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十六计(中华国学经典)
17238100000038

第38章 附录如何提高智谋水平(1)

练识

练识,就是练学识,没有学识谈不上智谋水平,因为识多才智多,智生于识,智多才谋多。足智多谋,这是中国说的成语。只有学识多,才能够生成智慧和智谋。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知识,没有一定的见识,寄希望于急中生智,这种“急”生不出智来,只能生出汗来。人们经常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是有学问的人才能做到的。没有学问的人,眉头一皱,只能愁上心来。练识需要做到:

(一)善于积累知识

知识是智慧的海洋,是智谋的土壤,是智谋者生成奇谋良策的“基础工程”。任何智谋,无一不是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思维科学知识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等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综合运用和体现。从历史上成功的计谋方略可以看出,奇谋良策的生成,无不源于丰富的知识。知识转化为智慧,由智慧生成智谋。从这个意义上说,智谋者正是以知识为“诱发剂”,通过丰富的联想,抓住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本质联系,诱发而产生奇谋良策。事实也证明,知识越丰富,为生成奇谋良策提供的土壤和种子就越多。历史上著名的智谋家无不是学识渊博之士。被举世奉为“兵圣”的孙武,就是一位大智谋家,其留给后世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经典。就目前考古文献中被认定确为孙武所著兵法而言,内容丰厚宏富,思想博大精深。从其篇目,即可窥见其涉及内容之广博:九天、九地、九处、九夺、十中、十发、十问、十阵、十官、南北、方面、明暗、虚实、奇正、用间、计、谋、形、势,等等。真是方方俱足、面面俱到,几乎涉及所有的社会生活,从政治、经济到军事、外交,从天文、地理、历算到人情、鸟兽,从兵器、装具到阵法应变,堪称古代的“军事百科全书”,足见作者孙武具有渊博的知识。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智谋家曹操、诸葛亮都是集军事、政治、天文、地理、文学于一身的智谋大家。法国的军事智谋巨匠拿破仑是一位博览群书、兴趣广泛的人,他对军事史、哲学、数学、地理非常精通,在他经历的几十次战役中,凝结着许多知识的结晶。俄国的库图佐夫之所以在智谋上有较深的造诣,还应得益于他的丰富学识,他懂得德、英等七国语言。大科学家阿基米德同时也是一位智谋家。公元前218~201年,罗马帝国屡次侵略位于地中海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国。为了反抗侵略,叙拉古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多数青年男子战死疆场,剩下许多老人、妇女和儿童。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也挺身而出,用他的知识和智慧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他设计了一种抛石机,能将很重的石头抛到很远的地方,当敌人进攻时,抛出的石块凌空而下,把敌人打得狼狈不堪,仓皇而逃。一天,烈日当空,侵略者又乘着帆船来攻,阿基米德把一面打磨精细的金属凹面镜安放在城墙上,并且把凹镜反射的焦点投到敌人指挥船的帆布上,因为船帆上涂有油脂,马上就被凹镜反射的焦点点燃了,船上顿时浓烟滚滚,敌人一片惊慌,纷纷跳水逃命,失去了指挥的其他敌船,各自仓皇逃去。

我国春秋时期,齐桓公带兵攻打孤竹,春往冬返,迷于归途,博学多识的相国管仲提出:“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放开老马的缰绳,老马果然把齐军引出了荒漠。在部队行军途中找不到水喝,面临渴死之难时,齐桓公召集大臣商议办法,大臣隰朋说:“臣听说蚂蚁夏天居山之阴,冬天居山之阳,蚁穴附近必定有水,可令士兵到山南找蚁穴深掘。”部队依计而行,果然找到了水,解救了全军。以上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学识对于智谋的重要性。

我们再看看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几个主力师师长的简历,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知识的作用。第三机步师的师长布朗特少将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国家安全与战略研究专业硕士,骑兵第一师师长彼得森少将是工商行政管理硕士,第四机步师师长奥迪诺少将是核工程理学硕士和国家安全与战略研究的硕士,而一零一空中突击师的师长皮特里斯少将更是持有美国名校普林斯顿大学的国际关系博士学位,曾任西点军校国际关系教授。其实,在美军军官队伍中,这些师长的学历并不稀奇,据资料显示,在30万美军军官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就有10万之众,余者也都全部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当然,学历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和能力,还是很容易想见的。

(二)善于优化知识

在各种不同的知识结构中,智谋型知识结构与其他类型知识结构相比,最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主体知识的具体内容上和对相邻知识与边缘知识的广博精深程度上。智谋型知识结构的主体知识要求更加精深全面,相邻与边缘知识要求更加渊博丰富。事实上,领导者所必备的智谋型知识结构,并非一个固定的模式,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框架,而是多层次的、发展的,呈现动态性、多样性、整体性的结构体,每个人都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求他们博学,并不是让他们达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境界,这其实也是根本无法达到,而是要根据整体性原则,首先学习、掌握工作中最为有用的知识,以求建立起一个虽不算最优却相对最适用的知识结构。尔后,再将思维触角向其他知识领域扩展,逐步达到博大精深,向最优过渡。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知识结构,但是你要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就要使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于本职谋划的要求。比方说,你要想谋划安邦治国大计,如果不熟悉历史,不了解事件和多个战略,你就想自己以后可以救“三军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这只能是空想。

提高智谋能力,究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诸葛亮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明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在军事活动的领域内,指挥官职位不同就需要不同的知识。如果职位较低,那么需要的是一些涉及面较窄而比较具体的知识。如果职位较高,那么需要的是一些涉及面较广而比较概括的知识。”古今中外的智谋名家们无不以知识之渊博精深为要,建立起自己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渊博的相邻知识及丰富的边缘知识为辅助的知识结构。可以认为,智谋的热心者要提高智谋水平,就必须具有智谋型的知识结构。毛泽东堪称一代智谋雄才,从他的知识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他广博的社会、自然、思维、心理等知识中,渊博的政治历史知识、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丰富的文学知识等,是其知识结构的主要框架,而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中,尤其对古代智谋的研究最为精深。可以说,毛泽东的知识结构是最具统御和战略特色的智谋型知识结构。事实上,当哪一级领导,应当有与哪一级相对应的知识结构;干哪一行,应当有与哪一行所相对应的知识结构。一般说来,军事领导不同于地方领导,党的领导不同于行政领导,行政领导不同于企业领导,上级领导应优于下级领导,这是事物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1962年胡适先生留学日本时就提出:为文既要博大,又要精深。他把人的知识结构分为“广博型”(像一块厚厚的砖)和“精深型”(像一块竖起的砖)。他主张,为学既要博大又要精深,像一个等腰三角形。高与宽应该成比例。20世纪70年代有人提出来说,一般的智谋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像“T”字形,一横一竖的“T”,横向代表宽度,纵向代表深度。现在看来,我觉得还不是非常准确,作为智谋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像一个“米”字形,“米”字是一个十字,一个中心线,然后向四面八方辐射,或者说还有一个比喻,还可以像一个“井”字形,中间这一块就是基本知识,然后向八个方向延伸开来。这种比喻只是说明智谋家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是以基础的社会科学知识、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这三个方面为核心的,外围紧接着就是各类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各类的综合性学科知识。对不同层次的智谋家,要求其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越是高层次的智谋家,越要求其具有综合知识,越要求有宽正面、大纵深的决策科学、领导科学、思维科学、战略科学、创造科学等综合知识。你谋划的内容如果是治国安邦的宏图大略,你就要研究、学习更多学问。如果你是某一个专业领域的领导者,就要求你把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学透。

(三)善于活化知识

所谓活化自己的知识,就是一定要把我们在课堂上、书本上学的这些死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我们讲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学立场,学观点,学方法,学活,活学,还要活用。要在“活”字上下工夫。如果读死书,死读书,读出来的条条就会像赵括谈兵,贻笑后人。背了很多计谋,用起来却是僵硬的、僵化的,这样的人没有不失败的。以迂直为例。“以迂为直”,就要“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故意迂回绕道,避开敌方正面的重点防御,由敌军料想不到的路线进军,而且还要以小利诱惑敌人,使敌人的注意力集中于正面,放松对非正面地区的防御。从古至今,这种兵法被人们活学活用,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三国末年,魏国将领邓艾率军绕过姜维重兵防御的剑门关,从崇山峻岭中绕远路,走阴平山谷小道直入江油关,攻陷蜀国,即是“迂”转化为“直”的生动实例。有些知识看起来不起眼,但不知什么时候就有用,有时甚至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古今战场上,老马识途、草船借箭、撒豆成兵、火牛阵等斗智用兵的史料,都能充分说明这个问题。刘伯承元帅是四川人,懂得彝民风俗,看起来好像与军事无关,但在关键的时候却起到了重要作用。1935年5月,中央红军在长征中进入彝民居住区,敌人运用“亲而离之”的智谋,煽动、拉拢彝民与红军对立,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根据彝民习俗,同沽鸡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友修好,挫败了敌人的阴谋,红军顺利通过了彝民居住区。

在积累、优化和活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善于捕捉知识。要向社会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家长学习,向朋友、同事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环境中学习。爱学习的人,处处是知识,处处可以长见识;不爱学习的人,面对知识的海洋却觉得枯燥无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不合理应该想办法使其合理;知识结构合理的也不是万事大吉,高枕无忧,还要不断进行补充和更新,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这样才能适应变化急剧的客观世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时移而事异,事异而情变,也就是说,客观事物总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运动过程中,与其相适应,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识也在不断发展运动之中。因此,任何一个人知识结构的合理,只是相对的。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职务上是合理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职务的晋升,过去所学的知识就会老化,从而向不合理的方向转变。作为指挥人员更是如此,因为战争领域是变化最快的领域,再加上指挥人员职务变动大的特点,如不及时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就跟不上现代战争的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就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