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巴盐与盐巴:三峡古代盐业
17237000000013

第13章 白兔井的故事

如果说宁厂是上古盐都,那么云安就是历史时期的三峡盐都。现在,她也成了一座即将消亡的古镇。云安镇在重庆市云阳县,距离云阳老县城15公里。云安镇因盐而立,因盐而兴,因盐卤的消失而衰老,又因三峡水库工程而没。今日再往云安,老街古庙已无影无踪,盐井卤管更成昨日回忆,可以看到的只有倒灌的白茫茫的长江水,只有在高处的一些新楼房里,还可以找到迁居者,向人们述说云安旧日的掌故。

云安镇位于内陆的大山内,幸好有一条小得不能再小的河流将她串了起来。这条河虽然小,但却是长江的一级支流,而且是一条名气很大的河——汤溪。汤溪河发源于巫溪县,贯穿了云阳县的全境。

早在1000多年前,汤溪河就已经名见经传了。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曾提到:

江水又东径瞿巫滩。即下瞿滩也,又谓之博望滩。左则汤溪水注之,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上庸界,南流历其县。

文中的汤溪水,就是现在的汤溪河,可见汤溪河得名甚早。汤溪河历史上也曾被称为东瀼河。明嘉靖《云阳县志》载:

东瀼河,县东一里,自汉中万顷池出,经五溪巡河,云安盐场入大江。

依照其流经地域和方位看,此东瀼河即汤溪河。历史上叫做东瀼河的不止这一条,奉节县的草堂河也曾以此名。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称:

东瀼,在县东北,流入云安场下流入江,以水在东而名,非奉节之东瀼也。

从文献上看,汤溪之名要早于东瀼之名出现。东瀼河之名估计始于唐宋时期,为汤溪河的别名。

我们之所以要特别把汤溪河单独大书特书,是因为这条河出产盐卤,因为有了盐卤,才有了我们要重点介绍的云安。同样,因为有了盐,汤溪河就显得很重要了,也对它的水道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唐代,汤溪接近云安的15里河段,“澄清如镜,舟楫无虞”,可以安全航行。但靠近长江口的15里,“皆滩石险恶,难于沿溯”。到清代后期,“小舟运载可至云安塘”。汤溪河一直是云安盐场运输的重要航道,无疑是云安的生命线。

云安镇位于一个小盆地的边缘,汤溪河穿镇而过,把镇分为南北两岸。汤溪出峡谷后,在这片相对平坦的盆地内显得婉约而抒情。它在云安镇的场头,用优美的弧线画出一大片浅色的卵石;到了镇中部一带,又随意地抛洒出秀气的长滩;接下来,又在岸边勾描出一处银白色的沙滩。

汤溪的名气并不在于它的美丽,而是它盛产的盐泉。据《水经注》记载,汤溪“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众多盐井中,以白兔井最为著名,是云安盐井的始祖。在传说中,白兔井有着悠久而动人的故事。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为准备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采纳谋士萧何的建议,与将军樊哙入蜀召兵纳贤。这年秋天,他们来到时称巴郡朐忍县的现云阳地界募兵,但收获甚微。原来是一个来自中原的名叫扶嘉的秦遗民,在人民群众中做反战宣传工作。由于扶嘉把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带了进来,深受老百姓爱戴,人们都愿意听他的话,当地人都不去当兵。刘邦又气又爱,决意把他收过来当谋士。

恰好有一天,樊哙在云安一带公干,当时他正饥渴难耐,突然看见一只很大的白兔从河滩前跑过,立即张弓搭箭向白兔射去,白兔被射中后并未立即倒下,而是负箭逃跑。樊哙紧紧追赶,白兔跑到山坡上一片草丛中,突然就不见了踪影。樊将军也跟着钻进草丛,不料却摔倒在地。原来这里很潮湿,不远处还冒着腾腾白雾。樊哙顺手将草拔掉,却冒出一汪泉水来。他正觉渴得慌,捧起就喝,发觉又涩又咸,但同时又觉得精神为之一振。樊哙回去后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刘邦,刘邦知道这是难得的上好盐泉,是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于是刘邦通知附近的老百姓,要他们开发盐泉。

群众闻讯赶来,围着刘邦看盐泉。刘邦注意到其中一个看上去像北方人,气质高贵,与众不同。刘邦对着那人突然直接喊:扶嘉。那人一惊,承认自己就是扶嘉,表示既已被识破,任由处置。没想到刘邦却对他礼仪有嘉,要封他做官。扶嘉对刘邦不计前嫌、礼贤下士的态度很感动,但他又不愿离开,只想过平安日子。

刘邦于是尊重扶嘉的选择,答应不在本地征兵,但要他率领群众凿井汲卤、开发盐利。于是扶嘉主持了盐井的开发,以大量优质的盐输往前线,为刘邦的统一战争作出了贡献。

扶嘉派人在涌出地表的自然盐泉周围,以土石围筑成井口,向下挖掘,直到卤水涌出。在开发盐井成功后,以白兔引领樊哙将军发现盐泉的事迹,扶嘉把第一口井命名为“白兔井”。而天下一统后,刘邦感念扶嘉和朐忍百姓开发盐井、支援军队的功绩,以樊将军追赶白兔,看见云雾缭绕,而天下百姓终得安宁为名,将白兔井所在地命名为“云安”。

白兔井的传说,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与宁厂白鹿盐泉的发现有惊人一致的地方。其实,在渝东各地,凡有盐泉分布的地方,都有一个动物引泉的美丽传说,可谓是有盐泉必有传说,但将这些传说汇集到一起时,便会发现,这些传说全是一个模式、一个样子、一个套路,连动物引泉的时间都很接近和雷同。不同之处在于有的说是白鹿,有的说是白免,有的说是白羊,还有的说是白斑鸠。于是,有的人对这些传说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认为至少有一些地方的传说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之作。不过,虽然人和动物都有嗜盐的本能,但是动物的一些器官经过长期的演变进化,对某些物体及其征兆特别敏感,再加上草食动物的觅食习惯总是头朝下,嘴接地,不停地在地面寻找食物,为区分食物与杂物,还往往先用鼻子闻一闻,或用舌头舔一舔,这样,这些“找盐能手”就有可能先于人类找到盐泉。由此看来,动物引泉的传说又有可能是真实的、可信的,其关键不在于人类是否需要动物的引见来发现盐泉,而在于被动物引见的时间值得商榷。

动物引泉的故事十分引人入胜,这些白色动物尤其让人感兴趣。问题是,为什么引泉故事的背后,不是黑色动物、黄色动物呢?或许对于人们来说,白色象征着吉祥;或许,白色是盐的颜色,尤其受到产盐地人们的喜欢。考虑到发现盐泉的地方,盐卤自然晒干后,容易形成白色的盐渍,远远看上去,容易形成似像非像的动物。在大地的颜色中,白色也是最吸引人目光的颜色。当人们径直发现它,或追赶动物的过程中,晃眼一下,极易被认为是白色的动物。

白兔井虽然已废弃多年,但依然挺立在云安镇的南岸,后来的云安盐厂的主要生产区内。它是保存至今的世上唯一的大口井。现在所见白兔井深有43.3米,口径有3.33米。井壁石木结构,外壁用条石垒成,内壁用木板相连为多边形,整体又成近圆形。原井房四角上有立柱,八木支撑房顶,四方无墙。白兔井的生产设施及工具比较简陋。在井口上方高2.5米处悬空架设云盘,垂挂耳板,两耳之间穿滑轮,绳子系挂其上,两头各系木桶一只,用手带动滑轮旋转,来回上下提取卤水。井底卤水自溢不绝。白兔井轮共设滑轮20架,一人一架,汲卤工人一年四季赤身裸体,腰系保险绳,靠汲卤生存。

“三牛对马岭,不出贵人出盐井”。白兔井开发成功后,扶嘉吸取经验教训,终于认识了盐卤的地脉。他在去世前将这句宝典告诉女儿。其女依照所说,又挖出了9口井,大大扩大了云安盐业的生产规模。这九口井依次是上温井、下湿井、东井、南井、西井、北井、石渠井、浣纱井、土窝井。由于扶嘉在开发汤溪盐井方面居功至伟,他死后,被人们立为“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