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心脏病食疗与养生(居家生活宝典)
17228900000057

第57章 心脏病的中医防治指南(2)

(3)黄芪注射液:为黄芪提取物的灭菌水溶液。具有显著增加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保护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黏附性,减少血栓形成。用于心气虚损、血脉淤阻之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病毒性心肌炎等。每次10~3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4)复方丹参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降香。动物实验证明,有扩张冠状动脉,减慢心率,轻度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心肌梗死、脑缺血、脑梗死及神经衰弱。每次8~16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7~14次为1个疗程。

(5)麦门冬注射液:由人参、麦门冬组成。能益气养阴,生津复脉。可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代谢及提高心功能。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属于心阴两虚型患者的治疗。每次1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7~14次为1个疗程。

(6)葛根素(普乐林):主要成分是葛根素,为血管扩张药。可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并有活血化淤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治疗。每次400~600毫克,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

此外,血栓通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均有良好的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临床上可根据病情选择使用。

治疗冠心病的单方、验方有哪些

(1)冠脉通胶囊:本方由葛根、丹参、何首乌、玉竹、山楂各2份,红花、川芎、赤芍、珍珠母各1份,降香半份组成。制成胶囊,每粒025克。每次4~6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5个疗程。根据病情亦可长期服用。本药对冠心病气滞血淤型疗效较好,其次为心脾两虚型、气阴两虚型不宜服用。

(2)止痛饮:本方由桂枝9克,益母草、丹参各15克,川芎9克,当归15克,茵陈、苦参各9克,全瓜蒌、鸡血藤各15克,枳实6克,炙甘草10克组成。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气滞血淤型冠心病。心前区疼痛频繁者加失笑散。

(3)定痛汤:本方由党参、川楝子各15克,龙眼肉、石菖蒲、生山楂、炒麦芽、当归各10克,龙骨、牡蛎、炒枣仁各20克,熟地黄6克组成。主治冠心病心绞痛。用法为水煎取药液500毫升,装瓶,高压消毒备用。每次100毫升,每日3次,口服,30日为1个疗程。

(4)定痛保心散:本方由延胡索50克,三七30克组成,共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次6克,每日2~3次,黄酒为引,冲服。功效为理气活血,通络止痛,用于气滞血淤型冠心病治疗。

(5)冠心痛煎剂:本方由全瓜蒌15克,薤白、枳实、桂枝、半夏各9克,桔梗45克,附子15~10克,丹参30克组成。水煎服,每日1剂。功效为温通心阳,宣痹通络。

(6)寒痛散:细辛6克,羌活100克,丹参300克,冰片6克,共为极细末。每次6克,用米汤送服,每日3~4次。功效为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阴寒内结型冠心病治疗。

(7)三七通脉汤:本方由太子参、丹参各30克,玄参15克,当归、白芍、郁金、娑罗子各10克,细辛5克组成。水煎服,每日1剂,口服。适用于各类心绞痛治疗。

治疗冠心病常用的中草药有哪些

(1)丹参:能活血化淤,除烦安神。适用于多种淤血为患的病症,常用量15~30克。近年来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明显疗效。常与降香、川芎、赤芍、红花等配伍,能缓解心绞痛发作,并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与三七、冰片配用,可制成复方丹参片(滴丸);与降香配伍制成复方丹参注射液,可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梗死。

(2)川芎:性温味辛。可活血,行气,止痛。主要用于头身疼痛,以及血淤气滞的痛经、闭经及产后腹痛等病症治疗。近年来研究发现,川芎能直接扩张周围血管,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降低血压,故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常用量9~15克。此药与冰片合用制成速效救心丸,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药物,且有较好疗效。

(3)毛冬青:能活血化淤,清热解毒,尤长于活血通脉,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药物。毛冬青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减轻症状和改善心功能。除单用外,常与丹参、郁金、檀香等配伍,能增强活血通脉作用。亦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常用量30~45克。

(4)郁金:能活血祛淤,行气解郁。常用于治疗气滞血淤所致的胸腹及胁肋胀痛、痛经等。近年来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或胸闷有较好疗效,多与红花、瓜蒌、薤白配伍,常用量9~12克。

(5)红花:能活血化淤和活血止痛,为广泛应用的活血化淤药。主要用于经闭、痛经、产后淤血作痛等症及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药理研究证明,本品对冠状动脉有一定扩张作用。可与川芎、丹参等配伍,常用量6~12克。

(6)三七:能活血,散淤,止痛。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三七黄酮有明显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动脉压,略减慢心率及减少心肌耗氧量等作用。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冠心病的丹七片,就是由丹参和三七制成的,有较好的疗效,常用量9~12克。

(7)葛根:常用的祛风解表药,近年用本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常用量15~30克。临床报道,葛根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71例,总有效率为689%,心电图改善率为418%。

(8)瓜蒌:能清热化痰,宽中散结。可用于胸痹、结胸、胸膈痞闷或作痛的治疗,多用全瓜蒌。如瓜蒌薤白半夏汤,即与宣痹药配用,治疗胸痹不得卧。常用量15~30克。临床用瓜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亦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9)山楂:能消食健胃,活血化淤,并以消化肉食积滞见长。现代用于治疗冠心病,对心悸、胸闷、隐痛者有效。常与丹参、桃仁、瓜蒌等配伍,常用量15~30克。药理学研究发现,山楂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降低血胆固醇,强心等作用。

(10)薤白:本品能温中通阳,行气散结。可用痰浊停滞,胸中气结,胸闷作痛的胸痹症的治疗。若与宽中散结的瓜蒌合用,可增强疗效。如治疗胸痹的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壳薤白桂枝汤等,都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一定疗效。在上述处方基础上,加入川芎、丹参等药,可增强疗效,常用量10~15克。

(11)麝香:本品可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有较强的开窍通闭作用。治疗温热病热入心包、神昏、惊厥及中风痰厥、惊痫等闭证。若舌下给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能迅速缓解疼痛,具有高效、速效等优点。

(12)苏合香:苏合香丸由苏合香、麝香、丁香、安息香等组成,能开窍辟秽。其中苏合香能开窍,其辟秽之功颇与麝香相似,但其力稍逊。常用于治疗中风痰厥、猝然昏倒的寒闭证。单用少见,多入复方,如苏合香丸,近年来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缓解疼痛较快的作用,常用量03~08克。

(13)徐长卿:本品能止痛、祛风、解毒,其止痛和祛风作用较强。实验证明,本品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有利于冠心病的治疗。同姜黄等组成复方,对冠心病心绞痛有缓解之效,常用量15~30克。

此外,五灵脂、延胡索、乳香、青木香、附子、肉桂、淫羊藿、何首乌、黄精、桑寄生、五味子、石菖蒲、水蛭、桃仁、莪术、益母草等,均有良好的扩张血管,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如合理组方用药,对因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而引起的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病,均有较好的活血止痛作用。

针灸可以治疗冠心病吗

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对冠心病的疗效是肯定的。据报道,全国针刺治疗冠心病协作组,按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采取主穴与配穴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31例,总有效率911%,心电图总有效率668%,硝酸甘油停减率879%。具体方法为主穴分两组,第一组心俞(或第五胸椎旁夹脊穴)、巨阙、心平(少海穴下2寸);第二组厥阴俞(或第四胸椎旁夹脊穴)、膻中、内关。配穴:阴虚配三阴交或太溪;阳虚配关元或大椎;气虚配气海或足三里;痰阻配丰隆或肺俞;血虚配膈俞或血海。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一般观察治疗3个疗程。

针灸为什么能治冠心病呢?中医认为,针刺可促使经脉的气血通畅运行,起到疏通宣导,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指出,针刺治疗冠心病的机制是通过中枢神经和神经节起作用的。它能够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肌氧的供给,提高心肌组织对缺氧心肌的代偿能力。因此,能调节心律,增强心脏的泵功能,改善组织的末梢循环。

针灸治疗冠心病的穴位选择,一般是以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为主;同时结合患者的症状,配选其他穴位。常用穴有内关、通里、心俞、阴郄、郄门、膻中、绝骨、华佗夹脊等。针刺通常采用轻度或中度刺激疗法,或小幅度捻转的刺激疗法。针刺穴位后,局部可有酸、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凡针刺得气者,多可取得较好疗效。留针15分钟,留针期间可捻转针体1~2次,以增强刺激量,对畏针的患者,可以在以上穴位施艾条熏灸,亦可取得一定疗效。

中医对高血压病是怎样认识的

中医虽然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但文献中对其病因,发病机制,症状和防治方法早有记载,如《内经》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本病的眩晕与肝肾有关。《千金方》指出,“肝厥头痛,肝火厥逆,上亢头脑也”,“其头痛必至巅顶,以肝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故也……肝厥头痛必多眩晕”。认为头痛、眩晕是肝火厥逆所致。《丹溪心法》说,“无痰不眩,无火不晕”。认为痰与火是引起本病的另一种原因。这些都说明中医对高血压病早有认识。

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主要症候,病程的转归及并发症,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属中医的“头痛”、“眩晕”、“中风”的范畴。而头痛、头胀、心悸、失眠、眩晕、胸痛、项强、肢麻、舌强、腰痛、半身麻木、口眼歪斜和半身不遂等症状,都可以是高血压病的表现。每一种症状都有不同的病因、病机,而不同的症状可以由相同的病因和病机引起,这是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不同点。

中医认为,本病可由七情所伤,饮食不节和内伤虚损等因素引起。

(1)精神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可使肝气内郁,郁久化火,耗伤肝阴,阴不敛阳,肝阳偏亢,上扰头目。肝肾两脏关系密切,肝火也可灼伤肝肾之阴,形成肝肾阴虚,肝阳偏亢。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以致湿浊内生,湿浊久蕴可以化热,热又能灼津成痰,痰浊阻塞脉络,上扰清窍,也能发为本病。

(3)内伤虚损:如劳伤过度,或年老肾亏者,由于肾阴不足,肝失所养,肝阳偏亢,内风易动。

以上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人体阴阳消长失调,特别是肝肾阴阳失调。因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形成了下虚上盛的病理现象,故见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症;而肾阴亏损,不能滋养于心,心亦受累,故有心悸、健忘、不寐等症;病久不愈,阴损及阳,则往往导致肾阳不足,兼见畏寒、肢冷、阳痿、夜尿增多等阳虚征候;亦可阴损于前,阳亏于后,最后形成阴阳两虚之证。阳胜又可化风化火,肝风人络则见四肢麻木,甚至口眼歪斜;肝火上冲可见面红目赤,善怒。风火相煽,灼津成痰,若肝阳暴亢,则阳亢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蹿经络,扰乱心神,蒙蔽清窍,发生中风昏厥。

此外,奇经的冲任二脉,冲脉主血海,任脉主一身之阴,与肝肾有密切关系,也能引起肝阳上亢,甚至肾阳亦衰,成为阴阳两虚兼有虚阳上扰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