术。

(4)心肌缺血并发二尖瓣功能不全,病变主要在腱索或乳头肌,而瓣叶本身病变不重时,可行腱索移植术或瓣膜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