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上的风景II:没有终点的旅程
17235900000139

第139章 五月十日,星期四

顿悟渐修略说

修道总分二门,一者顿悟门,二者渐修门。今总摄二门纲要,略述于后。

初顿悟门者,以本觉现成,不假修治,无取舍,无增减,故当体全是,当下即是,此不必管身心之状态,不必对已有之状态作任何改变,不是从某处升进于另一更高之境地,而是顿悟此对任何身心状态所本具的觉性。此觉性无形相,无可寻觅,只需返照本源,让其自觉自显,而无任何造作功夫可加于其上。身体之感觉,心理之感受,思想之分别,皆不必对治取舍,唯需觉性清明,则一切自行解脱。自主观境界上言之,不立功夫次第,不立地位高下,无染净之见,无圣凡之别,故称顿悟门。此是无为法,为先天本体之学,乃以先天化后天,以本体作功夫,由心法贯通色法,由性而立命,由慧而摄定。故顿悟只是一主观的姿态,一境界的表现,于此顿悟境界下不立任何功夫与次第;自客观法上而言之,实际上在顿悟之境界相续之下,必有客观的身心转化过程,故顿中有渐也。一者,此顿悟境界之体认、熟悉、保任、相续有一个自生而熟、由勉强而自然之过程,此即大手印专一、离戏、一味、无修之四层证量,亦是禅门入、出、用、了四层功夫。二者于此顿悟境界相续之下,身心之转化有其客观之程序,如道家所讲之精化炁、炁化神、神还虚,佛家所讲之三界及五蕴解脱程序等。主观境界上不着不住,不等于客观上没有身心之变化。若无身心之客观的转化,则此顿悟为口头禅,为思想见解,不能相续,不能起用,非真见性解脱之禅也。

次渐修门者,众生背觉合尘,流浪已久,习气深厚,烦恼根深,早已不识自家本来面目,无法亲证本地风光。故需依法渐修,持戒习定,修有为之功法,一步一步地转化其习气,清除业障,转化气脉色身,使身心状态得以客观的净化。此则有功夫有次第,须按某一传承依法而修。言顿悟,则自先天之本性上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言渐修,则自后天之身心状态之转化而言,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本性须顿悟,只能顿然呈现;习气须渐消,不可能顿然而全无。渐修为修行之正途,因一般人无法顿悟也,且若无渐修之基础,其顿悟亦不可靠。渐修以正见为因地修行之自性,以正见而修正行,则可得正受。以众生根机无量,烦恼习气无量,故渐修对治之法门亦有无量之多,只要能消业障净化身心,皆是正道。然渐修终以顿悟为归,于一定的时节因缘之下证悟实相,故曰“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此是有为法,由后天返先天,由功夫悟本体,由定生慧,由命达性,由色法而贯通心法。渐修门中,虽客观上立其次第功夫,然实亦离不开本来觉性之妙用,只是不自觉其本性而已。其要点在以意识坚定于所缘,若所缘为无分别境,则为修止修定;若所缘为有分别境,则为修观修慧。

若观修道之全体,则须定慧等持,性命双修,先天后天合一,方为成就正觉。故顿悟不离渐修,渐修亦须顿悟。于不同根机之众生,顿悟渐修亦可有多种组合。如顿悟门中,可有顿悟顿修门,此如大圆满;有顿悟渐修门,此如大手印。渐修门中,亦有渐修顿悟门,渐修渐悟门,此中种种简别,兹不具说。总之修道成就,必有二征候:一者心理解脱,解脱一切习气烦恼,觉性常明;二者生理解脱,解脱一切业气病患,气脉转化。身心绝对净化而得自由自在,此为修道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