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新起点上
17279600000030

第30章 一个反复向上的长周牛市(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4%的快速增长,这个成绩是举世瞩目的。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这种快速增长势头能否保持下去,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根据可借鉴的国际经验,一个发展中的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后,有一个长达30至40年的高速增长时期。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在经历了23年的高速增长后,再有二三十年的较高增长时期是有潜力的。如何把经济增长的潜力真正挖掘出来?经济的快速增长总是与存在一组高增长行业直接相关。从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看,住宅、汽车、包括公共交通在内的与城镇化进程相关联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对经济增长综合带动力最强的几个高增长领域。中国已加入WTO,并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全面发展开放型经济,因此,国际资本在中国投资机会巨大。中国产业结构正处在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要优化、要调整、要大提升,拥有很多投资热点,“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潜力是无可怀疑的”。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环境都需要全面提高。为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再上几个大台阶,因此中国将会掀起几次生活设施建设新高潮。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国内大都市里和沿海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里中产阶层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主流群体。这种消费群体还将不断地扩散至广大农村。国内中产阶层的崛起也将构成整个社会最大财富的来源和基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主导的格局逐步向民间主导格局转变。随着民众创业热情的进一步激发,创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它一定能创造出更大的需求。

未来大趋势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将怎样?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从2001年起到2005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7%至8%之间,而从2005年至2010年,经济的增长水平则在6.4%至7.8%之间。从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背景看,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潜力没有充分发挥,未来经济增长的着眼点还应在于供给的有效扩大。

在为期两天的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春季)经济形势报告会上,专家们预测分析认为,中国今后10年仍能保持较强的增长速度,并且在2005年之前,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不会低于8%。因此,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率正处于潜在增长率的下限,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尽管政府连续多年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使经济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经济增长率仍存在下降趋势。从表面上看,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是由于内需不足造成的,但是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供给方面的活力不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缺陷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从现实经济状况看,中国各种资源也正处在未被充分利用的状况。一是大量资金滞留在银行,银行贷款的增加比不上存款的增加;二是城市就业压力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步伐放慢;三是各种物质资源存量和生产能力都非常富裕;四是中国人均收入超过900美元,潜在市场需求广阔。

为了防止短期内经济增长滑坡而大力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但是同时,由于结构性矛盾和体制缺陷长期得不到缓解,用扩张需求的办法刺激经济增长,可能会对经济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保持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有效扩大供给,针对结构性矛盾和体制的缺陷加大改革力度。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应采取二手政策,一是继续采取支持扩大内需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二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以焕发供给方面的活力。在两种政策中应强化第二手政策的力度,进一步把企业的活力激发出来。与此同时,应相机减弱第一手政策的相对力度,使长期实行扩张性需求政策的负效应不致于过分积累。

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在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军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高盛公司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10年内会保持6%以上的增速。”

这位经济学家是在2004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国发(春季)经济形势报告会”上说这番话的。对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2000年至2005年的增速将在6.9%至8.1%之间,2005至2010年的增速会达到6.4%至7.8%。世界银行认为,在21世纪的前10年内,中国经济增速将保持在6.9%;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是这一时期的增速不会低于6%;美国高盛公司则认为在2001至2010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将保持在7.2%。

这些机构对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的前10年保持高速增长的看法一致。这样的预测是有客观依据的,即自2000年中国经济出现了重大转机以来,经济形势一直向好。2003年的经济增速虽受到“非典”的影响有所放慢,但仍保持了相对高速。出口继续增长;投资情况达到历史较好水平;外资实际利用额超过历史最高水平(452亿美元),达到468亿美元;外资合同金额更是高达692亿美元,比历史最高点高出59亿美元。这预示了今后几年外国直接投资还会进一步增加。同时,价格现在也保持在零以上的区间运行。随着增长水平越来越高,后续增长难度会比前时增长的难度大。因而中国经济未来9年的增速可能会呈现前高后低,而前5年的潜在增长率不会低于8%。

本书的作者则斗胆预言,现时中国经济发展仍处起步阶段,人均GDP排名只在全球一百位以下,故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至少未来30至50年都不会出现经济饱和现象。中国拥有13亿人口,只要人均GDP上升一美元,便产生很大影响,对全球经济也有一定帮助。

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主席、中国商务部长吕福源在2003年年末大连先后会见前来出席会议的7个国家代表团团长时也预测,未来20年,中国将努力实现市场规模翻两番的目标,成为全球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市场;在扩大市场规模的基础上升级市场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中国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是新的消费需要不断增长。过去20年,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教育、旅游、医疗保健、通讯、计算机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进口也保持了高速增长。2003年,中国的商品进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同比增长44%。按照这个速度计算,未来3年中国的商品进口总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到2010年左右每两年就可以达到1万亿美元。目前,中国市场规模已居世界前列。预计从2003年到2005年的3年间,中国货物进口总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从1998年到2002年的5年间,中国货物进口总额已达到10698亿美元。

未来15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中国经济从总体上判断还是有能力继续保持一个比较快的增长(7%)。从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中间也已经明确了在未来15年中继续保持7%以上的增长率。这7%以上的现实基础可以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要素角度来说,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过去5年的努力,中国经济增长的条件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它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集中反映在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交通、通讯、水利、能源这一些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方面的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比如:高速公路,1997年中国的高速公路为4771公里,排名世界第35位,短短五年,到2003年已经达到2.52万公里,世界排名第二。这样一个数字的变化就集中反映了中国交通的迅速发展。同样还有一个数字:5年前全国电话数量为8600多万部,而到2003年年底已经增加到4亿部。可以说中国人装电话难,打电话难通讯困难的时代已基本结束。这两个数字的深层的意义就是中国经济成长的最基本的一些条件和基础有了明显的改善。从这个角度,应当说物质要素的供给已不是今后制约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除了原油和淡水这两个因素外,今后十几年间中国经济成长的物质约束不是很显着。

从资本角度说,尽管中国还是资本相对贫泛的国家,但是应该看到经过5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国家资本积累能力达到了空前程度,国有资本达到十几万亿以上,民间金融资本2003年年底已经达到12万亿元,也就是说民间金融资本很雄厚,而且还在累进增长。中国储蓄率始终在40%左右。目前,国家外汇储备也已经超过3000亿美元,这也是中国坚实的资本力量。从资本角度上说更多的是如何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更多地把资本投到更有效率更符合社会进步更符合经济稳定增长的领域里,而不是资本的短缺需缺这方面的问题。

从劳动这个要素说,中国也不存在太多问题,数量众多,超过7亿的劳动力,及这种相对素质也比较高,特别是这种勤劳勤俭刻苦这样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力资本中很显着的特点。虽然从人力资本角度说,中国在某些领域,比如说国际化的人才、某些经营管理方面人才及某些新兴产业方面的人才,还有相对不足,但从整体上看,劳动力供给还是比较丰裕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劳动力资本还不是中国未来15年经济成长的主要的矛盾,而只是表现在如何更多地的创造就业岗位,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个充足劳动力。

从信息、技术诸多因素看,潜力也很大,因此从要素方面分析,未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其意义上是有条件的。

从需求角度来说,目前投资依然还是一个主要方面,从动态角度来说,中国长期维持一个较高的投资率可能不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追求过高投资率会导致新的矛盾产生。从这个角度来说,估计中国今后这种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的贡献会逐步减弱。从统计数据角度虽然还难以精确判断,但是至少从趋势上,未来十几年投资贡献份额将从现在的平均40%以上逐渐下降到30%左右。

从消费角度说,随着收入继续增加,消费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会逐步增强。眼下消费的平均贡献率在50%左右,未来十几年中它会逐步提高到60%左右,这是可期盼的。

外需眼下平均在6%左右,未来十几年中间,尽管中国拥有较多的比较优势,可以成为世界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基地,也可以继续在吸引外资方面发挥更多的综合吸引能力,但是从整过程看,中国出口对整个经济拉动作用会随着进口规模的逐步扩大而减弱,至少是趋于相对平稳。所以未来十几年中,从外需角度来说,由于进出口相对平衡,这样一种长期趋势决定了外需对整个经济的贡献还会继续维持在目前5-6%,或者逐步趋于零或者略高于零这样一个区间。未来十几年,中间消费可能会逐步上升到6成左右,投资可能会逐步降低到3成左右,那么剩下的可能就会是外需的相对的贡献。

从产业角度来说,未来十几年,农业基础地位会继续增强,而且决不会动摇,因为在新的时期里面,解决三农问题依然是政府重中之重。因此,可以预期农业会继续保持一个稳定发展。从整个产业发展链来说,农业成长速度还会继续下降,处于相对平缓趋势。如果说过去5年里为3%增长率,未来农业成长率可能在3%左右,甚至可能下降到2.5%左右,由此它在整个经济增长的7%内所占的贡献份额还会继续降低。换句话说,从产业角度来说,农业基础地位将继续得到增强,但它对中国整体经济的贡献程度将会有所回落。而第二产业将依然是未来十几年中国国家经济成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因为制造业建筑业还会成为经济成长的一个支柱产业,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它的贡献将会继续上升。未来在全面建设中国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工业化进程会继续加快,那么,在这加快中工业对整个经济成长的拉动力将是主要的。如果把建筑业和制造业综合起来考虑,未来十几年间,它对整个经济增长7%的贡献份额可能占6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