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汉高祖刘邦(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17250900000011

第11章 聚义起兵(1)

大举用兵与大兴土木,秦朝劳动力锐减,劳动力短缺的严酷现实,使秦朝统治者想到了关在监狱中吃白饭的囚犯,于是在全国通向骊山的道路上,到处都是囚徒大军。

囚徒远移,必有押送者,刘邦就摊上了这份苦差事。

沛县县令接到诏书,便命刘邦带队押解囚徒前往骊山。

刘邦实在不愿接这份苦差事,谁知道这帮家伙在路上会干出什么事情来,再说,刘邦也去了一次咸阳,对再次去咸阳附近的骊山也就失去了兴趣。

刘邦曾就此事埋怨过萧何:为何不从中说服,沛县这么大,这么多亭长,派谁去不行啊!

命令难违,刘邦还是硬着头皮上路了。

果不出刘邦所料,这帮囚徒刚出沛县县境就出事了。

在囚徒里,除个别杀人越货的强盗外,大多是交不起苛捐杂税的贫苦百姓。

故乡难离。离开妻儿老小,前去骊山,且很可能有去无回,人心思逃。

刚出沛县县境就有人乘机逃走了。

刘邦防不胜防,逃跑的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到了晚问,更是无法控制。

压,压不得。压急了,这伙人可能与刘邦拼命。哄,不管事,任凭刘邦口干舌燥地讲利害,人家还是牵挂自己的家人。

刘邦左右为难,痛苦不堪。

如果囚徒不能按期到达骊山,或者不能按原有人数到达骊山,依秦律,囚徒与刘邦的命运只有一个:被靳首。

刘邦一边走,一边思前想后,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紧张。

走到一个大泽边,刘邦想歇歇脚。

“别走了,大伙歇歇脚力。”刘邦不无烦躁地下了命令。

众囚徒一屁股坐在地上,沉默不语。

“几位,喝点酒吧,这酒可解乏。”

这一句呼喊从远处传来。

刘邦向远处一看,乐了。

原来泽中有一小亭,这小亭是个小酒馆。

嗜酒如命的刘邦当然不会放过这个绝好的机会,尤其是在心绪不佳的时候。

刘邦不敢离开众囚徒,只得呼店家拿过酒肉,席地而饮。这一饮不要紧,刘邦喝了个痛快淋漓,浑天黑地。

喝到日落西山,刘邦也没上路的意思。

刘邦乐了,众囚徒也高兴万分。“不走正好,咱喝不上酒,可也能好好松松筋骨。”众囚徒暗自高兴。

夜幕降临了,刘邦用袖口抹了抹嘴,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

刘邦睁着醉意朦胧的双眼,看着囚徒,突然,刘邦说出了令众人惊讶的话语:

“你们若至骊山,必充当苦役,看来难免一死。”

说到此,刘邦顿了顿,提高了嗓门,接着又说:

“我今天豁出去了,把你们全部释放,给你们一条出路。”

显然,刘邦是借着酒气,才说出了这番话。

众囚徒听完刘邦的话,先是愣神,继而如喜从天降一般乐坏了。一个个感激涕零,连忙跪倒,叩头称谢。顿时,响起一片头触地的声音。

刘邦替众囚徒一一解开捆绑着的双臂,然后,一挥手,高喊道:

“大家回家吧,这里离沛县不算远。”

在刘邦的声音里,充斥着豪迈的大丈夫气。

众囚徒转身就走,可刚走几步,都不约而同地站住了。

人心换人心:众囚徒想到了刘邦。

“还傻呆着干什么?还不快走!”刘邦说。

众人中有一人答话了:

“刘公不忍我等送死,慨然释放,此恩此德,誓不忘怀,可刘公该如何回县交待?我等不放心呀!”

刘邦听后哈哈大笑,不无感激地说:

“你们尽管去吧,我只能远走他乡了,回县只能寻死,我怎能愚蠢到这种地步。”

有恩不报非君子,见情不动非丈夫。

见救命恩人如此豪侠仗义,一种不可名状的感情冲击着众人。

眼泪顺着众囚徒的脸颊淌下来。

“我们几个人愿跟随刘公,保卫刘公,同生死,共患难。”十几条汉子向刘邦表示了誓死相随的决心。

听到此话,刘邦也激动万分、用哽噎的声音对众人说:

“大家愿走愿留,我刘邦都欢迎。”说到此,刘邦看了看刚才说话的那十几个人,接着说:

“有几位朋友想留下来,我也是感激不尽,日后,我们就是患难与共的朋友了。”说完,刘邦用手使劲地一一拍了拍那十几个人的肩膀。那情景很有些悲壮色彩。

于是,十几个人留了下来,其他人对刘邦千恩万谢,匆匆而去……

在这个普通的月夜,刘邦作出了不同寻常的举动,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面对险境,不计后果,当机立断。此等胆魄非常人所有。

大丈夫做事一人当,为朋友两肋插刀,刘邦的行侠仗义的品行在这个月夜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当刘邦决定放走众囚徒的那一刻起,就从心理上与行动上割断了与秦朝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刘邦也断绝了在秦朝的统治下个人命运顺利发展的希望。刘邦要想生存与发展必须寻找一个新的空间。这为刘邦日后反秦并能成为大器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当然,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的过程是艰难的。

刘邦首先遇到的是生存危机。生存之地在哪里?

月亮爬上中天,四周除了偶尔传来蛐蛐声外,十分静谧。刘邦站在那里,不断地问自己:到哪去?到哪里去?

“此地不可久留,先离开这里再说。”刘邦暗自打定了主意。

想到此,刘邦一挥手,带着十几个义无反顾的朋友上路。

刘邦知道走大路是危险的,容易被官府得知。天下路千万条,不能走大路就找小道。

说来也巧,刘邦一行没有走多远就发现在大泽中有一条不知通向何处的小道。慌不择,刘邦没加思索带着众人闯了进去。

小道因多日没过行人,荆草丛生,又有泥洼,尽管月挂中天,但视线多受限制,刘邦暗暗叫苦。但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贸然前行。

突然,走在前面人急步返回来,还没有等到刘邦开口问原因,那人先开口了:

“刘公,不好了,前……前面,发现一条大蛇当道,足有好几丈长,我们还是原路返回,另找别的路。”

未等刘邦回话,这个惊魂未定的人低头自语:

“妈呀,吓死我了。”

此时,刘邦的醉意尚未消失,借着酒劲,一边用手拍着胸脯,一边高声说:

“什么?大丈夫行路还怕一条蛇!”。

说完,刘邦贸然前走。走出几十步后,果然有一条粗大的长蛇横卧在路上。

刘邦全然没有退缩,抽出长剑,手起剑落,把大蛇劈为两截。

“哈哈哈……,一条小爬虫,敢挡壮士路,真是找死!”话音未落,刘邦将两截蛇身踢向路旁。

“弟兄们,走!”刘邦向前一挥手,迈出踉踉跄跄的步伐前行了。

刘邦善饮酒,但酒喝多了也会不胜酒力。

在酒精的作用下,刘邦先是兴奋,接着便是难以自控了。刘邦找到一个较为平坦的地方倒地便睡。及至醒来,已是鸡声连唱,天色大亮。

就在那个月夜,刘邦斩蛇之举衍化成两龙之战……

传说,刘邦离开死蛇之后,死蛇之地就传出老妪的哭声,声音凄惨。见到路人,老妪便向其哭诉缘由:我儿是白帝子,化蛇当道,被赤帝子斩死。

这段列入正史的传说有十分明显的隐喻:白帝就是秦朝天子,赤帝无疑就是刘邦。

刘邦自然喜欢这个传说,于是,在起兵抗秦时,所用旗帜均是赤色——红色。

有人为此作了一首诗:

不经冒险不成功,

仗剑斩蛇气独雄;

漫说帝王分赤白,

乃公原不与人同。

传说终归是传说,美妙的传说掩盖不了刘邦斩蛇之时的窘况。此时的刘邦走投无路。

路在何方?有一条:逃进深山,暂时避祸,以后再静观势态的发展。

于是,沛县附近的芒山与砀山之间,便成了刘邦与十几位兄弟的“家”。

1

刘邦一走了之,倒霉的是在家的妻子吕雉。

刘邦已离家多日了,音信皆无,吕雉焦急万分。

与吕雉同样焦急的还有一人:沛县县令。按时间推算,刘邦早该回县复报了,可左等右等根本没有刘邦的影子。

一种不祥的预感在县令心中萌生。不能再等了,找!县令在惶惑不安中下了决心。于是,几个衙役四出打探刘邦的行踪。

派出探子很快就回来了,并带回糟糕的消息:刘邦放跑了囚犯,藏匿于芒砀山间。

“好小子,你这不是要我命?”沛县县令自知吃罪不起,心里暗暗叫苦。

“来人哪!马上到丰乡捉拿刘邦的妻子。”县令为了推卸责任,竟把与吕雉沾亲带故这一事实置于脑后。

几个官差很快就赶到刘邦家里,刘邦的妻子吕雉就糊里糊涂被带到县衙。

开始,吕雉并没有害怕,她相信县令会为他撑腰做主,对她网开一面,毕竟,吕雉的父亲与县令是挚交。

但是,吕雉想错了,她不知道一个长期混迹于官场的人是不会因友谊而引火烧身的。一个官僚心目中的友谊,不过是向上爬的阶梯,如果重情义已成为向上爬的障碍,他们定毫不犹豫抛弃它。秦律中有“连座法”,一人犯法,家人必须牵连。吕雉被打入沛县监狱。

真是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无依无靠的吕雉开始经受自有生以来最艰巨的磨难。

生活苦些尚能忍受,长期的田间劳作,已经磨练了吕雉的韧性。使吕雉无法忍受的是来自狱吏的凌辱。

吕雉出身名门,容貌娇美,即使嫁给刘邦后常经日晒风吹,但风采依旧。

美丽的容貌既是资本,也是灾难的来源,当女子处于顺境时,美丽的容貌是人人羡慕的资本,但处于困境时,则是令好色之徒垂涎的灾源。

置身狱中的吕雉常受狱吏的骚扰。

“小娘子,刘邦跑了,你还受他牵连,你再死心塌地跟刘邦,不是白苦了一生,也枉有这可人的小脸。”一个经常在吕雉牢外转悠的狱吏觉得有机可乘,便想占便宜,他见吕雉沉默不语,便话锋一转:

“小娘子,大哥给你指条生路,你别等刘邦了,你嫁给我吧,我好赖有份官差,保你吃香的,喝辣的,你看怎么样?”

说完,狱吏用色眯眯的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吕雉。直看得吕雉低下头,巴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才摇摇摆摆地走开。身陷牢狱,受命他人指派,猪狗不如。活,活不得;死,死不成。吕雉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无论得罪了哪一位狱吏,她都没有好果子吃。她忠诚于刘邦,但又必须巧妙周旋,使可能成为灾祸的美色,化为可以利用的天生优势。吕雉不时为自己的处境可悲,但她要用美色特有的引力,将居心不良的男人变成她生存的保护伞,就必须这样做,还要做得天衣无缝。

“大哥,你的话也不无道理,可我身陷牢狱,身不由己,不管作何打算,只能等出狱再说。”

吕雉用不软不硬的言词,给狱吏一个非应、非拒的回答。拒绝了狱吏的“美意”,又为狱吏保留一丝希望,以迎接更复杂的挑战。

吕雉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出众的天才,在一些人看来有些棘手的问题,吕雉常常会游刃有余。

正因为如此,刘邦死后,吕雉凭着过人的本领,以皇后的身份,将大权独揽。

更多的狱吏,每天对吕雉污言秽语。吕雉则嬉笑怒骂,沉着应付。即使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吕雉也忍受了。

一位送饭的狱吏,常常对吕雉动手动脚,吕雉并不怒目而视,奋起反抗,而用笑容和不会激怒对方的语言,小心翼翼地将狱吏阻挡于过分“非礼”的界限以外,使自己始终保持对刘邦的忠贞。

“刘邦,原谅我吧,我没有做对不起你的事,有些事,可能惹你生气,那是万般无奈,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季,如果千里之外的你有应,就赶快回来解救我们母子三人。”

失去尊严的女人是痛苦的。吕雉只能自我安慰。

天底下任何时候都有好人,一位叫任敖的狱吏早年与刘邦有交往,见到吕雉惨遭不幸,尽可能地为吕雉提供方便和保护。

于是,发生了他与不法狱吏之间的严重冲突。吕雉也有了脱身的良机。上天总算知道人间需要一些公平和正义。

虽然在狱中吕雉不归任敖看管,但他经常前去探视吕雉,并给予照应。一天晚上,他又去看望吕雉,走进女监,牢房内的灯火昏暗,在微风的吹拂下,忽明忽暗的一闪一闪,使人感到阴森恐怖、心悸。

“一个女人家,关在这种地方,长此以往,怎么能受得了。”任敖边走边想,不由得起了更强烈的解救之心。

快要走到吕雉的牢舍时,传来女人的低声哭泣声,任敖听出来了,是吕雉的哭声。他停步细听,想探个究竟。

“小娘子,亲哥哥一下。好不好?”一个男子略带醉意的声音。

“小娘子,陪哥哥玩一会。”另一个男子在附和。

远处传来一个狱吏的淫声浪笑,毫无疑问,吕雉受到狱吏的侮辱。无耻!

任敖只觉得血往上涌,双目冒火,他三步并作两步,闯入吕雉牢门,对准正在淫笑动手动脚的狱吏,劈头盖脸,狠狠地就是几拳,接着就用脚踢。

狱吏已九分醉意猝不及防,马上被打得鼻青脸肿,趴在了地上。待狱吏清醒过来,马上扑向任敖,两人扭成一团。但终因饮酒过多,体力不支,被任敖打倒在地下。口鼻出血,嗷嗷惨叫“饶命”,两个狱吏打起来,尤其为一个女犯打起来,在县牢里还是新鲜事,于是,惊动了县令,县令要升堂会审。

这一来非同小可。

两个狱吏被带到县衙大堂。这时两人都各怀心事,想各自的理由。

大堂两侧是手执棍棒的衙役,县令稳坐堂上。

此刻的县令心中更是来气,心想着:“这群不出息的东西,竟为一个女人大打出手。”

县令命两狱吏各说缘由。两人的诉说大相径庭。

狱吏恶人先告状:

“任敖本应看管男监,但在昨天晚上,他图谋不轨,私自闯入女牢,并无端将我打成重伤。我还没问清缘由,就被打得动弹不得。他和吕雉本就私下串通,所以嫌我碍他们手脚,就来将我打了,杀我威风,以后他们便容易行事。”

任敖知道自己没有理亏,心里有底,便不慌不忙地对县令说道:

“这小子非礼女囚,我气不过,便让他吃我几拳!他恶人先告状,本是他想占女囚的便宜,屡次下手不得,气急败坏,昨晚他要非礼女囚之时,被我撞见。女囚的罪过,本应由县令大人堂上决断,如何由得这等小人私下里随意败坏官家的名誉,打他几下我看还轻,打死这小人,免得他日后再败坏县令的名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