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春秋左传(中华国学经典)
17241200000014

第14章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解题】

秦晋强敌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一番辞令,间离了秦晋的关系,保全了郑国。本文塑造了一位热爱祖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的外交家的形象。烛之武的这段外交辞令不满二百字,他紧紧抓住秦、晋、郑三国的地缘关系做文章,轻而易举地瓦解了秦晋联盟。有人称“这是世界外交史上运用地缘政治学的一个很早的杰出范例。”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①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

佚之狐言于郑伯③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⑤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⑥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北;氾南:氾水之南。氾水指东氾水,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南。

③郑伯:郑文公。

④焦、瑕:晋国的两个城邑,故址在今河南省陕县附近。

⑤杞子、逢孙、扬孙:三人皆秦国大夫。

⑥公:指晋文公。

【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初十,晋文公、秦穆公率兵包围了郑国的都城,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并且对晋国怀有贰心而跟楚国亲近。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池水之南。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都很危急了。如果派遣烛之武去进见秦君,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去请烛之武。烛之武推辞道:下臣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不如他人;现在老了,更加没有能力办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形势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的地方啊。”烛之武便答应了郑文公。

当天夜晚,烛之武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墙上面吊到城外。他拜见了秦穆公,说:“秦、晋两军围攻郑国,郑国人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灭了郑国而对君王有好处,那就麻烦您了。不过,越过一个国家而把偏远的地方当作边界,君王知道那是很困难的,那么,为什么要灭亡郑国去扩大邻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实力雄厚了,就等于君王的力量被削弱了。假如留下郑国,把他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也可以供应他们所缺乏的物质,这对您秦国也没有什么害啊。再说,您曾经对晋国国君有过一番恩德,他曾答应把焦、瑕两地送给您,可是他早晨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起了城墙,这是君王知道的。那晋国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然灭了郑国把它作为自己东边的疆界,自然又要极力扩大它西边的疆界。它如果不损害秦国,将从哪里去取得土地呢?像这种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的事情,怎么处理,只有请君王好好考虑了。”秦穆公听后很高兴,随即和郑国人订立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扬孙帮助郑国设防后,就将大军撤回去了。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这个地位。依靠人家的力量得到好处却去损害他,这是不仁爱;丢掉了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用相互攻打代替和睦相处,不是勇武。我还是回去吧。”晋文公也就撤军回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