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巴盐与盐巴:三峡古代盐业
17237000000004

第4章 巴盐与盐巴

一个人饥饿时,他首先渴望的是吃;一个人口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喝。可是,一般没有人说他想要吃盐。盐是我们身体必需的吗?

是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离不开盐,盐是维持生命体征的重要物质。是不是人们从一开始就必须吃盐呢?

不是。因为人体对于盐的需求量是非常微小的,人类从食物中能够获取盐分,且基本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类并不需要专门在食物中添加盐,吃盐是人类后天形成的一种习惯!是一种文化行为!而且吃盐太多反倒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人类对于各种味道的追求,并不特别在意咸味。所以中国人将“咸”排在“酸、甜、苦、辣”之后,咸属于五味中的最后一味。

到现在为止,人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自己的祖先为什么要吃盐?也许,最初人们只是将食物抹上盐,发现它不容易变质,并进一步用以储藏食物(特别是肉食),以弥补食物在某些季节的短缺。也许,人们在食用经过含盐的水淘洗过的食物时,发现自己不容易生病,因为盐分具有消毒的作用。也许,人们在用盐水煮食物时,发现煮出来的食物特别香,特别可口,就养成了食盐的习惯。也许,当某个人体内缺乏盐分时,偶尔吃了一次盐后,感觉精神特别好,消除了疲乏,于是人们群起而效之……

第一个人吃的盐必定是天然的盐水。但并不是在所有的地方都有这种资源,所以那时,吃盐必定是一种奢侈的行为。

是谁将这种奢侈的行为变成了大众行为?应归功于那位第一个人工熬出盐的人。这个人是谁?

据我国的文献记载,这个人叫宿沙氏。宿沙氏是我国古代制盐始祖。《汉书》上说“宿沙初煮盐”,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对盐进行了解释:“卤咸也。从卤,监声。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宿沙氏可能是山东半岛一个部落的首领,古籍中有的称他是炎帝神农氏的儿子,有的称他是黄帝的臣子,《太平御览》又说他是春秋时“齐灵公臣”,具体年代很难断定。宿沙氏后来被尊为“盐宗”,后来很多产盐的地方都有祭祀他的庙宇。宋代罗泌撰写的《路史·后纪四》载:“今安邑(山西夏县)东南十里有盐宗庙……宿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

但是各地关于始作盐者的传说并不完全相同。在天津一带,人们有自己的盐神,至今滨海一带还流传着盐母教人“煮土成盐”的神话。盐起源的具体年代聚讼难断,学者们各有所见。盐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那上面说“海岱惟青州,厥贡盐……”。相传《尚书》为孔子编选,但其中也保存了一些上古重要史料,这是古文献中有关盐的最早记载。明朝邱仲深在《盐法考略》中认为:“考盐名,始于禹。”宋应星《天工开物》将《尚书·洪范》中的“润下作咸”作为制盐之始,认为“润下”这个人是制盐的始祖。《作咸第五》上说:“宋子曰:天有五气,是生五味,润下作咸。”咸就是盐的意思,“作咸”就是制作盐。

即使宿沙氏初煮海盐的记载是可信的,也不能就此认定他是中国盐最早的发现和利用者。因为宿沙氏只是煮海水为盐的创始者。《天工开物》中将盐分作“海、池、井、土、崖、砂石”等六种,海盐只是其中之一,宿沙氏只是开创了海盐的提取技术而已。

那么,中国最早制盐的地方在哪里呢?还得从三峡地区说起。

在千里峡江,人们对于盐的称呼相当奇特——“盐巴”。为什么要在“盐”字后再添个“巴”字作后缀呢?须知“巴”字在现代汉语里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语汇,在古代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这要从盐与巴人的关系说起。

三峡地区的盐哺育了巴国先民,孕育了巴国文化。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今峡江地区的古巴国,地质条件特殊,形成了一眼眼富含钠盐的山泉,这些大地的恩赐,给巴人祖先取卤制盐提供了物质基础。考古发现证明,这里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制盐基地之一,其年代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4000~5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先秦时期从巴地出产的盐,远销四方,以致当时的人们都知道巴的特产就是盐,且巴地的盐质量上乘,成为市场上的一种品牌。于是,就像现代天津的“泥人张”、四川的“麻婆豆腐”一样,产自巴国的食盐在流通中也赢得了其口碑——“盐巴”,以示其地位。

当然,对于巴人自身来说,他们早就有将自身的一些东西称呼为“巴”的嗜好。例如将“嘴”称为“嘴巴”,“牙”称为“牙巴”,“手掌”则称为“巴掌”……现在,他们又将自己出产的“盐”称为“盐巴”,充分体现了一贯的命名作风。由此看来,“巴”不但在古代是有意义的,而且具有表达自我的意味。

在我国其他地区,盐卤资源也非常丰富,唯独三峡地区的盐卤资源得到最早开发利用,这显然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我们已经知道,三峡盐卤资源在西南地区属于富集地区。这里的地质褶皱较发育,盐卤矿藏主要储存在背斜的轴部。虽然埋藏所在的地层地质年代较早,但相对于背斜的两翼来说,并不算深。在雨水和地壳中自身水流运动下,含盐的矿藏溶解后,在压力和地球引力的双重作用下,容易沿着背斜顶向两翼下渗。此外,三峡地区沟壑纵横,河流密布,沟谷深切,加上地壳运动形成的断层,致使很多含盐的岩层出露或接近地表。这样就在三峡地区形成了许多地表盐泉。加上这些盐泉一般多位于河流下切处,而早期人类亦多活动于河谷台地,这些自然露头的盐泉比在其他地方更容易被发现,所以最早被利用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在三峡地区,可考的最早制盐者很可能是一个叫做“巫咸国”的人们。巫咸国的得名来自于“灵山十巫”中的巫咸。学术界一般认为,巫咸是早期巴人中最早兴盛起来的一个部落。它占据的地盘,据已故川大教授任乃强考证,就是今天巫山县和巫溪县的全部地域。咸字在古代就代表盐,盐字是后起字。《说文》:“盐,咸也”。可以设想,巫咸大概是一个制盐的巫师,得到人民的拥戴,国名也以其名而命之。巫咸国所在地区恰好有一股大的地表盐泉,这就是著名的白鹿盐泉。

其实,在古代巴人的心目中,巫咸尚不能作为盐巴的代表,光听这名字,就有一些邪气。真正能够作为巴盐形象代表的是一位被尊为“盐神”的美丽女性——文献上称做“盐水女神”!在现代土家族巫师(梯玛)的口中,盐神仍是歌颂的对象。

盐水女神居住在今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清江系长江冲出三峡后接纳的第一条大江。这一条发源于渝鄂交界处的江,冲破重重群山的阻隔,向东北蜿蜒曲折流经整个鄂西南地区,长达440公里。这里是巴人的故乡。商周时期,巴人祖先中重要的一支——廪君就居住在这里。那时候的清江也叫盐水,因为这条江盛产盐。翻开现今的地图,就可以发现在清江的中游北岸,有一条叫做咸池河(或称建始河)的支流注入清江。咸池河所在地区山高崖峭,远古的含盐地层时有出露,形成了弥足珍贵、可供开采利用的盐泉。如今,在咸池河流入清江的交汇处,仍有大股冒着热气的盐泉出露,已被当地开辟为温泉度假中心。然而,也许人们并不知道,在几千年前,战争和爱情曾经在这里同时上演过。

那时候,这块现在不为人知的小地方叫做“盐阳”,因为它位于盐水的北岸;那时候,有一位美丽的女人是这块地方的主人。这里是“鱼盐”所出的地方,盐泉中流出的宝藏使她们富足而善良,并且有着不切实际的浪漫。这里是一个女性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她们率先识别出那些泉水中蕴涵着盐,并且以自己的智慧开发了它。这里的盐远销四方,声名远播。人们一边享用着盐阳精致的盐,一边怀想着这个部落年轻温柔的女首领。人们以“盐水女神”的名字称呼她,以表彰她在盐业开发中卓著的贡献。自此以后,每当巴人提起盐,就会想到“盐水女神”,即使在她因盐而引来杀身之祸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