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上的风景II:没有终点的旅程
17235900000298

第298章 三月十九日,星期五

关于心灵培训课程:一点感想及初步设计

我的几本书出版后,就有一些培训机构与我联系,想请我开展与佛道教相关的心灵培训课程。我因为目前工作的重心还在自修阶段,加上也忙于一些学术研究课题,就没有去参与社会上的一些培训工作。

去年在香港道教学院做了几次讲座,算上拉开了我弘法演讲的序幕,此次演讲的记录稿《丹道十讲》将于近期正式出版。今年我的丹道课题研究告一段落,我想静下心来再好好研读佛教的几本大经大论,对整个佛学再做一个系统的研读。在此基础上,研发一些适合现代人需要的、综合佛道教的培训课程,并在内外因缘具足的情况下创办弘道机构,开展心灵教化的事业。

今天,某民间书院与我联系,想邀请我去开设一些培训课程,我想这或许是一个机会,让我在正式出山弘法之前,先做一些相关课程的试验,为将来弘法事业“热身”。虽然我现在还是以自己的修道与研究为重心,还没有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弘法利人的事业上来,但也可以随缘与一些培训机构合作,参与一些相关课程。这样可以积累经验,接受锻炼,提升自己应机说法的水平,为将来弘法的事业准备好基础。

虽然自己心怀济世利人的大愿,也时时有一些同道朋友邀请我去开课,但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自己还没有资格去讲课、去弘法,总想要等到自己“大成就”之后再“出山”。但有时也觉得这种心胸还是“小乘”,生命是一个过程,随时都在成就之中,随时也在利人之中,自觉与觉他是统一的整体。有勇气从事利人的培训工作,在与学员的互动中也可以反照自己,其实也是提升自己的一个过程。

正如我在“谈灵性市场”一文所谈到的,现在的“灵性市场”鱼龙混杂,真正的有道者并不多,而人们群众的灵性需要却有增无减。我们不必等到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才去开展利他的工作,而是要随机随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并不需要“最高的智慧”和“最高灵性等级的老师”,他们最需要的是最适合他们需要的那一种精神的指引。我不是大师,我只是道上的行者,我愿意与那些与我有缘的朋友们分享道上的风景,只要能对人有所帮助与启迪,我又何必顾虑太多呢!

初步的设想是:我可以将传统的“禅七”或“静心营”方式与系列的专题演讲结合起来,开展为期三天或七天的灵修课程。传统的禅七方式偏于实修而缺乏系统的理论教授,而一般的文化类培训偏于理论讲授而缺乏实修指导,我想将两者结合起来。每天有两场专题演讲,每场分成两个单元,每个单元45分钟,在专题演讲中要有计划地讲授佛道教的核心教义,结合新时代的灵性新知,帮助学员建立修道的基本概念,树立修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专题演讲之外,每天有至少三场静坐,静坐前后可以经行,穿插有即席的指导与开示,帮助学员掌握一门修道的入手功夫,获得静心奥秘的短暂瞥见或体验。每天晚上有两小时的小参互动,与学员交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可以设计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培训项目,可以分设初级班、中极班和高级班,可以设计道家或佛家的主题,也可以不分教派而纯以修道智慧为中心,创造性地整合各种传统资源,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