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17232000000021

第21章 素书解译(18)

智慧的人也要像“治水”一样,凡是符合天理人道的事,就要顺其势而广行之,培根固本,使它发扬光大。凡是不符合天理人道的事,也不要想着消灭它,而是要顺其势改造它,疏而导之,大害化小害,小害化无害。假如这些都做不到,那也不能随波逐流,与世沉浮,最好是全身而退,潜居抱道,以待来时。

【原典】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注解】

注曰:“教者以言,化者以道。老子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教之逆者也。‘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化之顺者也。”

王氏曰:“心量不宽,见责人之小过;身不能修,不知己之非为,自己不能修政,教人行政,人心不伏,心养道,正己修德。然后可以教人为善,自然理顺事明,必能成名立事。”

【解译】

道德主义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只要求别人而从不要求自己的人,没有人会听他的,这就叫逆;如果自己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别人的,自己都能首先做到,做事公正无私,这样的人天下都会敬从,这就叫顺。

领导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一面镜子,它不光照见领导者的品行,也会照出整个团队的风貌。隋朝末年杨玄感起兵造反,几乎每战必胜,为什么呢?《资治通鉴》说出了其中的道理:“玄感每战,身先士卒,所向摧陷。”凡是能让将士效死命者,都是这种“身先士卒”的人。1883年,法军从越南边境进攻中国,老将冯子材奉命率军驻守镇南关,面对装备精良的法军,冯子材一点也不畏惧,积极备战,誓与镇南关共存亡,将士们深受感动,个个英勇作战。冯子材更是身先士卒,与法军进行肉搏战,最终打败了法军。

所以老子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如果领导不能“正己而化人”、“身先士卒”,光靠颁布众多法令来统治的,那么违法作乱的人是杀不完的,最终没有不灭亡的。

【原典】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注解】

注曰:“天地之道,简易而已;圣人之道,简易而已。顺日月,而昼夜之;顺阴阳,而生杀之;顺山川,而高下之;此天地之简易也。

顺夷狄而外之,顺中国而内之;顺君子而爵之,顺小人而役之;顺善恶而赏罚之。顺九土之宜,而赋敛之;顺人伦,而序之;此圣人之简易也。

夫乌获非不力也,执牛之尾而使之却行,则终日不能步寻丈;及以环桑之枝贯其鼻,三尺之绳縻其颈,童子服之,风于大泽,无所不至者,盖其势顺也。”

王氏曰:“治国安民,理顺则易行;掌法从权,事逆则难就。理事顺便,处事易行;法度相逆,不能成就。”

【解译】

不顺从领导的属下,最难统领,更别提成就事业了,因为这些人极易发生变乱;而认同领导的属下最易管理,上下一心,事业容易成功。

人如果没有统一的思想,就是一盘散沙,很难聚拢在一起,任何事业都做不成,如有风吹草动,则一哄而散。历史上有个淝水之战,当时前秦的苻坚统兵120万进攻东晋,但前秦的内部意见不统一,许多人并不想打仗,人虽多其实是乌合之众,遇到东晋5万兵马,就一哄而散。这就是“逆者难从”、“难从则乱”的道理。

人如果认同了一个目标,就很容易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再困难的事业也能成就。当年毛泽东上井冈山之时,兵不过数千,将不过几员,但这些人却有个共同的理想。面对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却能以少胜多,第一次反围剿,红军4万对国民党10万,第二次反围剿3万对20万,第三次反围剿3万对30万,第四次反围剿7万对40万。

天下没有办不成的事,就看方法对不对。古代有个大力士,名叫乌获,他拉着牛尾倒行,一天也走不出一丈远,为什么呢?因为他始终跟牛较着劲。但如果让一个小孩用桑木做成的圆环穿在牛鼻子上,牛就会顺从地跟着小孩走。因为这个小孩是顺势而为。

所以,凡事皆有顺逆之情,顺其情则事简单易成,逆其情则事困难无成,理顺则事顺,理逆则事逆。

【原典】

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注解】

注曰:“小大不同,其理则一。”

王氏曰:“详明时务得失,当隐则隐;体察事理逆顺,可行则行;理明得失,必知去就之道。数审成败,能识进退之机;从理为政,身无祸患。体学贤明,保终吉矣。”

【解译】

本书所述的这些道理,表现方式各不相同,但其根本原理是相同的。这些道理虽然并不深奥,却是千百年来无数人的经验总结,是至理名言。今天的人们,如果能细心体会其中的精妙之处,并且身体力行,那么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还是创办公司,都可以用得上,而且无往而不胜。

(明)慎懋赏撰

黄石公者,吾不知其何如人,亦不知其所自始,但闻秦始皇时,大下方清夷无事,群黎束手听命、斩木揭竿之变未纤尘萌也,韩国复仇男子张良,策壮士阴袭之,万夫在护不支,大索十日不得,其目中已无秦,谓旦夕枭政首挂太白而快也。

【译文】

黄石公这个人,我不知道他是谁,是从哪里来的。只是听说在秦始皇的时候,天下刚刚太平无事,老百姓都俯首听命,揭竿而起的造反之事还没有丝毫的苗头。有一位韩国男子名叫张良,誓报秦灭韩的大仇,于是策划了一次袭击秦始皇的事件,但因为护卫太多,没有成功。秦朝搜索了十天都没有找到他。此时的张良目中已无秦朝,只想着将秦始皇的头割下来挂在太白旗上。

游下邳圯上,徘徊四顾,凌轹宇宙,即英雄豪杰孰有如秦皇帝者,秦皇帝不畏而畏人耶?俄尔,一老父至良所,堕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为其老,强忍下取履,跪进。老父以足受之,良大惊。老父去里许,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期此。”良怪之,曰:“诺。”

【译文】

张良浪迹到下邳的一座桥上,他徘徊四顾,一股豪气油然而升,天底下的英雄豪杰有超过秦始皇的吗?他连秦始皇都不怕,还会怕谁?此刻,有一老者来到桥上,故意将鞋扔到了桥下,看见张良说:“小子,把鞋给我取回来。”张良感到很意外,但考虑他是位老人,强忍着不快将鞋取回,又跪着递给老人,可老人却伸出脚让张良给他穿上,让张良更感意外。老人走了一里多地又折了回来,对张良说:“这小子还可以教育。五天以后的清晨在这里等我。”张良说:“好。”

五日平明往,老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后五日早会。”良鸡鸣而往,老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伺也?去,后五口复早来。”良乃夜半往。有顷,老人来,喜曰:“孺子当如此。”乃出一编曰:“读是则为王者师,后十三年,子求我与济北谷城山下。”遂去,不复见。

【译文】

第五天清晨,张良前往约好的地点,但老人已在那里等候。老人非常生气说:“与老人约会而姗姗来迟,这是什么道理?你且回去,再过五天还在这里相约,你可要早些来。”到了那一天,张良鸡鸣时就去了,可还是晚了。老人生气得让他再过五天再来。五天后,张良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儿,老人也到了,见到张良高兴地说:“年轻人就应该如此。”说罢递给张良一卷说:“读了它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十三年以后,你到济北的谷城山下来见我。”说完就走了,张良再也没有见过他。

旦视其书,乃太公兵法。良奇之,因诵习以说他人,皆不能用。以说沛公,辙有功。由是解鸿门厄,销六国印,击疲楚,都长安,有以大下。其自为谋,则起布衣、复韩仇、为帝师,且当其身免诛夷诏狱之惨。

【译文】

等天亮后张良读此书才发现,这是一部太公兵法(其实是《素书》),内容精深奥妙,确实是部奇书。张良反复学习,自认为已精通了此书,于是就去游说他人,没想到别人都不用他。后来又游说刘邦,终于成功了。由此开始,他帮助刘邦解脱鸿门宴之厄运,说服刘邦销毁了六国之印,打败疲惫的西楚霸王,定都安长,建立起了西汉王朝。运用本书的智慧,也使他自己获得了莫大的好处,以布衣而位居王侯,推翻了秦王朝报了韩国的大仇,并且当上了帝王的老师,不但如此,他还使自己避免了像韩信那样被诛杀的惨剧。

后十三年,过谷城山,无所见,乃取道旁黄石葆而祠之,及良死,并藏焉,示不忘故也,故曰“黄石公”。

【译文】

十三年以后,张良特意到过谷城山,但却没有见到这位老者。于是,取了道路旁边的一块黄石头,拿回家供奉起来。等到张良死后,家人将此石与他一同埋藏,以表示没有忘记故人。后人就将这位老人称为“黄石公”。

呜呼!良之所遇奇矣!或曰:“老人神也!”愚则曰:“此老氏者流,假手与人,以快其诛秦灭项之志而已,安享其逸者也。”聃之言曰:“善摄生者无死地。”又曰:“代司杀者,是谓大匠斫,夫代人匠斫,希有不伤手矣。”此固巧于避斩杀,而善于掠荣名者,是以知其非神人也。

【译文】

张良真是有奇遇啊!有的人说:“这位老人是神仙。”而我却认为,这位老人其实就是老聃(老子)一样的人,他不过是假手于人,以实现自己推翻秦王朝、诛灭项羽的目的而已,而自己却躲到后面,逍遥安逸。老子曾说:“善于保护自己的人,永远不涉险地。”他又说:“凡杀人者,就像是木匠砍大木,很少有不伤到自己的时候。”这位老人的做法,只是为了避免危险,而又能从中获得荣誉。以此来看,他并不是神仙。

苏轼之言曰:“张良出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老人深惜之,故出而教之。”夫爱赤子者,为之避险绝危。老人之于张良,尝试之秦项戈矛之中、而肩迹于韩彭杀戮之际,如是而谓之爱也奚可哉?

【译文】

宋代苏轼曾这样解释说:“张良无奈之下做出了与荆轲、聂政一样刺杀秦始皇的事情,但侥幸没有死,这位老人很是为他惋惜,所以才出面教导他。”但我以为,真正爱护后辈的,是让他们避开任何凶险。而这位老人却教育张良冲入秦朝、项羽的戈矛之中,在韩信或者彭越的杀阵中立取功名,这怎么能说是爱护张良呢?

(宋)张商英辑

图片按《黄石公三略》三卷、《兵书》三卷、《三奇法》一卷、《阴谋军秘》一卷、《五垒图》一卷、《内记敌法》一卷、《秘经》一卷、《张良经》一卷、《素书》六编。

《前汉列传》黄石公圯上所授《素书》,以《三略》为是,盖传闻之误也。晋乱,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言,上有秘戒云。

《素书》一帙,盖秦隐士黄石公之所传,汉留侯子房之所受者。词简意深,未易测识,宋臣张商英叙之详矣,乃谓为不传之秘书。呜呼!凡一言之善,一行之长,尚可以垂范于人而不能秘,是《书》黄石公秘焉。得子房而后传之,子房独知而能用,宝而殉葬;然犹在人间,亦岂得而秘之耶!

予承乏常德府事政,暇取而披阅之。味其言率,明而不晦;切而不迂,淡而不僻;多中事机之会,有益人世。是又不可概以游说之学,纵横之术例之也。但旧板刊行已久,字多模糊,用是捐俸余翻刻,以广其传,与四方君子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