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有个叫王粲的年轻人,父亲生前在朝廷做官,去世后,留下他们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王粲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但同时也有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毛病。
当朝宰相蔡邕,是王粲父亲的生前好友,两人曾指腹为婚,结成儿女亲家。在王粲父亲死后,蔡邕多次写信要王粲进京,可王粲自视甚高,不肯轻易前往。最后,在母亲的百般劝说之下,他才勉强出发。
来到京城,王粲本以为蔡宰相会对自己另眼相看,没想到竟受到冷落。他每天去相府,只能坐冷板凳,蔡邕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这天,蔡邕在家里接待翰林学士曹植,两人正说着话,王粲闯了进来。蔡邕马上端起宰相的架子,对王粲冷嘲热讽,弄得王粲心里十分不快。接着,蔡邕把王粲介绍给曹植,曹植态度谦和,彬彬有礼,而王粲却十分傲慢,不肯行拜见的礼节。蔡邕很是恼火,打算教训一下王粲。吃饭的时候,他假装给王粲端酒,可王粲刚一伸出手来要接,他却将酒杯转向了曹植,并责怪王粲不懂礼貌,有翰林学士在座,哪里有他先喝酒的分!如此反复了三次,王粲恼羞成怒,当场和蔡邕顶撞起来。蔡邕批评王粲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王粲勃然大怒,转身就走。刚出大门,曹植从后面追了出来。曹植劝王粲去荆州投奔刘表,并给了他盘缠和推荐书。在曹植的劝说下,王粲才回相府,向蔡邕辞行。蔡邕还是非常冷淡,王粲只得气冲冲地离开。
王粲走后,蔡邕、曹植两人相视而笑。原来,蔡邕对王粲的期望一直很高,只是他过于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蔡邕想挫挫他的锐气,让他吸取教训,矫正这个毛病,所以才故意先冷落他,然后又借曹植的名义,把他推荐给刘表。
王粲初到荆州,很受刘表器重,刘表打算拜他为兵马大元帅。王粲嘴上谦让,可心里却早已飘飘然。这时,刘表的两名大将蔡瑁、蒯越进来与王粲行礼,王粲竟端坐不动。刘表见王粲如此骄矜傲慢,就有意考问他的学问。王粲趾高气扬,滔滔不绝:
“论韬略呵,我不让姜子牙兴周的显战功。”“论谋策呵,我不让张子房佐汉的有计画。”“论扎寨呵,我不让周亚夫屯细柳安营扎寨。”“论点将呵,我不让马服君仗霜锋点将登台。”“论胆气呵,我不让蔺相如渑池会那气概。”“论才干呵,我不让管夷吾霸诸侯那手策。”“论行兵呵,我不让霍嫖姚领雄兵横行边塞。”“论操练呵,我不让孙武子用兵法演习裙钗。”“论智量呵,我不让齐孙膑捉庞涓则去马陵道上施埋伏。”“论决战呵,我不让韩元帅困霸王在九里山前大会垓,胸卷江淮。”
王粲处处以英雄自比,说着说着有些疲倦,竟然不顾刘表在座,睡了过去。刘表不禁感慨道:“此人才有余而德不足!”对他十分失望。等王粲一觉醒来,蒯越一声逐客令,将其赶了出去。
王粲没有脸面回家,只好在荆州流浪。他写下万言书,托曹植献给皇上,却一直没有回音。荆州城有个叫许达的人,盖了一座溪山风月楼。王粲经常和他一起在楼上饮酒,谈论学问。重阳节这天,许达又约王粲到楼上观景。王粲触目伤怀,不觉流下泪来。许达劝他不必伤心,说英雄自有用武之地。这时,楼下忽然热闹起来。许达下楼打听情况,原来是皇上看到王粲的万言书,非常欣赏,派人召王粲进京做天下兵马大元帅。许达满心欢喜,连忙上楼通知王粲。王粲一听,马上又趾高气扬起来,也不跟许达告别,就直接跟着使臣走了。许达暗自叹息,他没想到世上会有这样傲慢的人。
王粲回京,蔡邕和曹植前来迎接。王粲对曹植恭恭敬敬,却给蔡邕吃了闭门羹,并扬言宰相与元帅井水不犯河水,谁也管不到谁。蔡邕也不理他,直接闯了进去。酒宴上,王粲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拿着酒杯戏弄蔡邕。蔡邕勃然大怒,两人当场翻脸。曹植从中调解,说出当年蔡邕明挫暗保的实情,并且挑明万言书也是由蔡邕转奏给皇上的。一席话令王粲恍然大悟,连忙给蔡邕下拜,表示今后一定痛改前非,再也不敢狂傲放纵了。最后,王粲与蔡邕之女结为连理。
需要说明的是,杂剧中的王粲和历史上的王粲的相同之处,仅在于他们登楼望远时都有怀才不遇的感发,而就所反映的时代面貌和人物的精神品质而言,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杂剧中王粲怀才不遇的感慨,代表了元代广大文人士子叹世的心声。从作者郑光祖的个人经历来看,他从北方来到江南,出任“杭州路吏”。在元代,吏员地位卑下,但顺利的话,也可以逐层升迁,直至入仕做官。郑光祖有抱负、有才干,但为人刚正不阿,不会左右逢源。结果,他在仕途上以“杭州路吏”始,也以“杭州路吏”终,一辈子都未能向上跨进一步。像他这样怀才不遇的文人在元代有的是,感伤、激愤郁积于心,哽咽于喉,只能在杂剧中一吐为快。所以,他安排笔下的王粲从怀才不遇,到时来运转,最终得到皇上的赏识,做到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此来抒发广大文人的愤懑不平之气。
但郑光祖并没有因此将王粲塑造成完人。作为一个身揣大略、心怀天下的年轻人,他也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狂傲自大、目中无人。我们今天读这个剧本,能从为人处世的角度得到更多启发。
其实,不管任何时代、任何环境,狂妄自大的人都不会受欢迎,哪怕你真有才华,也会在现实中碰壁。就像剧中的王粲,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堪称补天之才,可还是屡屡碰壁。为什么这样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太自大。以王粲在荆州的表现为例:初到荆州,寸功未立就在刘表面前夸夸其谈,这是不谦;刘表在场就蒙头大睡,这是不敬;面对蔡瑁、蒯越的礼拜,竟端坐不动,这是不睦;一朝得意就把为他分忧的朋友许达抛在脑后,这是不义。王粲不谦、不敬、不睦、不义,就是他狂傲自大的具体表现。试想,一个对自己不谦虚,对领导不尊重,对同事不和睦,对朋友不义气的人,怎能不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呢?
自信是好事,但自信过了头,成了自大,就是坏事。所以,把握自信的尺度非常重要。其实,自大和自信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自信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他们既了解自己的优势,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大的人却总是认定老子天下第一,自我感觉良好。自信的人能对客观条件作出正确估计并以此指导自己,环境有利时懂得因势利导,不利时也会及时调整,避免遭受损失;而自大的人却总是主观压倒客观,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握,结果忽视外部环境,往往因考虑不周而导致失败。自信的人乐于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懂得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自大的人却总是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完美形象,从不关心别人对他的评价,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结果给自己和集体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自信的人做事情会循序渐进,会制定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把长远目标分解成若干具体步骤,分阶段来实施,既不会懈怠,也不会匆忙;自大的人却急于求成,盲目乐观,做事喜欢一蹴而就,表面看上去效率很高,但完成的工作却往往漏洞百出,最后导致事半功倍。
自信与自大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前进的道路上,自信是动力,自大却是阻力。所以,要想让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他人的尊重,要想让自己的事业发展得更顺利,就必须把握好自信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