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尚书(中华国学经典)
17229400000021

第21章 君奭

【原文】

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②,殷既坠厥命③,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④。若天荣忱⑤,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

“呜呼!君已曰⑥:“时我⑦,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⑧,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⑨;罔尤违⑩,惟人。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嗣前人,恭明德,在今。””

“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

【注释】

①君奭:对召公的尊称。本篇是周公对召公所作的一番诚恳的谈话,文中对周初的天命思想作了解说,强调辅臣的重要作用,希望与召公同心同德,共辅王室。

②吊:善。

③坠:丧失。

④基:基业,王业。孚:保。休:美好。

⑤棐忱:辅佐真诚。

⑥君:指召公。

⑦时:是。

⑧宁:安。

⑨越:与。

⑩尤:过失。违:邪僻。

在:察。

遏佚:指断送。光:光荣传统。

不易:不容易。

谌:信赖。

乃:这。其:将。

历:久。

正:匡正,救正。

迪惟:语气助词。

道惟:语气助词。宁王:文王。

庸:用,因此。释:弃止。

【译文】

周公这样说:“姬奭啊!纣王不善,上天给殷国降下丧亡之灾,殷已经丧失了他的福命,我们周国接受了治理天下的大命。我不敢说知晓:我们这个王业会永远美好地保持下去。虽然上天辅助真诚的人,我也不敢说知晓:我们王业的结局会不吉祥。”

啊!您曾经说过:“是我们来辅助治国,我们也不敢安于上帝的命令,不去永远顾念上天的威严和我们的民众;没有过失争邪僻。只在于人。考察我们的后代子孙,很不能够恭敬上天,顺从下民,在王室内断送了前人的光辉传统,不知道天命难得,也不知道上天不可盲目信赖,这将会失去天命,不能长久。继承前人,奉行明德,就在现在。”

“您的看法,我姬旦不能有什么更改,只想把前人的光辉传统传给我们的后代。您还说:“上天不可盲目信赖。”我只想继承并发扬文王的美德,上天将不会废弃文王所接受的大命。

【原文】

公曰:“君夷!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①,其集大命于厥躬②?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③;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天,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适④。”

又曰⑤:无能往来⑥,兹迪彝教⑦,文王蔑德降于国人⑧。亦惟纯佑秉德⑨,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⑩,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哉!”

“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惟兹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单称德。

“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收罔勖不及。耈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

公曰:“呜呼!君肆其监于兹!我受命无疆惟休,亦大惟艰。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

【注释】

①割:通“曷”。申:重复。

②集:降下。

③修和:治理和协。有夏:中国。

④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适:都是文王时的贤臣。

⑤又曰:有人说。

⑥往来:奔走效力。

⑦兹:通“孜”,勉力。彝:常。

⑧蔑:无。

⑨惟:以。

⑩时:此。迪见:大。冒:通“勖”,勉力。

四人:虢叔死,余下四人。有禄:指活着。

暨:与。将:奉行。

刘:杀灭。

冒:通“勖”。

丕:大。单:通“殚”,尽。

其济:谋求渡水。

同未:即恫昧,指无知。

诞:大。

收罔:“爽之”合音,尚。不及:不够。

耈造德:老成有德。

鸣鸟:指凤凰。

格:指感通天意。

肆:今。监:明鉴。

告:请求。猷裕:教导。以:使。

【译文】

周公说:“君奭!从前上帝为什么一再劝勉文王的品德,并在他身上降下大命?因为文王重视能治理和协我们中国的人才,也是因为有像虢叔、闳天、散宜生、泰颠,南宫适这样的贤臣。”

有人说:“没有这样的贤臣奔走效力,努力施行常法教令,文王也就无法把恩德施给国人。”也因为有这些贤臣执行德政,知道上天的威严,就因为他们辅助文王特别努力,被上帝知道了,因此,文王这才承受了殷国的大命啊。

“武王时,仅有四个贤臣还活着。后来,他们和武王大力奉行上天威罚,全部消灭了他们的敌人。也因为这四个人辅助武王很努力,于是普天之下称赞武王的美德。”

“现在我姬旦,好像浮水渡过大河,我来和你一起谋求过河的良策。我浅薄无知,却身在高位,你毫不责怪我,说我还努力得不够。如果老成有德的您不降志与我同舟共济,那么凤凰的呜叫声就听不到了,更何况说有谁能感知天意呢?”

周公说:“啊!您现在应当明鉴这一切!我们接受大命,美好无比,同时也艰难无比。请求您教导我,不要使子孙后代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