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冰鉴(中华国学经典)
17240600000013

第13章 将才(3)

曾国藩治军严明则主要表现在对队伍的严加约束上,在这方面,曾国藩可谓六亲不认。如湘军初建时,纪律涣散。尤其是靖港之败,练勇大批溃散,即使在湘潭之役中获得胜利的水陆勇也到处抢劫,携私潜逃。曾国藩于咸丰四年四月二十日(公元1854年5月16日)在家书中就这点作过较为详细的记述“水勇于二十四五日自成章诏营内逃去百余人,胡维峰营内逃去数十人。二十七日,何南青营内逃去一哨,将战船炮位弃之东阳港,尽抢船中之钱米帆布等件以行。二十八日,各营逃至三四百人之多。初二靖江战败,而后又有一溃也。其在湘潭打胜仗之五营,亦但知抢分贼赃,全不回省,即行逃回县城。甚至将战船送入湘乡河内,各勇登岸逃归,听任战船漂流河中,丢失货物。彭雪琴发功牌与水手,水手见忽有顶戴,遂自言名册上姓名全是假的,应募之时乱捏姓名,以备将来稍不整齐,不能执册以相索云云。鄙意欲预为逃走之地,先设捏名之计。湘勇之丧心昧良,已可概见!”他们应募入伍,本来就是为了发财,所以不少人隐名埋姓,另捏假号。这些人的战斗力自然不可能很强。曾国藩对这点是看得很清楚的:“若将已散者复行招回,则断难得力。”因此,他自岳州、靖港、湘潭之役后,立即着手整顿湘军,凡溃散之勇不再收回,溃散营哨的营官哨长也一律裁去不用。经过整顿,水陆各勇仅留五千多人。与此同时,他调罗泽南、李续宾带所率湘勇回长沙,又令英勇可靠的塔齐布、杨载福、彭玉麟等大量招募新勇,新增数营,湘勇很快又扩大到一万人。他还向广东、广西奏调水师兵勇,广东派山东登州镇总兵陈辉龙带水兵四百名、炮一百尊,广西派升用道员李孟群带水勇一千名,来湘会战。又在衡阳、湘潭分设船厂,新造战船六十多只。

湘军经过这次整顿之后,更加兵精械足,“规模重整,军容复壮”,水陆两师共达二万之众。

在当时的湘军中,以治军严明著称的还有彭玉麟,他可以说是得曾国藩严明之真传,以至民间有“彭打铁”之雅号。彭玉麟归隐后,以查江旧居已坏,在郡城东岸买小楼自居,题名曰:“退省庵”。每日种树灌园,有终老之志。但自彭玉麟归隐,长江水师规制渐坏,弁勇横行抢掠,朝野有人认为水师可废。清廷下诏彭玉麟再次整顿水师。彭玉麟出山后即劾罢营哨官百八十二人,于是江湖肃然。尤其是不顾情面,弹劾名将黄翼升。彭玉麟勇于负责,有功不贪。常轻舟小艇,往来倏忽,不独将佐畏之如神,即地方官也望风震慑,民间不轨之徒敢作奸犯科者辄互相惊吓曰:“彭宫保!”立即奔逃不敢出。威声震动数千里。朝廷对他倚任更重,凡有大事都交他处置,如两江总督左宗棠、刘坤一,湖广总督涂宗瀛,两广总督张树声,皆朝廷倚重大臣,经言官上奏,皆命彭玉麟察核。

彭玉麟刚介绝俗,颇有豪气,尤善饮,经常咯血而酒不废。中年黜妻屏子,没有姬侍,只有一二个老兵供事其旁。对待部下旧将如同布衣子弟,而纪律极严。他的弟弟长期客居州县,服食鸦片成瘾,正巧军中严禁食烟,旁人将此事告知,彭玉麟大怒,立杖四十,并斥之曰:“不断烟瘾,死不相见。”他的弟弟感愧自恨,卧三日已濒死,竟绝不再服,复为兄弟如初。以旧习商业,令行盐,致资巨万,一无所取。其弟亦豪迈挥霍,恤贫笃人。

彭玉嶙尤恶浮华,厌绝请送之类官场旧习。治军广东时,民士恐饷粮不继,共募银十七万两送军中,彭拒而不受。辞官之日,众以金排万人姓名于二伞上,价值万金,彭谕令各还其主,且戒其奢。断案严肃,恒得法外意,所杀必可以正民俗。安庆候补副将胡开泰,召娼女饮酒作乐,而使妻行酒,其妻不从,遂抽刀割其腹,街巷汹汹,事情闹到院司,正聚议所以处置。彭赶至后,遣人召来,但询名姓居址,即令牵出斩之,民众大欢。忠义前营营官、总兵衔副将谭祖纶诱劫其友张清胜妻,清胜知悉后,秘密留居密室,出伪券索要偿债,但谭逃走,升营将。州县官因为在谭祖纶管辖地方,置之不问,因诉于彭玉麟。彭玉麟先闻黄州汉阳道路藉藉,欲治之无端,得清胜词,为移总督,先奏劾谭祖纶,且遣清胜赴武昌对质。朝廷下诏,令彭玉麟与总督即讯,谭祖纶令人将张清胜从轮船上挤下溺死。又行贿张妻父母及妾刘氏反其狱,忠义营统将方贵重用事,总督昌言诱奸无死罪,谋杀无据。彭玉嶙知谭祖纶根据盘固,不可究诘。适总督监临乡闱,立即至武昌,徼府司提祖纶至行辕,亲讯,忠义营军倾营往观。祖纶至,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等到公开他的罪行,支离狡诈,及谋杀踪迹,祖纶伏罪,立即令就岸上正法,一军大惊。

湘军诸将正因为在曾国藩的严格教诲下,“虽离曾国藩远去,皆遵守约束不变”,这也符合曾国藩治军的特点。因为曾国藩在湘军中把封建伦理观念同尊卑等级观念结合起来,将军法、军规同家法、家规结合起来,用父子、兄弟、师生、朋友等亲友关系来掩饰、调剂、补充上下尊卑关系,以减少内部的摩擦与抵触,使下级与士兵乐于尊重官长、服从官长,为官长卖命。

5.忠义

——忠义之将,可横行天下

◆原文

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去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退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为浩叹者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没有兵不值得深深地忧虑,没有军饷也不值得痛哭。只是我举目望这世界,想找一见利不争先、赴义惟恐落后、忠心耿耿的人,却不能很快找到;即使能幸而找到一个,却又因屈居低位,郁郁不得志,最终因为遭受挫折而离去,并因此而死。而贪婪退缩的人,却能飞黄腾达,享受荣华富贵和美名,并且健康长寿,这真是令人深深叹息的事情。

◆原文

今日百废莫举,千疮并溃,无可收拾。独赖此耿耿精忠之寸衰,兴斯民相对于骨岳血渊之中,冀其塞绝横流之人欲,以挽回厌乱之天心,庶几万一有补。不然,但就时局而论之,则滔滔者吾不知其所底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目前百废待兴,千疮已经溃烂,无法收拾。只有依赖自己的耿耿忠心,发动广大人民面对这骨山血渊,期望着以此塞绝横流的人欲,挽回厌倦混乱的天心,或许还有弥补的可能性。否则的话,仅就现在的局势而论,还不知要乱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

※详解

古人云:臣待君以忠,君待臣以义。达忠义二字历来是密不可分的。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在君主与军队统帅、主帅与部帅之间,如果缺乏了这个忠义,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但是,在对这忠义的运用上,首先是上位者要讲义,就是要在见识对方才能的基础上,用人不疑,待之以义,对方必会报之以忠。

南宋年间,名将宗泽领兵抗金期间,俘虏了金将王策。王策原是辽的将领,辽灭亡后成为金将。宗泽亲自为他松绑,劝他说:“契丹本来与宋是兄弟之国,如今金虏掠我徽、钦二帝,又灭掉了辽国,我们应同心合谋报仇雪恨才是。”王策一听感动得落下泪来,表示愿意参加抗金战争,于是他们制订了大规模抗金的计划。宗泽又联络北方义军头领王善、杨进、等人,以及“八字军”、“忠义军”等,与他们协同作战,连连告捷,金兵闻风丧胆,听到宗泽的大名都噤若寒蝉,称他为“宗爷爷”。

清太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在位时,他战功卓著,兼辖正黄、镶黄两旗。努尔哈赤死后,他继位登基。为实现统一中国大业,积极招徕汉官汉民。皇太极为了招降明朝著名将领祖大寿,派人先将祖大寿的儿子及其他亲属接人清营,百般体贴照顾。当时,祖大寿统兵驻守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县西南),皇太极围城百余天,派明朝降将张弘漠等人前去劝降祖大寿,祖大寿因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决定诈降清军。皇太极表示:“几大凌河所降明朝将吏城民,(清军)不得杀戮,有违此盟者,天必遣之。”为使祖大寿能同妻子相聚,让他率二十余人返回锦州城,但祖大寿又统率明军同皇太极兵戎相见。皇太极对祖大寿的家属仍以礼相待,并致书祖大寿说:“至于去留,终不相强。将军虽屡与我兵相角,为将固应尔,朕决不以此介意。将军勿自疑。”直至1640年,皇太极指挥清军击败增援锦州城的明军,又招降了名将洪承畴,祖大寿无计可施,只好献城降清。皇太极大喜过望,立即召见祖大寿,对他抚慰道:“你违约与我,是为了你的明主,为了你的妻子和宗室。我经常同内院诸臣谈及,祖大寿必不能死,以后再降,我也决不加诛。往事已毕,今后能竭力相助就行了。”并令祖大寿隶属正黄旗,授总兵职。此后,祖大寿忠心侍清,成为皇太极手下的一员得力战将。由于他熟知明朝军事,对皇太极入关灭明统一全国,贡献颇多。

正是这众多的历史事实启发了曾国藩,使他深深认识到忠义对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性。对曾国藩的这一观点,蔡锷有这样的感慨:“右列各节,语多沉痛,悲人心之陷溺,而志节之不振也。今日时局之危殆,祸机之剧烈,殆十倍于咸同之世,吾侪自膺军职,非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归属,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须其耿耿精忠之寸衷,献之骨岳血渊之间,毫不返顾,始能有济。果能拿定主见,百折不磨,则千灾百难,不难迎刃而解。若吾辈军入将校,则以居高位享厚禄安福尊荣为志,目兵则以希虚誉得饷糈为志,曾胡两公必痛哭于九泉矣。”

6.军心

——以真心实肠,得士卒之心

◆原文

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后世将弁,专恃粮重饷优,为牢笼兵心之具,其本为已浅矣,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自古以来的名将,能够得到士卒的衷心拥戴,主要原因不在于依靠钱财。后世的一些将领,专门依靠粮多钱多来笼络士兵,这样其军心就不巩固,所以钱多人人奋勇归附,无利可图就会作鸟兽散。

◆原文

军中须得好统领营官,统领营官,须得真心实肠,是第一义。算路程之远近,算粮仗之缺乏,算彼己之强弱,是第二义。二者微有把握,此外良法虽多,调度虽善,有效有不效,尽人事以听天而已。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军中必须要有好的统领和营官,作为统领营官,最重要的是要有真心实肠,这是第一义。计算路程的远近,粮食和器械的多寡,敌我的强弱,这是第二义。这两点如没有什么把握,即使有许多好的办法,好的调度,也只能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不过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详解

治国须得民心,治军则须得军心,这是取得成功的千古不易之理,因此,蔡锷对曾国藩的这些论述评论道:“带兵就像父兄带子弟”这一句话,最是仁慈贴切。有了这种思想,则古今带兵格言,虽千言万语,都可付之一炬。父兄对待子弟,担心他们愚昧无知,于是就谆谆地教诲他们;担心他们饥寒苦痛,则精心爱护他们;担心他们放荡,没有好的品行,就严厉地惩罚责备他们;担心他们没有好的前途,就加意培养他们。无论是宽还是严,是爱还是憎,是喜欢还是讨厌,是奖赏还是惩罚,全都出于至诚,没有丝毫虚伪,因此做起来至公无私。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部下爱戴长官,也肯定与子弟爱戴他们的父兄一样。

7.评将

——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苛细

◆原文

窃疑古人论将,神明变幻,不可方物,几于百长并集,一短难容。恐亦史册追崇之词,初非预定之品要。以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苛细,无因寸配而弃连抱,无施数罟以失巨鳞,斯先哲之恒言,虽愚蒙而可勉。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我私下里怀疑古人评论将才时,往往称他们神明变幻,超乎想像,几乎要把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在一人身上,一点短处都不能容忍。这恐怕是史书上的溢美之词,并不是选拔将才之初就定下的标准。其实,选拔将才时要不拘一格,评论事情不过于苛求,不能因为一点点短处就不用极有才干的人,不能因为结细密的渔网就漏掉了大鱼。这才是从前圣贤常常说的话,即使是很愚味的人,也可以此来勉励。

※详解

中国人有这么一个习惯,如说一个人好,则什么都好;如说一个人不好,则什么都不好。对此,曾国藩并不苟同。他从长期的领兵打仗的实践中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将亦是人,难以十全十美,作为统帅,决不可因此就加以抛弃。曾闺藩的这一观念,无疑是十分中肯的。而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如民族英雄岳飞在公元1122年应募投军,初任秉义郎(低级武官名),隶属名将宗泽。一次,秉义郎岳飞触犯军法将受处罚,宗泽一见便深感他超群不凡,说:“这正是做将领的人才啊!”这时正值金兵攻打汜水关,宗泽便把五百名骑兵交给岳飞,要他立功赎罪。岳飞果然不负所望,得胜而归,宗泽大喜,提升他为统制。岳飞从此名震遐迩。宗泽极为欣赏岳飞的才智,对岳飞说:“你的智勇才艺,古代的良将也比不上你,只是你喜欢野战,这可不是领兵打仗的万全之计啊!”于是,宗泽把行军、交战、驻营等作战经验传授给他,岳飞认真研习,颇有心得,说:“兵法体现了作战的规律,深刻领会了,就能灵活巧妙地运用。”宗泽肯定了他的见解,并对自己为国家发现了这样一位大可造就的将才而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