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足的保健细节和养生(现代健康丛书)
17238600000009

第9章 脚的保健与人体健康(9)

相关反射区:肾、肾上腺、甲状旁腺、甲状腺、膀胱、输尿管等反射区(见图4-14)。

图4-14基本按摩手法:

(1)用中等力度按揉肾、肾上腺、甲状旁腺、甲状腺、输尿管、膀胱等反射区各1分钟左右,每日2次。

(2)患者俯卧并屈膝90°,医者立于患侧,并用拇指按揉足跟处压痛点上(压力不宜过大)2分钟左右,每日2次。

(3)患者仰卧位,医者以拇指从足跟部沿跖筋膜按揉3~5遍,再配合弹拨跖筋膜,重点在其跟骨附着点周围及然谷穴,最后顺跖筋膜方向用掌擦法,以透热为度,每日1次。

3.注意事项

(1)宜穿软底鞋或在患足鞋内放置海绵垫。

(2)急性期宜休息,以减少承重所致的疼痛,症状缓解后应减少站立和步行,体重过重者,应减轻体重,以减少足跟的承重。

(3)同时防止风寒湿邪的侵袭,减少本病的发生。

4.辅助疗法

(1)进行局部封闭。

(2)在小腿内侧下1/3胫骨下跟腱之间处,首先使用一指禅推法,约5分钟,然后使用拿推法,重点拿推跟腱处,操作3~5分钟。

(3)在足跟下部找出痛点,用拇指在压痛点上点揉,点推3分钟后,再从压痛点向足心方向用拇指平推法,约推10~20次。

八、退行性膝关节炎

1.病症概述

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病变。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营养、机械力、酶的改变及遗传因素等诸多因素有关,造成软骨退行性变和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形成骨赘所致。中医认为,此病属“骨痹”范畴,其发病不外乎外感风寒湿邪,内伤于肝肾不足,气血失和,或有跌打损伤,均可使气血运行不畅,络脉阻滞不通,病久则肝肾两亏,筋软骨萎,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膝关节酸痛、僵硬感,开始多发于晨起或久坐后立起时,于活动后缓解,但活动过多又疼痛。病情严重时,休息也感疼痛,甚至影响睡眠。寒冷和潮湿使疼痛和僵硬加重。患者非常痛苦,采用足部按摩疗法常可奏效。

2.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关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肾上腺、甲状旁腺、甲状腺等反射区(见图4-15)。

图4-15基本按摩手法:

点按两足肾上腺反射区5分钟,揉按两足肾脏、输尿管、膀胱、甲状腺、甲状旁腺反射区各3~5分钟,每日1次。

3.注意事项

患者平时应注意保暖,避免肢体关节过于劳累,可做适当的功能锻炼。配合治疗,每天要做蹲起运动,疼痛消失应坚持该运动,每天10~20次以上。

4.辅助疗法

(1)用手拇指用力按压委中(腘窝横纹中央,俯卧屈膝取穴)、承山(直立,足尖着地,足跟用力上提,小、腿肚正中“人”字缝尖凹陷处)两穴,至疼痛消失。

(2)揉搓足部经穴配以揉搓三阴交5分钟,每日1次。

(3)洗澡时盘腿抱膝坐澡盆中,以温水浸泡与擦拭,有助于消除膝部疼痛。

九、腰椎间盘突出症

1.病症概述

“腰突症”又名腰椎间盘纤维破裂症,是由于腰部急性损伤、慢性劳损或受寒凉刺激等原因,促使已发生退行性改变的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所致,亦有暴力直接撞击腰部而致本病者。本症多发于20~40岁的中青年体力劳动者。临床以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为多见,属中医的“痹症”、“腰腿痛”、“闪腰岔气”等范畴。多数患者反复发作,延续多年。主图4-16要表现为腰痛和典型坐骨神经痛,腰椎侧弯,腰部功能明显受限。咳嗽、打喷嚏、大便等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均能加重神经根的压迫,从而使疼痛加剧,或同时有触电样放射痛。按摩治疗和自我练功,对本病有较好的效果,如果配合腰部的牵引,效果会更好。

2.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关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肺、腰椎、髋关节、骶骨、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肩等反射区(见图4-16)。

基本按摩手法:

(1)依次点按足部肾、膀胱反射区各100次,按摩力度以胀痛为宜。

(2)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输尿管反射区2分钟,推按速度以每分钟30~50次为宜。

(3)由足内侧向足外侧推按肺反射区1分钟,要求同(2)。

(4)点按腰椎、骶骨反射区各2分钟,要求同(1)。

(5)点按髋关节、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肩反射区各1分钟,要求同(1)。

(6)重复(5)、(1)、(2)、(3),时间减半。

3.注意事项

(1)足部按摩每天1次,30次为1个疗程,多数病人需要治疗1~3个疗程。

(2)足部疗法对于本病可缓解其疼痛症状,对于严重者应配合推拿牵引或手术治疗。

(3)卧硬板床休息,恢复期患者起床活动,可用护腰保护腰部。

(4)注意保暖,避风寒。

(5)提物时注意姿势,避免扭伤腰部。

(6)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有脊髓或马尾神经受压症状,如鞍区麻痹,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不宜足部按摩.应考虑手术或其他疗法。

4.辅助疗法

(1)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其患侧,先用掌根揉腰背部患侧下肢肌肉,使其肌肉放松。

(2)患者用自己双手搓动腰部患处、骶部两侧。

(3)按摩足部经穴宜配以按摩足三里、委中、阳陵泉、悬钟、承山等穴位。第二节神经系统疾病的足部按摩疗法一、三叉神经痛

1.病症概述

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病患,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或老年人,其特点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阵发性、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疼痛发生急骤、剧烈,间歇期长短不定,短者仅数秒,长者数小时。大多数情况下活动时易发作,如咀嚼、刷牙、说话、打喷嚏、进食、转头都可以引发。多为单侧面痛。

本病中医称为“面痛”。由于阳明经络受外感风寒、风毒传入而凝滞不行,故引发面痛,或由于情感内伤,肝火通达,郁而化火,上扰所致。气血淤滞,阻塞经络,不通则痛,临床以肝胆风火和阳明燥热者多见。

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主要是与肝、胆、脾、胃有关。由于肝郁化火,引起肝风,或过食炙炸辛辣,引起胃火熏蒸,上攻头面,或风寒外侵,气血淤滞而引发。

图4-17三叉神经痛很少有自愈的,常会反复发作。西医常用药物为止痛剂,严重时手术治疗,中医常用辨症汤剂。

2.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关反射区:三叉神经、大脑、脑干、肾、输尿管、膀胱、肺、鼻、眼、耳、口等反射区(见图4-17)。

基本按摩手法:

(1)依次点按三叉神经、大脑、脑干各反射区2分钟,肾、膀胱反射区各1分钟,按摩力度以胀痛为宜。

(2)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输尿管反射区1分钟,推按速度以每分钟30~50次为宜。

(3)由足内侧向足外侧推按肺反射区1分钟,要求同(2)。

(4)点按鼻、眼、耳、口各反射区半分钟,要求同(1)。

(5)重复(1)、(2)、(3)。

3.注意事项

(1)足部按摩每天2次,10天为1个疗程,持续几个疗程后,如症状明显减轻,可改为每天1次,直至痊愈。

(2)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查明原因再进行治疗。

(3)患者要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精神紧张。

(4)不食刺激性食物及海鲜等食物,忌烟酒。

(5)适当运动,但要避免过度疲劳。

4.辅助疗法

(1)配合按摩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各半分钟。

(2)取坐位,自眼下始到下颌角上,先用拇指掐法进行操作约1分钟,然后用拇指按摩约1分钟。

二、坐骨神经痛

1.病症概述

坐骨神经是全身最大的神经,它上起腰骶部,下至足背,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走向产生疼痛,是一种症状而非病理性改变。可分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和继发性坐骨神经痛两种,原发性的原因多为坐骨神经的间质神经炎症。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占绝大多数,是由于坐骨神经干损伤和间接使坐骨神经受到挤压。如椎间盘突出、肿瘤、结核性感染等。

中医认为,坐骨神经痛是由于外感风寒湿邪、脉络受损、血淤气滞而产生疼痛。

坐骨神经痛常发病于中青年人,一般并无外伤损害,偶感风寒即有可能发病。疼痛往往自腰部开始,向下蔓延,可突发疼痛,也可渐发或持续疼痛。疼痛一般不超过膝关节。坐时患侧臀部不敢着椅,臀部的环跳穴有明显的压痛,并可沿坐骨神经走向放射至足部。长期而致慢性则会产生肌肉萎缩。

2.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关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肺、肾上腺、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外侧、膝关节、下腹部等反射区(见图4-18)。

图4-18基本按摩手法:

(1)依次点按肾、膀胱、肾上腺反射区各2分钟,按摩力度以胀痛为宜。

(2)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输尿管反射区2分钟,推按速度以每分钟30~50次为宜。

(3)由足内侧向足外侧推按肺反射区1分钟,要求同(2)。

(4)由足跟方向依次序连起来推按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内尾骨外侧反射区1分钟,要求同(2)。

(5)点按膝关节、下腹部反射区各半分钟,要求同(1)。

(6)重复(1)、(2)、(3)。

3.注意事项

(1)足部按摩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多数病人需要治疗3~4个疗程。

(2)足部疗法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治疗效果更佳,继发性坐骨神经应查明原因,对症治疗可提高疗效。

(3)注意保暖,避风寒。急性期要卧床休息,卧硬板床,配合患肢的按摩效果更佳。

4.辅助疗法

(1)在臀部、下肢后侧使用滚法或按法,约10分钟。在臀部和大腿后侧亦可用拳顶法2遍,再用拇指弹拨小腿外侧。

(2)在臀部及下肢后,外侧用平掌推法,约3~5次,并用双掌搓揉大腿两侧,最后双手握住踝部,抖动5次。

(3)每天用空拳自行叩打臀部,大腿后侧及小腿后外侧。

(4)揉按委中、足三里、阳陵泉、承山、承筋等穴位各半分钟。

三、神经衰弱

1.病症概述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症,患者常感脑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低下,常有头痛等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无器质性病变存在。

神经衰弱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未有一致的见解。鉴于许多患者起病时有明显的精神因素,和强烈的情感体验,病前个性常有某种缺陷,所以,本病可能是精神因素和易感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神经衰弱多见于中年人,以脑力劳动者居多,多数患者体质瘦弱,身体瘦长,骨骼细薄,肌肉软弱无力,心脏较小,植物神经易兴奋,血管运动功能不稳定,血压常偏低,性格多不开朗,有胆怯、自卑、敏感、多虑,依赖性强,缺乏自信等特点。国内资料表明,与本症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包括工作和学图4-19习过度紧张,忙乱,休息和睡眠长期无规律,思想矛盾持久不能解决,以及伴随这些因素的思想负担和不愉快情绪。躯体有消耗性疾患时也有助于神经衰弱发生的倾向。因此,个性有缺陷,有慢性躯体疾病者,在外界的某些不良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神经衰弱。

2.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关反射区:肾、头、胃、膀胱、输尿管、小肠、直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十二指肠、甲状腺、甲状旁腺等反射区(见图4-19)。

基本按摩手法:

揉按两足头、甲状腺、甲状旁腺、肾、输尿管、膀胱反射区各5分钟,加按压胃、十二指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小肠、直肠等反射区各3分钟,每日1~2次。

3.注意事项

(1)治疗神经衰弱最重要的是解决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咨询是必要的,而且神经衰弱者应坚持长期足部按摩。

(2)要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3)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避免学习和工作过于紧张,做到劳逸结合。

(4)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

(5)饮食方面,要保持适当的营养,如一定量的蛋白质,足够的热量,经常吃新鲜蔬菜、水果等。

4.辅助疗法

(1)把一圆球或小木棍放在脚心下,来回搓动,每脚约2分钟,每日1~2次。

(2)足后跟踩踏脚趾,先用右足后跟依次从左拇趾踩到小趾,用力踏5~6次,然后换脚用相同的方法踩右脚趾,如此重复做10分钟,每日2次。

(3)先用温风对准足心直到足部产生灼热感时拿开,待灼热感渐渐消失,接着第2次,如此反复进行,一般进行10~15分钟,每日1~2次。

(4)盘腿坐或坐在椅子上,把一只脚放在膝盖上,用拳头不断地敲捶脚掌,然后,再换另一只脚。每只脚敲捶次数最好在100次左右。

(5)先将两脚伸直,然后开始两脚前后摆动,且与地面摩擦,摆动次数至脚感觉发热为止。

四、面瘫

1.病症概述

面瘫,又称面神经痹症。面神经麻痹是一种急性发作的单侧面神经周围性麻痹,常在清晨洗脸、漱口时发现脸眼歪斜,面肌麻痹病侧面部的表情肌运动丧失,额纹丧失,眼裂增大,鼻唇沟消失,口角下垂,口歪向脸侧,病侧不能皱眉,瞪闭眼,露齿,吹鼓腮的动作,上下眼睑不能闭合,病侧常流泪,流涎,食物滞留于牙龈。属中医“面瘫”的范畴,部分人发病前有同侧耳内、乳突区、面部疼痛而不引起注意。

面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以20~40岁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