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17273000000095

第95章 洞仙歌

李元膺

一年春物,唯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余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①。

雪云散尽,放晓晴庭院。杨柳于人便青眼②。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③。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④,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⑤。

“注释”

① 后时之悔:懊悔错过了时机。② 青眼:青睐。晋阮籍能为青白眼,喜悦时正眼相看,目多青处,厌恶时则白眼斜视。③ 约略:不经意地。④ 韶光:美好时光,春光。⑤ 醉红:饮酒脸红。

“语译”

雪云全都消散了,早晨庭院里天气晴朗。杨柳的新叶向人露出喜悦的青眼。还有风韵更多的,是那一点点的梅蕊,在远处映衬着,它们不经意地轻轻皱眉,微微含笑。

一年中春天最好的,不在于繁花浓丽的日子,小而艳的花,疏枝清香,才是最姣好媚人呢。到清明时候,万紫千红,群芳一时乱开,那已经是失去春风的一半了。还是趁早去占得春光,一起抓紧时机游赏罢!只是别管那春寒料峭,一杯在手,醉颜酡红,自然就会暖和起来的。

“赏析”

韩愈有小诗赞早春好,极有风致,诗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只描画景物,不说为什么好的道理。宋人喜欢说理,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但如果说得有理趣,也是好的。此词也赞早春好,角度与韩诗不同,如其题序所说着意于“梅柳间”,而词中写景与说理兼而有之。

词头两句写出初春的好天气。“雪云散尽”,突出季节特征。天放晴了,又是早晨,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说“庭院”,以便出梅柳。接着先说柳,本是人见柳枝生细叶而喜悦,反说“杨柳于人便青眼”,是柳对人有好感,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柳叶初生似眼,称柳眼,巧用“青眼”一词,恰好含义双关。然后说梅,也拟人,说它“风流”更多,在这里,“风流”也就是“风韵”,同时又合随风流香的意思。梅,花小而粉蕊显著,所以称“一点梅心”,“心”与“眼”正相配。“相映远”,合梅柳而言,而“远”又同时表现其意趣闲远。“颦轻”,说柳,由眼及眉,眉亦可用柳叶形容;“笑浅”说梅,花开似笑,诗词中所习用。“轻”“浅”,状物拟人,都分寸恰好。柳与梅都成为极有风韵情趣、宜笑宜颦的佳人了。上片以写景正面表现了“一年春物,唯梅柳间意味最深”这句词题中的话。

下片转为说理,但仍不离景。分三层:先好像是提出命题。“一年”三句,说春天什么时候最好。“不在浓芳”,是否定或排除;“小艳疏香最娇软”,是肯定。“小艳疏香”,说梅兼及柳;“疏”是梅的疏影,也是柳的疏枝。“娇软”,也同样,但“娇”偏重说梅,“软”偏重说柳。这一层像是上片的总结概括,只是多了一点“不在浓芳”。所以次一层就说明“春好处,不在浓芳”的道理,也就是要回答为什么百花盛开之时反不及初春。答案是“已失春风一半”,也就是题序中所谓“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莺花烂漫时”,春光正盛,何言“衰迟”?原来这体现了一条事物发展规律的古老的哲理。所谓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而衰,物极必反。比如月亮,似乎是十五最好,然有诗云:“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又云:“最好莫如十四夜,一分留得到明宵。”故王之涣登鹳雀楼只在二层做诗,留下第三层不写。凡事不满,则有所期盼,有所想像,因而最有前途,最富有生机,也就是词序所谓的有“新意”。末了一层,劝人及早游赏,切莫坐失良机。“早占取”,是正面劝说游人;“但莫管”,是解除游人顾虑,因为春寒料峭,毕竟有点美中不足。词人说,这不值什么,只要有酒可醉,自能暖和,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醉红自暖”,造句极其简洁。这样的说理,我们还是能欣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