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上的风景II:没有终点的旅程
17235900000125

第125章 十二月二十二日,星期五

读《良知学的展开》反思自己的为学方向彭国翔博士《良知学的展开》一书,从学术上看是比较适合我读的学术著作之一。一方面此书很符合学术规范,其文献掌握与语言表达都深具学术功力;另一方面其关注的问题、思考的方向和分析的透彻,又与我研究的兴趣很相通。该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从其学术规范与学术成就上看,要比我的博士论文“厚实”许多。我的博士论文在学术界应属“另类”,基本上是独具一格,其特有的“悟道”风格与智慧展现,使之成为学术界少有的作品,清新脱俗,非一般流俗之作所能及也。但我在写作上花的功夫并不细密,从学术上看还显得单薄粗略,篇幅也短,许多问题未及详细展开。对照彭君的这篇论文,明显可看出我下的学问功夫不够。彭君的这篇论文,可以说是六年的研究成果;而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时间不到两年,写作时间前后只花了数月。

彭君可算是我的“师弟”(我早他两届),但他应是陈来先生的“嫡传”弟子,他的研究风格与陈师相近,颇得陈师真传。而我只能算陈先生的“旁系”弟子(我本是汤先生门下,中途又转给了陈先生),且为学之方也不类陈先生,虽然受到他很大的影响。我是以“为道”为主,“为学”兼之,虽也做学问,但终不以学问为目标。彭君则是以“为学”为主,“为道”兼之,为学之中也贯穿着为道的关怀,这在年轻一辈学者中已经相当难得了,也是我对他的作品很有共鸣的主要原因。彭君的著作,一方面在“为道”层面给我以思想的启迪,一方面在“为学”的层面提供我学术研究与写作的参考。在我的诸多师兄弟中,彭君的见识、才华与学术功力,都是出类拔萃的。

从学术研究的方向上看,我比较喜欢牟宗三所代表新儒家的致思方向,这一批学者有自己的文化关切与生命感悟,哲思透彻,融通中西。而大陆学者中,我一开始就是读冯友兰的书入中国哲学之门的,冯先生的后学陈来、彭国翔等则以更加学术性的面目诠释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学的精神。虽然陈师和彭君所探讨的主要是儒家理学一系,但宋明理学与佛教禅学、道教内丹学关系极大,它们共同构成宋明以来中国思想的三大高峰,而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通,既各具特色又内在相通,共同构成中国哲学的整体系统。我的研究虽以禅宗和丹道为主,但儒家理学仍是我重要的参照、比较的对象;中国哲学的整体系统与整体视角,则是我为学的主要致思方向。

我对自己今后的为学方向已经有越来越清晰的思路,那就是对禅宗与丹道作内在意义的探索与展现,是近于哲学的而非历史的,只不过我不是作纯哲学的思辨,而是透过亲身体悟得到内在的了解,再加以现象学式的描述与展示。我的最终兴趣在于悟道与觉世,而学术研究是我的工作方式和利他的方便。以一种最契合悟道、最符合自己兴趣的方式去做学问,便是我的为学方向。通过阅读彭君的书,我对自己的学问道路又有了进一步的反省,从而能更加自觉地走自己的学术之路。今后申请课题时,一定要在既定的研究方向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不再顾虑其他的因素而作自己不感兴趣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