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难,不成功更难
17262100000024

第24章 比好事更好的是做事的方式

一个人用面包屑喂鱼,池塘的鱼聚集而来。时间长了,他一站到塘边,鱼就汇合而来欢迎他,或者说等待面包屑。这个人的善意受到欢迎后,推广到其他动物上面。一次,他把包子投向野狗,却遭到了狗的撕咬——狗以为他用石头攻击。

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目的是一回事,方式是另一回事。在人际交往中,方式甚至比目的更重要,即所谓“态度决定一切”。

方式是什么?是做一件事的顺序、姿态和手法的总和。方式,而不是目的决定着做一件事是否成功。

如果从目的来判断一件事的好坏,需要等待这件事显示出结果之后才能看出。而一件事结果的出现,也许等一天,也许等一年。在结果出现之前,可能受到欢迎,也可能受到误解。投掷包子那个人就受到了野狗的误解。由于结果和动机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向人的忍耐力提出了挑战,有人很可能因为不善忍耐而把好事当成了坏事。

这样的事例很多。有许多人因为自己做好事得不到好报而心怀失落,以为别人是群氓,社会充满敌意。

其实,别人不对你展示笑容是有理由的,因为结果尚未出现。成功的敌人并不是对方,而是时间。做好事第一项修炼是自己的心性,能否熬得过时间,能否抵得住误解。如果人们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就应该注意到,比好事更好的,是做事的方式。

一件善事的目标如同中药,文火慢煎,久服常用才能奏效。而方式是西药,甚至可以比喻为糖果,当下受到欢迎。先知说:“既然山不走过来,我们就走过去吧。”为什么不呢?既然大家都喜欢和颜悦色,喜欢亲切和蔼,为什么对此吝啬呢?

“动机纯正论”是一种早已落伍的合作理念。如果言词粗暴、态度冷漠,即使别人洞悉这是一件好事,也有理由拒绝,并有权利拒绝。譬如说市民去政府部门办事,他既有通过政府权力满足自己利益需求的愿望,也有受到尊重的愿望,后者的需求可能更强烈。甚至有可能牺牲前一种愿望来保全后一种愿望,即被尊重的愿望,它有可能比利益更重要,涉及人格。这一种相互关系并不局限于政府与市民之间,权力与百姓之间,即使是亲密的关系,如夫妻,也受到这一规律的制约。

近年流行一个词“关爱”,它不仅有爱,还有施爱的姿态。用什么样的姿态对别人施与帮助,可能比帮助本身还重要。也就是说,做好事,不如把事情做好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