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冰鉴(中华国学经典)
17240600000004

第4章 人才(3)

曾国藩任识人方面值得称道的是他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理解。清末国外势力在中国耀武扬威,当时的中国人对此不是奴颜婢膝,就是盲目排斥,而曾国藩在这个问题上则显得十分清醒,如他特别看重在通洋、经商方面颇有心计的容闳。容闳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但大清朝对他不重视,任其当翻译、上海海关职员、洋行职员,容闳自由经商。在这过程中,太平天国运动的蓬勃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都充分暴露了清朝的腐败与无能,使其大失所望。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秋,容闳从上海来到了天津,去对他“几欲起而为之响应”的太平天国进行实地考察,受到热情欢迎,并多次被邀参加军政大事讲座。同冶二年(公元1863年),经李善兰的介绍,容闳加入曾幕,办理洋务。

当时容闳的主要想法是通过曾国藩实施他的“西学东渐”计划。首次会面,曾国藩便向他提出:“君以为今日欲为中国最有益最重要之事业,当从何着手?”容闳当即回答:“中国今日欲建设机器厂,必以先立普通基础为主,不宜专以供特别之应用。所谓立普通基础者,无他,即由此厂可造出种种分厂,更由分厂以专造各种特别之机械。简言之,即此厂当有制造机器之机器,以立一切制造厂之基础也。”容闳特别强调“立普通基础”之工厂,因为拥有了这样的基础,不单可以造枪炮、弹药、轮船,而且可以造出各种机械,作为一切制造厂的基础。

谈话后,曾国藩深深为这位年轻人“制器之器”的主张而折服,颇感这一主张比自己的为适应“特别之应用”的军火生产要高出一筹。几天后,曾国藩再次召见容闳,专折保奏他为五品衔,拨白银六万八千两,派其赴美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对于曾国藩的知遇之恩,容闳认为一时无以为报,只有倾尽全力,购回机器设备,才是对曾国藩最好的回报。不久,容闳即从安庆出发,经英国伦敦于次年春抵达美国,经多方洽谈,终与朴得南公司订约,由该公司按“制造机器之机器”标准承造,并于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运抵上海。

通过容闳这次购买洋机器,曾国藩加深了对通商贸易的认识,也对经商与读书做官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刻的论说。经商是为了获取巨额利润,读书是为了博取名声和权位;一个人如果用心读书而没有成效,就应该把读书做官放在次要地位,而以主要精力去经商致富。经商获利之后,为子孙后世考虑,就应该把经商放在次要地位,而专心读书经世。这样一弛一张,相辅相成,要么赢得万贯家业,要么获得高官厚禄,就像车轮运转一样,不断循环变化。

2.求才

——求才当如鹰隼击物,不得不休

◆原文

求人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求人才的方法,要像白圭治理他的生产那样,像鹰隼袭击食物那样,不得到绝不罢休。又要像青蚨之有母、野鸡之有媒,以类相求,同气相引,这样,就可以从得到一个人才而得到别的许多人才。

◆原文

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新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专从危难之际,默察朴拙之人,则几矣。人才非因阨则不能激,非危心深虑则不能达。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没有兵卒,不必过于忧虑;没有粮饷,也不必痛哭。只是举目看如今世界,要找一个有利不争先、杀身成仁惟恐落后、对国家忠心耿耿的人,一时之间难以找到,这正是令人深深叹息的。专门在危难的时候,暗中观察朴实无华、不善言辞的人,这种方法是最好的。人才不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中,不会奋发有为;没有经历危心深虑之事,就不能显达。

◆原文

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治事不外四端,曰经分、纶合、详思、约守。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为政之道,必须将获取人才和治理好事务两者并重。获取人才须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广泛收罗人才,二是用人必须谨慎,三是要经常对人才加以教育,四是对他们的过错要严加责罚;处理事务也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经分,二是纶合,三是详思,四是约守。

◆原文

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人才至难,往时在余幕府者;余亦平等相看,不甚钦敬,洎今思之,何可多得?弟当常以求才为急,其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恐贤者不愿共事一方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求别人辅佐自己,时时刻刻不能忘记这些道理。获得人才是最困难的,过去有些人作我的幕僚,我也只是平等对待,对他们不是很钦敬,待到今天来看,这些人是多么的不可多得。你应该常常把求才作为重要的任务,至于那些无能的人,即使是至亲密友,也不应久留,这主要是担心有才的人不愿与他们共事。

※详解

说到求才,我们自然就会想列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千古名言来自战国时期的一则故事。当时沉埋于民间的贤能之士汗明问春申君说:“君听说过千里马的故事吗?千里马到了可以乘用的年龄,就拉着载盐的车子上太行山,伸蹄曲膝,垂着尾巴,皮肤一块一块地溃烂,嘴和鼻子喷着白沫,大汗淋淋漓漓地直往下落。到了半山坡,它再也走不动,驾着车辕,不能向山顶爬。这时,正好碰上伯乐。伯乐一见,就从车上下来,拉着马络头哭了。伯乐脱下自己穿的麻布上衣,盖在它的身上。它被感动了,就低下头喷着鼻子,抬起头发出长鸣。它的声音响彻高高的天空,就像从金钟石磬里发出的乐音。为什么这匹马会这样呢?因为它认出伯乐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而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不仅千里马常有,那些慧眼识人、看重贤才的伯乐也世代皆有。先说说周代的伯乐们。

商末,周族的势力大增,引起了商王朝的注意。后来西伯季历被商王文丁杀死,他的儿子姬昌即位。姬昌为了替父亲报仇雪恨,开始积蓄力量,图谋灭商。商纣王昏庸无道,整日淫逸玩乐,不听群臣劝谏,甚至杀死自己的兄长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有一次纣王又开杀戒,正在殷都的周侯姬昌闻听后悲叹,也被纣王网罗罪名禁闭在羑里城(今河南汤阴县北部)。直到周人闳夭、散宜生进献美女宝器,姬昌才被放了出来,还被纣王授予了征伐诸侯的特权。

姬昌回到周地后,自己称王,即周文王。文王尊老爱幼,礼贤下士,赢得了不少诸侯的拥护,前来归降投奔的贤人志士络绎不绝,其中包括劝谏过纣王75次的商朝贵族辛用大夫。周文王还出游访查人才。一次,他在渭水南岸遇见了老人姜尚,即太公望,又名吕尚。姜尚向文王陈述了治国安邦的见解,正中姬昌的心怀。自此,太公望辅助文王治理周族,训练军队,准备灭商纣王。因为周文王本是贤能之士,冶国又尽力委任于吕尚等贤能之士,所以周族迅速强大起来,在诸侯中的威信与日俱增。周文王虽然早死,但他所开创的事业却为儿子周武王消灭商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距今三千年前,中国处于夏朝。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荒淫无度,残忍成性,使得民不聊生,夏王朝日趋衰落。

此时,夏王朝的一个属国——商却日趋强盛起来。商国国君成汤胸怀大略,贤明能干,广施仁义,礼贤下士,注重农耕,使百姓安居乐业,商国也越来越强大富庶。

成汤每年要向夏王朝纳贡。沿途他听到夏王朝百姓怨声载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意思是,你夏王朝哪一天结束啊?我们情愿与你一起灭亡!成汤看到桀王把国家搞成这样,非常不安,他四处寻访贤才,想推荐给夏王,使他纳贤从谏,治好国家。

成汤听说伊尹是贤能之士。伊尹每日耕作桑田,细心养蚕,还潜心读书,研究尧、舜、禹等英明先王的治国之道。

成汤派使者带着重礼前去聘请伊尹。伊尹婉言谢绝说:“我只是一个农夫,自耕自食,不懂国家大事,多谢商王。”

成汤对伊尹的一请不就并不灰心,派使者带更多的礼品,再次去请伊尹。伊尹对于成汤的再次聘请虽有些惶恐,但仍推托道:“我只是一个庄稼汉,没有一点功劳,怎么能无故受商王的礼物,坦然受任呢?”

成汤对伊尹的两次拒绝既不灰心也不恼怒,认为自己有真心有诚意,定能打动伊尹。就派人再次带着更珍贵的礼品去请伊尹。

伊尹早听说成汤宽仁大德,礼贤下士。现在看到成汤能够屈尊来聘请自己这个农夫,决定助他一臂之力,伊尹于是欣然从命,随使者来到商都亳。成汤非常高兴,亲自出迎,并想留下伊尹帮助自己治理国政。但伊尹认为:桀虽然暴戾跋扈,却是夏朝的君主;成汤虽然贤德,却只是臣子,他不能舍君而辅臣。于是伊尹来到夏都。

桀见到伊尹,并不很看重他,仍每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伊尹看到桀王倒行逆施,荒淫无道,实在无可救药,料定夏灭亡已成定局。于是他仔细考察了夏朝朝廷内外的形势,离开了夏都。

成汤见伊尹没被重用,就把他聘请到商为相。伊尹帮成汤发展农业,屯集粮草,铸造兵器,加紧操练亲兵。

公元前711年,成汤联合各诸侯,兴师讨伐夏桀。夏王桀荒淫无道,不得人心,兵败被俘,夏朝灭。各路诸侯推举成汤为天子,建立了商朝,此后,伊尹又帮助成汤安定了天下。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其祖先是西汉的宗室,以后支系疏远,家世没落,到了刘备这一代便以织席贩鞋为生。

东汉末年,各地割据称雄,统一全国便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理想。胸怀大志的刘备为了扩充实力,也在注意访求人才。

起初,刘备始终没有机会扩充实力,无固定的地盘,没有多少兵力,辗转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四处奔命,寄人篱下,前程渺茫。

刘备为了摆脱力单势孤的困境,迅速扩充实力,必须得到有智谋的人辅佐自己。于是,他注意访求有才干、有见识的人物。

刘备得知诸葛亮是当时的俊杰,很想见到他,便让徐庶把他请来。徐庶说:“这样的人不能采取召见的办法,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便冒着严寒,亲自到隆中去请诸葛亮。前两次没有见到,第三次才受到诸葛亮的接待,这就是历史上流传的“三顾茅庐”。

渚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县人。他在隆中居住了十年,这期间,他并没过着真正“隐居”的生活。他是一个很有政治理想的青年,常把自己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乐毅相比,表明他立志要兼有将相的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刘备见到诸葛亮后,诚恳地对他说:“现在汉朝崩溃,群雄混战,权臣控制朝廷,我不度德量力,想伸大义干天下,完成统一大业,恢复汉朝的统治。但由于才疏德薄,智术短浅,屡遭失败,至今一无所威。不过,我的壮志并未因此减退,还是想干一番事业的,希望你能为我出谋划策。”

刘备谦恭诚恳、礼贤下士的态度,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他便将天下形势,向刘备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实现统一的战略策略。他分析曹操、孙权的情况时说:“自从董卓之乱以来,四方豪杰并起,割据天下。曹操同袁绍相比,名望低微,兵力也少,但他最后竟能打败袁绍,由弱变强。这不仅是由于客观形势对他有利,而且也因为主观努力。现在曹操已拥兵百万,又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确实不可以同他争。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因此,可以与他联合,而不可去谋取他。”

接着,他又分析了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的情况。

诸葛亮的这个《隆中对》,注意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当时各割据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为刘备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策略。

刘备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对他以后势力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而有趣的是,历史上的伯乐们为了得到千里马,不是光靠诚心就能成功的,有时还需略施小计。

而曾国藩在求才时,则是什么手段都用。他根据不同对象,或结以交情,或待之以诚,或激之以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如白圭之冶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因此,他每到一地,即广为寻访,延揽当地人才,如在江西、皖南、直隶等地,他都曾这样做。他的幕僚中如王必达、程鸿诏、陈艾等人都是通过这种方法被他求得的。与捻军作战期间,曾国藩在其所出的“告示”中还特别列有“询访英贤”一条,以布告远近:“淮徐一路自古多英杰之士,山左中州亦为伟人所萃。”“本部堂久历行间,求贤若渴,如有救时之策,出众之技,均准来营自行呈明,察酌录用。”“如有荐举贤才者,除赏银外,酌予保奖。借一方之人才,平一方之寇乱,生民或有苏息之日。”薛福成就是在看到告示后,上《万言书》,并进入幕府,成为曾国藩进行洋务的得力助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