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元曲名篇的人生哲理
17263100000020

第20章 生育之情不可忘,养育之恩重如山

———关汉卿《刘夫人庆赏五侯宴》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般都是生而养之,既赐予生命,还要养大成人。不过,也有不少家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孩子是由养父养母抚养长大的。无论对孩子还是父母,这都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尤其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一旦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绝大多数孩子会有寻找亲生父母的念头。这时,养父母该如何看待孩子的寻亲行为?孩子又该如何对待两边的父母?这的确是一个牵动人心的事情。关汉卿根据史料改编而成的《刘夫人庆赏五侯宴》杂剧,就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范例。

唐代末年,沙陀人李克用、李嗣源父子大破黄巢,累建奇功,朝廷封李克用为河东晋王,封李嗣源为节度使。由于黄巢余部尚未平定,李克用派李嗣源统领雄兵,前去清剿。

这时,潞州长子县赵家庄有个富户赵太公,夫人新近病逝,留下没满月的儿子赵脖揪。赵太公急切要为儿子找一位乳母。正巧,同县有一个贫户王屠也刚刚过世,留下妻子李氏和出生不久的儿子王阿三。李氏家贫,想卖掉孩子来筹钱安葬丈夫。赵太公提出以典身三年五载为条件,给她支付埋葬丈夫的费用。李氏觉得这样可以留下儿子,便点头答应,当即与赵太公签订了典身三年的文书。

丧事一办完,李氏便带着儿子来到赵家做乳母。到赵家仅一个月,她就受尽了责打辱骂。赵太公十分奸诈,他偷偷将李氏的典身文书改成卖身文书,这样,李氏就只能永远留在赵家听使唤。接着,他又以赵脖揪长得瘦弱为由,责骂李氏把奶水都用来喂养自己的儿子了,并威胁要把王阿三摔死。在李氏的苦苦哀求下,赵太公同意她把儿子抱出去,或是丢掉,或是送人,否则休想活命。

朔风阵阵,大雪纷飞,李氏抱着亲生骨肉难以抛舍。但为了保全孩子的性命,她还是不得不把他放在路边。

这一天,李嗣源带领众将在野外打猎。他看见一个妇人抱着婴儿,几次三番地哭着把孩子放在地上,离开数十步,又回来将孩子抱在怀里哭泣。李嗣源觉得蹊跷,便叫妇人过来,问其缘由。这妇人正是李氏,她诉说了自己的经历,李嗣源十分同情,表示愿意收养婴儿,并允诺好好教养成人,将来让他认母。二人彼此问清了姓名,又把孩子的小名及生辰八字记在孩子穿的棉袄大襟上,李氏才悲喜交加地回赵家去了。

李氏走后,李嗣源当即向众将宣布,这小孩今后便是他的儿子,改名叫李从珂,以后不许任何人提及今天之事,更不许泄漏孩子的身世来历。

18年过去了,李从珂成为一名智勇双全、胆略过人的小将军,是李嗣源麾下的五员虎将之一。此时,后梁大将王彦章率领十万雄兵前来挑战,李嗣源命李从珂等五位将领各率三千精兵按部署迎敌。打败王彦章之后,众将班师回营。李嗣源担心王彦章卷土重来,命令李从珂率军殿后。

再说李氏在赵家吃尽苦头,辛辛苦苦将赵脖揪照顾成人。赵太公死后,赵脖揪像他父亲一样,虐待乳母。他叫李氏去井边饮牛,却不准弄湿牛嘴,否则要打50棍。这天,60多岁的李氏冒着风雪来井边打水。风雪迷蒙了她的眼睛,手被冻僵抓不住绳索,一不小心水桶掉到井里。李氏害怕挨打,不敢回家,便起了自缢寻死的念头。这时,殿后的李从珂率领军马,刚好路过这个村庄。他看到井口边一个妇人在哭,旁边树上还挂着一根绳子,好像要自缢。他问明妇人寻死的原因,便命卒子帮她把井里的吊桶打捞上来。李氏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李从珂,眼泪夺眶而出。原来,李氏发觉这个好心人的神情、长相跟自己的儿子略有些相似,便试探地说出了18年前将亲生儿子送给李嗣源的经过。李从珂一听她把儿子送给了自己的父亲,而且和自己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不由得满腹狐疑。

李从珂回到家中,正赶上祖父李克用要封赏五员虎将为侯,祖母刘夫人准备设宴犒劳他们,称为五侯宴。李从珂对庆功宴毫无心思。宴会前一天,他找到父亲李嗣源,把巧遇李氏的事情说了出来,并向父亲打听要来的那个孩子在哪里。李嗣源大吃一惊,推托说当初叫那个孩子去放马,不小心落马跌死了。旁边的人也连声附和。李从珂不信,认为大家在隐瞒实情,便一怒而去。

李嗣源担心暴露真相,便先去和母亲刘夫人商议,他跪求母亲不要说出真相,希望隐瞒到底。第二天在五侯宴上,李从珂几次提及此事,都被李嗣源用话岔开。李从珂气得放下酒杯,倔强地表示一定要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才能饮酒。刘夫人无奈,从旁劝解,从珂见众人仍无实说之意,便要拔剑自刎。大家急忙夺下他手中的剑。刘夫人知道不能再隐瞒下去了,便向他说明真相:“18年前,你父亲在一个大雪天把你从那潞州长子县抱来。”从珂一听,当场昏厥。醒来后,又为亲生母亲所受的摧残痛哭不已,执意要去认亲。

养子义无反顾要去和生母相认的态度,让李嗣源忍不住说了一篇“鸡鸭论”。他说:从前有一个王员外,家住黄河岸边。有一天,他在芦苇坡里看见几十个鸭蛋,便将鸭蛋带回来,放在家中正在孵蛋的母鸡翅膀下。几天后,几十只小鸭子从蛋壳里爬了出来。老母鸡整天带着小鸭子觅食,一个多月后,小鸭们毛羽长成。一天,母鸡带着小鸭来到黄河边,正碰到几只大苍鸭在水中游泳,小鸭子一看见就纷纷下水与大鸭游戏。母鸡担心小鸭们溺水,可任凭它在岸边怎样飞腾叫唤,小鸭们还是不回来,而是认它们的生身父母去了。讲完故事,王员外感慨道:“这就好比给别人养孩子一样啊!”为了告诫世人,王员外作诗一首:

鸭有子兮鸡中抱,抱成鸭兮相趁逐。

一朝长大生毛羽,跟随鸡母岸边游。

忽见水中苍鸭戏,小鸭入水任漂流。

鸡在岸边相顾望,徘徊呼唤不回头。

眼欲穿兮肠欲断,整毛敛翼志悠悠。

王公见此鸭随母,小鸭群内戏波游。

劝君莫养他人子,长大成人意不留。

养育恩临全不报,这的是养别人儿女下场头。”

讲到这里,李嗣源潸然泪下,对李从珂说:“儿啊,我白抬举了你这18年呀!”

其实,李从珂不是不理解养父李嗣源的心情,他知道养父是担心他认了亲娘就生分了自己。可是,一旦知道亲生母亲在别人家里受苦受难、挨打挨骂,甚至性命难保,李从珂实在不忍心自己在这里享受荣华富贵,而让当娘的忍饥挨饿啊!他忘不了父亲的养育之情,但也不能不报答母亲的生育之恩哪!临行前,从珂心如刀绞,泪如雨下,他对养父说:“父亲休烦恼,您孩儿认了母亲,会带母亲一起回来的!”望着从珂远去的背影,李嗣源十分伤感。

李从珂带领人马来到赵家庄,赵脖揪正在吊打李氏。一见官员到来,赵脖揪吓得缩成一团。李从珂救下母亲,跪在地上与母亲相认。李氏见儿子英俊威武,喜不自禁。这时,李嗣源也率众将赶来,吩咐军卒将赵脖揪推出斩首。最后,从珂带着母亲和李嗣源一起回家去了。

剧本中,李从珂急于求证自己身世的焦灼心情,李嗣源害怕养子弃他而去的忧惧心理,以及祖母刘夫人对从珂寻亲的宽容气度,都是关汉卿着意刻画的。李嗣源是一个善良的养父,他好心收养王阿三,将其视如己生。18年来,他把李从珂调教成一个足当大任的武将,封侯的五个将领中,四个人是李嗣源的平辈兄弟,只有李从珂是晚辈小子。看得出来,作为养父的李嗣源在李从珂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所以,当李从珂急于打听自己的身世时,他生怕养子从此疏远自己,才赶紧搪塞过去。这种苦恼心情,几乎是天下所有做养父养母的共同心理。谁不担心孩子白养了?当孩子已经成了他们全部的精神寄托时,一旦失去,这种打击是难以承受的。

可是,李从珂为了求证自己的身世,甚至以死相逼。在那一刻,似乎李嗣源18年的养育恩情,都抵不过在井边才见一面的生母。此时,如果再一味地给孩子隐瞒真相,阻止寻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剧本中处理这一问题最明智的人,是从珂的祖母刘夫人。一开始,她在儿子李嗣源的“跪求”之下,没有讲出实情。可是,当从珂要拔剑自刎时,还是她深明大义,实言以告。身为女人,身为一个母亲,她最能体会李从珂要认生母的心情。她劝导李嗣源说:“孩儿,你想一想吧,从珂难道不想在这里过快乐生活?可他亲眼看到自己60多岁的亲娘还在大雪天给人家担水运浆,甚至为了一只水桶就要自缢,他亲耳听到母亲被赵太公两代人虐待迫害,被迫弃子,你没法阻止他去认母呀!母亲十月怀胎的生育之恩怎能忘怀呢!你让他去报了冤仇,雪了冤气,认了母亲,他会回来的!”老夫人的一席话,既体现出慈祥温煦的气度,体贴人情的性格,又显示出她的人生经验与见识。

这个剧本对现实生活中身为养父养母或养子养女的人们,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作为养父养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寻亲行为呢?其实,宽容对待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从心理学角度讲,任何人都有“归根”、“寻根”的情结,寻亲就是这种情结的体现,这是人的一种本性,它体现了一种人性的复归。对养子养女们来说,寻找亲生父母是天性的流露,找到亲生父母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寄托。寻亲决不意味着对养父母的不孝。其实,大多养子养女想找到亲生父母,是渴望知道自己从哪儿来,想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完整。有个孤儿说:“我只想看一看妈妈的脸,摸一摸爸爸的手……”的确,不知道亲生父母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不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世是不公平的。

对寻亲的行为人来说,同样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一方面,应该理解亲生父母的无奈。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但凡能养,谁会把自己的亲生骨肉扔掉?遗弃孩子一定是在特定背景下的最无奈的选择。离开孩子,会令他们时时忍受着痛苦的煎熬。所以,一旦找到亲生父母的话,孩子应该做的是给他们送上更多的温情,而不是抱怨。另一方面,养父母含辛茹苦的抚育之情恩重如山,这份亲情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比拟的,是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寻亲者如果因为找到了亲生父母而对养父母的态度发生变化,那是不道德的。

养父母和亲生父母,两边都是亲情,无论割舍哪一方,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做父母的要多体谅儿女,做儿女的更要考虑周详。但无论怎样,孩子都应该记住,生育之情不可忘,养育之恩重如山。只要能够相互体谅,总能找出最合理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