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十月怀胎专家指南(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17231900000026

第26章 产后的科学护理(1)

产后常见异常自我护理产后腹痛产后腹痛是由子宫收缩所致。子宫收缩时,引起血管缺血,组织缺氧,神经纤维受压,所以产妇感到腹痛。当子宫收缩停止时,血液流通、血管畅通,组织有血氧供给,神经纤维解除挤压,疼痛消失,这个过程一般在1~2天内完成。

初产妇因子宫肌纤维较为紧密,子宫收缩不甚强烈,易复原,且复原所需时间也较短,疼痛不明显。经产妇由于多次妊娠,子宫肌纤维经多次牵拉,较为松弛,复原较难,疼痛时间相对延长,且疼痛也较初产妇剧烈些。

以上所述,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疼痛时间超过一周,并为连续性腹痛,或伴有恶露量多、色暗红、多血块、有臭秽气味,多属于盆腔有炎症,应请医生检查治疗。

产后多汗不管天热还是天凉,甚至在冬天,产妇分娩后总是比正常人汗多,有的大汗淋漓,如果稍微活动或进食时,更是汗流满面,全身汗出,黏湿难受。

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产妇在妊娠期间,体内水分积蓄,仅是血液就比孕前增加30%左右。一个正常人的血液量约占体重的1/10,为4000~5000毫升,而妊娠期孕妇则要增加1000毫升之多。分娩之后,这些体液在体内就成为多余的东西,不排出甚至会增加心脏负担。

体内的水分排泄有三个主要途径:一是通过肾脏由尿液排出;二是通过肺的呼吸排出;三是通过汗腺由皮肤表面的毛孔蒸发。这就是产后汗多的原因之一。此外,产妇甲状腺功能亢盛,尚未恢复,脂肪、糖、蛋白质代谢旺盛,故多出汗。

另外,产后进食较多的高能量食物,又多喝汤水,这也是产后多出汗的原因。总之,产后出汗是一种生理调解现象,不必担忧。

但是,产妇也必须注意,有一种病理性出汗,表现为汗出湿衣,持续不断,常兼气短懒言,倦怠嗜睡,或睡中多汗,醒来即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头晕耳鸣等症状,这是病理性出汗,需要请医生诊治。

产后恶露不下产后恶露不下,是指胎儿娩出后,恶露不自然排出体外或排出甚少。"恶露不下"可以诱发产后腹痛、产后发热等病。

产后恶露不下,主要是因为伤于七情或风冷所感,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临床常见的有气滞、血淤两种:

①气滞。主要原因是产时或产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气机不利,血行受阻。气机不利,血行不畅,小腹多胀甚于痛;气滞则血阻,恶露不下;气郁不宣,胸胁胀满;肝郁气滞脉弦;舌质正常,苔薄白。

②血淤。主要原因是临产受寒或伤于风冷。血淤,小腹多痛甚于胀,有淤块,疼痛拒按,舌紫黯,脉涩;寒凝,恶露不下,色紫黯。

临床上治疗恶露不下的方法多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如:

①气血虚弱型。产后恶露下少或不下,色淡,头晕耳鸣,心悸。治疗时所用方剂为"圣愈汤"加减,主料为黄芪、党参、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白术、茯苓、丹参、鳖甲、山药、太子参及益母草等。

②气滞型。产后恶露下少或不下,小腹胀甚而痛,胸胁胀满。治疗时所用方剂为"香艾芎归饮"加减。主料为香附、艾叶、玄胡、当归、川芎、乌药、青皮等。

③血淤型。产后恶露下少或不下,小腹疼痛拒按,色紫暗,痛处有淤块。

治疗时所用方剂为"生化汤"加减。主料为: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炮黑)、炙甘草等。

产后恶露不绝正常恶露一般3~4周应完全排尽,若过期仍淋漓不断,即称为恶露不绝,多由子宫恢复不佳,宫腔内有胎盘、胎膜残留或感染引起。

产后恶露不绝临床表现为妇女产后3周阴道仍有恶露排出,B超检查子宫恢复不佳,多量血性恶露持续2周以上,常提示胎盘附着处复原不良或胎盘胎膜残留;恶露的性质、气味、量及持续时间,与子宫复原情况及有无感染密切相关;恶露伴大量出血,子宫大而软,一般为子宫复旧不良。

产后恶露不绝可能会导致产褥期严重感染或遗留慢性盆腔炎。预防疾病发生是最好的办法,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积极治疗妊娠期合并症和原发病,如妊高征、贫血、阴道炎等,避免胎膜早破、产程长或剖宫产,如发生给予抗菌素预防感染;分娩后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残留,如残留及时处理;哺乳有利于子宫收缩和恶露排出,应坚持。如遇到产后恶露持续不净,或伴有臭味,量增多、色变深、淤块、腹痛、发热等,应引起注意,及时就诊和治疗。

中医治疗此病,临床取得的效果很好,下面将中医治疗恶露不绝的方法介绍给大家,供参考:

采用验方治疗,理气散寒,调和冲任,活血化淤,温宫止血配方,适用于血淤型。所用中药方剂为:柴胡18克、泡参2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炮姜5克、益母草25克、生姜10克、甘草5克、赤芍12克、大枣12克。

养阴清热,理气调冲、止血配方,适用于血热型。所用中药方剂为:生地12克、熟地12克、白芍12克、麦冬15克、山药20克、连翘12克、制香附10克、首乌10克、木香6克、女贞子20克、早莲草24克、乌贼骨15克、茜草根12克、冬瓜仁20克、砂仁3克。

采用药膳调治气虚型,应补益中气,升阳固摄,所用药膳有黄芪粥:黄芪30克,水煎3次,去渣合汁,同粳米100克共煮粥,待熟加陈皮为末3克,稍煮,入红糖适量调食,每日1剂,连用5~7天;参术芪米粥:党参9克,白术18克,黄芪15克,水煎2次,去渣合汁,入粳米60克,煮粥食用,每日1剂,连服5~7天;参芪归枣膏:党参50克,黄芪100克,当归30克,大枣20枚,水煎2次,去渣合汁,加红糖100克收膏,每次服20毫升,每日2次;益母草红糖汤:益母草60克,煎汤200毫升,加红糖50克,每日1剂热服,连服5~7天。

预防产后大出血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400毫升时为产后大出血。这是造成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1%~2%,一般多发生在产后2小时以内,如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使产妇抵抗力降低,就容易导致产褥感染,休克时间过长还可因脑垂体缺血而坏死,并出现综合征,即产后大出血后遗症。因此,产妇要和医生协作,互相配合,以预防产后大出血的发生。

引起产后大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精神过于紧张有些产妇在分娩时精神过于紧张,导致子宫收缩力不好,是造成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在正常情况下,胎盘从子宫蜕膜层剥离时,剥离面的血窦开放,常见有些出血,但当胎盘完全剥离并排出子宫之后,流血迅速减少。但是,如果产妇精神过度紧张及其他原因,造成子宫收缩不好,血管不得闭合,即可发生大出血。

如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产程过长,使用镇静药过多,麻醉过深,也可造成胎盘收缩无力,出现大出血。

又如羊水过多、巨大儿、多胎妊娠时,由于子宫过度膨胀,使子宫纤维过度伸长,产后也不能很好收复;生育过多过频,使子宫肌纤维有退行性变,结缔组织增多,肌纤维减少而收缩无力等,也是造成产后大出血的原因之一。

①胎盘滞留,也是造成大出血的原因之一。包括胎盘剥落不全、胎盘粘连等,都可造成大出血。

②凝血功能障碍。产妇患有血液病、重症肝炎,其后果也很严重,必须高度注意。分娩时应到有条件的医院,以免发生意外。

所以,产妇必须做好产前检查,对有产后出血史,患有出血倾向疾病,如血液病、肝炎等,以及有过多次刮宫史的产妇,应提前入院待产,查好血型,备好血,以防在分娩时发生万一。

产后出血有时候很难预先估计,往往突然发生,所以做好保健很重要。如子宫收缩无力引起出血,应立即按摩子宫,促进子宫很快收缩,或压迫腹主动脉,以减轻出血量。

产后大便难产后大便难,是指产后大便艰涩,或数日不解,或排便时干燥疼痛,难以解出。本病特点是分娩后排便困难,一般饮食如常,且无腹痛、呕吐等症状。

引起产后大便难的病因很多,主要是分娩时失血较多,引致营血骤虚,津液亏耗,肠燥便难;或阴虚火盛,内灼津液,津少液亏,大便燥结。

产后大便难的治疗方法很多,治疗以养血润肠为主,同时若患者属阴虚兼内热,佐以泻火;若是阴虚兼气虚,佐以补气。通常所采用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西药治疗。用开塞露或甘油栓,便前纳入肛门内;服用缓泻剂,睡前服用双醋苯酚汀。

②中药治疗。食用养血润燥通便之剂,即四物汤加肉苁蓉、柏子仁、首乌、火麻仁。

另外还可用中药药膳进行治疗,如芝麻粥:芝麻10克,粳米50克。粳米煮粥,将熟时加入捣碎的芝麻,共煮熟,分次服。

松子仁粥:松子仁30克,糯米50克,蜂蜜适量。将松子仁捣成泥状,同糯米加水,小火煮粥,冲入蜂蜜,早起空腹及晚间睡前分2次温食,适用型广。

③外敷法。皮硝9克,皂角少许研末。将皮硝在水中溶解后,再加入皂角末,调成糊状,贴脐。大戟少许,红枣5~10枚,共捣如膏状,贴脐中。

④推拿。用双手各一指以适当的压力揿按迎香穴5~10分钟,或按摩法将手指向四周移动,扩大面积,使肠蠕动加快。

产后大便难,是可以预防的,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预防:生活方面,早期下床活动,劳逸结合,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精神方面,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产后身痛产后身痛,即妇女产褥期间,出现肢体疼痛、麻木、重着者,又可称为"产后关节清"或"产后痛风"等。

产后身痛的发病原因,多为血虚,如产时失血过多,使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以致肢体、关节麻木或疼痛;风寒,产后气血俱虚,风、寒、湿邪侵入,留滞经络、关节,气血受阻,不通则痛;肾虚,素体肾虚,因产伤动脏腑,产后气血俱虚,胞脉失养,致腰痛。

本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产后肢体疼痛、麻木、重著,局部无红、肿、灼。本病应与风湿身痛鉴别。不同的病因所引起的病症也不同,如血虚型,临床表现为遍身关节疼痛,肢体麻木,头晕心悸,舌淡红,少苔,脉细无力;风寒型,临床表现为周身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游走,或剧痛宛如锥刺,或肢体肿胀,麻木重著,步履艰难,得热则舒,舌淡,苔薄白,脉细缓;肾虚型,临床表现为产后腰脊疼痛,腿脚乏力,或足跟痛,舌淡红,苔薄,脉沉细。

临床治疗多采用以下方法:

①辨证施治。产后身痛以调理气血为主,所用方剂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鸡血藤15克,当归12克,秦艽10克,桑寄生15克,大枣5枚,生姜3片,日1剂,水煎服;风寒引起的身痛以养血祛风,散寒除湿为主,所用方剂为独活寄生汤:桑寄生15克,独活10克,秦艽10克,白芍12克;四物汤养血和血:当归12克,党参12克,细辛3克,川芎12克,甘草6克,防风10克,牛膝10克,杜仲15克,桂心10克,水煎服,日1剂;产后肾虚引起的身痛,以补肾,强腰,壮筋骨为主,所用方剂为:当归12克,独活10克,肉桂10克,防风10克,生姜3片,川断15克,川芎10克,桑寄生15克,杜仲15克,水煎服,日1剂。

②药膳治疗。归芪羊肉汤:黄芪30克,当归30克,生姜15克,羊肉500克。羊肉洗净切块,当归、黄芪用干净纱布包好,同放砂锅内加水适量,煮至料熟,去药渣,分次服食,连服3~4日,适用于气血虚弱型。黑豆糖粥:粳米250克,黑豆250克,红糖适量。先煮黑豆、粳米粥,后加入红糖,分多次服食,适用于气血虚弱型。

③外敷法治疗。辣椒叶适量,酒少许,将辣椒叶洗净捣烂,炒熟,将酒频频洒在上面,趁热敷于痛处,并用布束之;白胡椒15克,杉木炭30克,共研为细末,用糯米稀粥趁热调成糊状,候温,敷于患处,外用塑料布裹好,绷带包扎。

④西药治疗。可口服解热镇痛剂,如消炎痛、保泰松、肠溶阿司匹林等,并且还要适当补钙,可服用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等。用时请遵医嘱。

⑤中成药治疗。壮腰健肾丸、小活络丹、鸡血藤膏、养血愈风酒、妇科毛鸡酒、麝香追风膏、香桂活血膏。用时请遵医嘱。

产后出现身痛,除了要根据实际病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外,平时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加强身体锻炼,保持精神愉快,并注意居住环境的卫生,注意起居冷暖,慎避风寒。

产后的恢复运动产后运动指南本节中的一些运动,大可放心地和婴儿一起做。在做这些运动时,提着婴儿,会使你的肌肉更有力量,同时获得充分地运动。但是,在做某些运动时,你的婴儿只能躺在你的身旁,看着你运动。这两种方法都使婴儿享受到运动感与亲密感。

在你正确而轻松地做运动的时候,还可以照顾到婴儿。

每一天,可以凭你本身与婴儿的感觉,来决定在你做运动时,是否要把婴儿包括在内。也许你较喜欢趁他睡觉时,专心地做运动,或是由其他人来照顾;或是选择一个婴儿可以配合你来运动的时候,而更加地了解他。假如你和你的婴儿都觉得轻松愉快,那么他应该会喜欢与你在一起做运动,或是他会喜欢躺在你身旁,看你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