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上的风景II:没有终点的旅程
17235900000328

第328章 十月十日,星期日

释“知”

古德尝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后有禅师见学人不得真知而“误以为知”,“以误为悟”,乃针锋相对曰:“知之一字,众祸之门”。今人亦常言“觉知”,亦有人重“不知”,此一“知”字,确关修道之根本,有必要细加分辨,使学人不致茫然无所从。

本文从“因、道、果”三位来分析“知”之意义,因位之知为分别取相之知,此为“众祸之门”;道位之知为觉知之知,为有意识之知,此为修道之要;果位之知为觉醒之知、自觉之知,此为“众妙之门”。以下略论之。

因位凡夫之知,其“知”为“知某物之知”,此中“某物”即为意识之对象,亦佛学所言之“相分”之“相”,此“相”涵盖“物相、身相和心相”,包括物质对象、身体对象和心理对象。相应地,此“知”即为“见分”,相分为“所”,“见分”为“能”,此“知”能所宛然,二元对立。此知即为知某物,且知之方向(意识的注意力)是投向于“相”上,能为所迷,意识为对象所“带走”,心为物转,起种种思量分别,故为一切烦恼心之所从出,当然是“众祸之门”了。《金刚经》中“见诸相非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为破此凡夫之分别之知而显般若无相之知也。

道位觉知之知,即是一般修道书籍中所常言的“觉知”、“观照”,为一切修道方法之核心要素,无论其架式如何繁复,功法设计如何巧妙,其中之核心关键在于觉知、观照。此时之“知”,不仅“知某物”,而且清楚地知“知某物”本身。这是一个双向的意识,是对知某物本身的有意识,一般的“知某物”我们称之为“无意识的”,对“知某物”本身的“知”我们称为“有意识的”。这个“有意识”就是修道中一个新的关键的“额外冲击”,它是修道起作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常人大都是无意识的,而修道的过程就是要变得越来越有意识。这个道位的觉知,虽然仍有能所二分,但能所已经开始融通,“能”开始脱去“相”上之粘滞,回归“能知”之清醒。当有意识,即可生起妙观察智,了知所相非实,返所归能。但此“能知”并非“心体”,有“能知”即有“所知”,有能所即非“心体”、“本性”。

果位觉醒之知,即为“无知之知”,其知不再知任何对象,但具知一切万法之可能性,故“无知而无不知”,此为“空寂灵知”,是“空性”与“意识”的统一,空而能觉,觉而能空。此知不知物而知其自身,意识之光照亮其自身,为“自觉圣智”之显现,非造作,非二元,无能所,无内外。此即禅家所谓之“这个”、“本觉”、“无位真人”、“平常心”等,当然是“众妙之门”。此知本具,本来现成,不与万法为侣,而为万法生起之源头与背景;但迷人不觉,仅为一种觉悟的可能性;当其呈现而自觉之时,即为佛性现前,顿悟心性。

明悟此空寂灵知,仅为初步见道,因无始业力相续,人仍可忘失此灵知而回到凡夫分别取相之知,故修道位之觉知功夫仍属重要。然已经见道之人,则其觉知不再仅限于道位,而可时时跃入果位,回归无相之灵知;或者不再用有为之觉知,而从“果位见”起修,但时时返观心源,守本真心即可,此即禅家“但了此心,见性成佛”之义也。此灵觉妙心常常现前,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由体达用,融成一味,觉醒永不再迷失,心能转物,即同如来,此即成道之究竟果位也。

当然,文字只是文字,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真正的“知”不来自书本,不来自于上师,而来自于你自己的亲身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