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足的保健细节和养生(现代健康丛书)
17238600000021

第21章 脚的保健与人体健康(21)

1.槟榔良姜方

【组成】槟榔20克,高良姜15克,荚菔子20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药液温度降至30℃左右时,浸泡双足15分钟。每天1次。5天为1个疗程。

【功效】消食导滞开胃。主治小儿厌食症。

2.藿香吴茱萸方

【组成】藿香20克,吴茱萸15克,木香10克,丁香3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药液温度降至30℃左右时,浸泡双足15分钟。每天1次。5天为1个疗程。

【功效】理气开胃。主治小儿厌食症,尤其适用于夏季使用。

3.陈皮山楂方

【组成】陈皮20克,山楂30克,淮山药20克,白豆蔻2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药液温度降至30℃左右时,浸泡双足15分钟。每天1次。5天为1个疗程。

【功效】理气开胃。主治小儿厌食症,尤其适用于夏季使用。

4.谷芽麦芽方

【组成】炒谷芽30克,炒麦芽30克,焦山楂50克,砂仁2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药液温度降至30℃左右时,浸泡双足15分钟。每天1次。5天为1个疗程。

【功效】理气开胃。主治小儿厌食症,尤其适用于夏季使用。

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是指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而引起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现代医学称为“营养不良”。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小儿,但以婴幼儿多见。临床以面色萎黄、皮肤干枯、肌肉消瘦、腹部膨大、青筋暴露、毛发稀疏无光泽为特征,足部药浴与足部按摩疗法对本病有辅助治疗功效。

1.白未陈皮方

【组成】白术20克,陈皮15克,扁豆30克,枳实15克,山楂30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水温降至30℃时,浸泡双足15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健脾助运,理气开胃。主治小儿疳积。

2.大腹皮楂曲方

【组成】大腹皮20克,山楂30克,神曲30克,薄荷15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水温降至30℃时,浸泡双足15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健脾助运,理气开胃。主治小儿疳积。

3.苍术山楂方

【组成】苍术30克,白术20克,焦山楂30克,陈皮20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同入锅甲,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水温降至30℃时,浸泡双足15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健脾助运,理气开胃。主治小儿疳积。

4.胡黄连白芍方

【组成】胡黄连15克,白芍20克,白术30克,青皮15克,橘皮30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水温降至30℃时,浸泡双足15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理气,健脾助运。主治小儿疳积,尤其适用于贪吃所致的腹泻便溏。

小儿遗尿

学龄期儿童夜间睡眠时不自觉地排尿,称为遗尿。临床可分为肾气不足和肝胆火旺两种证候,以前者为多。本病虽无严重后果,但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至于学龄前儿童白天嬉戏过度,夜间有时遗尿者,不属病态。足部药浴与足部按摩疗法对小儿遗尿有一定疗效。

1.地黄桑螵蛸方

【组成】地黄30克,山药40克,黄芪30克,桑螵蛸30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药液温度降至30℃时,浸泡双足2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补肾益气,缩尿。主治小儿肾虚遗尿。

2.山药益智仁方

【组成】山药30克,乌药20克,益智仁30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药液温度降至30℃时,浸泡双足2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补肾益气,缩尿。主治小儿肾虚遗尿。

3.补骨脂覆盆子方

【组成】补骨脂30克,覆盆子40克,桑螵蛸20克,远志15克,菖蒲20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药液温度降至30℃时,浸泡双足2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补肾益气,缩尿。主治小儿肾虚遗尿。

4.龙胆草山栀方

【组成】龙胆草5克,生山栀20克,生地黄30克,黄柏15克,木通10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药液温度降至30℃时,浸泡双足2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消肝泻热。主治肝胆火旺引起的小儿遗尿。

小儿流涎

小儿流涎,中医称为“小儿滞颐”,俗称“流口水”,是指儿童口涎不自觉地从口内流溢出来的病症,以3岁以下的幼儿最为多见。由于幼儿长期流口水,致使口周潮红、糜烂,尤其以两侧口角为著。足部药浴与足部按摩疗法可改善小儿流涎。

1.桂枝吴茱萸方

【组成】桂枝30克,吴茱萸20克。

【用法】将以上药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药液温度降至30℃时,浸泡双足3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温脾,散寒,缩涎。主治小儿流涎,对脾胃虚寒者尤为适宜。

2.白矾方

【组成】白矾50克。

【用法】将40℃温水倒入泡足桶中,加入碾碎的白矾搅匀。待白矾溶化后,浸泡双足3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温脾,散寒,缩涎。主治小儿流涎,对脾胃虚寒者尤为适宜。

3.益智仁五味子方

【组成】益智仁40克,五味子20克。

【用法】将以上药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药液温度降至30℃,浸泡双足3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温补脾肾,缩涎。主治小儿流涎,对肾虚者尤为适宜。

4.南星陈醋方

【组成】生南星末30克,陈醋15克。

【用法】将生南星末入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调入陈醋,倒入泡足桶中。待药液温度降至30℃时,泡足2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化痰控涎。主治小儿流涎。

5.南星吴茱萸方

【组成】胆南星30克,吴茱萸10克,黑、白丑各50克。

【用法】将上药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药液温度降至30℃时,浸泡双足3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温脾益肾,化湿除涎,主治小儿流涎。

小儿夜啼

小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称为夜啼。本病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若因伤食、停食、饥饿、尿布浸湿、腰带过紧、皮肤瘙痒等引起者,不属于本病范围。足部药浴与足部按摩疗法对小儿夜啼有一定疗效。

1.桑叶菊花方

【组成】桑叶30克,杭菊花40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水温降至30℃时,浸泡双足2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平肝清热。主治小儿夜啼。

2.钩藤山栀方

【组成】钩藤30克,山栀20克,菊花15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水温降至30℃时,浸泡双足2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平肝清热。主治小儿夜啼。

3.柏子仁牡蛎方

【组成】柏子仁30克,生牡蛎40克,生龙骨40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水温降至30℃时,浸泡双足2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镇静安神。主治小儿夜啼,对受到惊吓引起者尤为适宜。

4.胡椒山楂方

【组成】白胡椒15克,焦山楂30克,炒麦芽30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水温降至30℃时,浸泡双足2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健胃消食。主治小儿夜啼症,食滞脾胃者尤为适宜。

小儿呕吐

小儿因身体发育机制不健全,胃肠道和神经反射功能不稳定,进食后常因各种原因而出现呕吐,多表现为进食后呕吐,还伴有消瘦、厌食等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亏虚,运化失司,水谷停滞,清浊不分,上进则为呕吐,下注则成腹泻。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节制,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厚腻之品,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而发生呕吐、腹泻,故健脾消积为治疗大法,可选用下列足浴方。

1.葱姜汤

【组方】大葱、生姜、陈皮各适量。

【用法】将诸药择净,大葱切段,生姜切片,陈皮切丝,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候温足浴,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每日1剂,连续2~3天。

【功效】温胃止呕。

2.二芽汤

【组方】炒麦芽、炒谷芽各等量。

【用法】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候温足浴,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每日1剂,连续2~3天。

【功效】化食止呕。

3.二术茯苓汤

【组方】苍术、白术、茯苓各等量。

【用法】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候温足浴,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每日1剂,连续2~3天。

【功效】健脾化食。

小儿咳嗽

咳嗽是一种反射性的动作,也是保护性的动作,借以将呼吸道的异物或留在呼吸道的分泌物排出。炎症、异物或刺激性气体等对呼吸道的刺激通常由迷走神经传到咳嗽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咳嗽。

中医认为,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卫外功能较差,且小儿寒暖不知自调,故易为风、寒、热等外邪侵袭而发生咳嗽。临床所见,小儿咳嗽以外感咳嗽多见,当以宣肺理气,疏散外邪为治,可选用下列足浴方。

1.生姜汤

【组方】生姜30克。

【用法】将生姜洗净切片,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候温足浴,每次1剂,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2~3天。

【功效】温肺散寒,适用于风寒咳嗽。

2.麻杏甘草汤

【组方】麻黄、杏仁、甘草各5克,大力子15克,石膏30克。

【用法】将诸药择净,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度适宜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3~5天。

【功效】清热宣肺,止咳化痰,适用于肺热咳嗽。

3.红紫桔参汤

【组方】橘红、紫菀、桔梗、太子参各10克。

【用法】将诸药择净,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度适宜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2~3天。

【功效】宣肺理气,止咳化痰,适用于阴虚咳嗽。

小儿便秘

小儿便秘是指小儿大便干燥、坚硬、量少或排便困难而言,多由于摄入食物及水量不足,喂养不当,或突然改变饮食习惯等因素所致。

中医认为,燥热内结,肠胃积热,或热病伤阴,肠道津枯,或乳食积滞,结积中焦,或气血不足,肠道失于濡润等,均可引起大便秘结。当以通腑泻热,润肠通便为治,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中药外治疗法有明显疗效,且药源方便,作用平稳,副作用少,疗效确实,便于应用,还可解除小儿对打针、吃药的恐惧心理,减轻家长心理负担。可选用下列足浴方。

1.泻叶足浴汤

【组方】番泻叶15克。

【用法】将番泻叶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度适宜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20分钟,连续2~3天。

【功效】清热导滞。

2.二花甘草汤

【组方】金银花、杭菊花各10克,甘草5克。

【用法】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度适宜时足浴,每日1次,每次20分钟,连续2~3天。

【功效】清热解毒,行气消滞。

3.大黄甘草汤

【组方】大黄10克,甘草5克。

【用法】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度适宜时足浴,每日1次,每次20分钟,连续2~3天。

【功效】清热导滞。

小儿瘙痒性皮肤病

小儿瘙痒性皮肤病是以瘙痒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皮肤病,临床上包括的皮肤病种类很多,但多见于小儿丘疹性荨麻疹及婴儿湿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