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求人不如求己
17284800000005

第5章 可借助贵人,但不能依赖贵人(2)

下面略举几例:

(1)隔几辈的祖上的光也可以借。

中国人习惯续家谱,重出身,爱攀名人之后也重名人之后。刘备明明是个编席卖履的小贩,却在攀了个皇族之后,被尊为皇叔,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等一批文武就捧着这块招牌,居然三分天下。

一般人有后无后,还是个人和家族的事,名人无后却成了国人的遗憾。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纪念故人也有三:故居、墓地、后人,后人为大。虽然后人不能尽续其先人的功德才智,但对世人来说,有一条血缘的根传下来,总比无声的遗物更惹人怀旧。

人们尊其后,说到底还是尊其人。这是一种纪念,一种传扬,要不怎么没人去找出秦桧的几世孙呢?清朝乾隆年间有位叫秦大士的人过岳坟,不由感叹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前人与后人还是大有关系的,名人之后更是关系重大。对越是功高德重为民族作出牺牲的逝者,人们就越尊重他们的后代,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他们的感激,赎回生者的遗憾。

(2)丈夫可得益于名妻。

席慕蓉女士的丈夫刘海北先生所写的《家有名妻席慕蓉》一文,不妨摘几段以飨大家:

“有一件常常发生的事是给我做介绍的时候,介绍人为加深对方的印象,常在介绍完了我的姓名、职业、学历甚至生辰八字以后,再加上一句,‘他就是名妻的先生’。日后,可能没有几个人还记得我的名字,可是一定记得我的婚姻状况。

“那么,难道名妻没有带给我任何的方便吗?其实不然,让我再举两个例子。

“名妻的读者,大多是刚踏出校门进入社会担任某基层工作的青年们。记得有一次计划全家出游,名妻打电话到某饭店订房。订房小姐说那一天正值假期,房间都已订出去了。但是仍可以留下姓名,列入候补。当名妻一报上姓名,对方说:‘您随时来吧,一定有房间留给您。’真是痛快极了”。

(3)要活用自己的籍贯。

北洋政府时期前后有七个总统及执政首脑,他们中有六个是行伍出身,惟有徐世昌是无一兵一卒之文人。徐世昌以翰林起家,攀附袁世凯,投其所好,因缘际会,扶摇直上,最终跻身总统宝座。

徐世昌生于河南开封,城内的双龙巷是他出生地和少年时代活动的地方,算是他的第一个籍贯;据徐氏家谱考证,徐世昌的远祖明朝末年居住在浙江鄞县,这是他的第二个籍贯;乾隆年间,徐家又从北京大兴移居天津,由此徐认为大兴是他的第三个籍贯,天津是他的第四个籍贯。

别人也许会觉得有这么多籍贯是个麻烦,而徐世昌却利用这多处籍贯大作文章,他跟袁世凯论河南同乡,跟冯国璋、曹锟论直隶同乡,与钱能训、孙宝琦论浙江同乡。所以,涉足社会,处处得到同乡的帮助。

综上所述,借光的办法很多,光的来头也千奇百怪。我们应当多用心挖掘。有些人、物、事、情,乍看起来与你八杆子打不着,可只要动足脑筋,便会有文章可做,关键是要懂得“借”的妙处。

4.拿出身心独立的勇气

一个人是否成熟,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看他是否做到了真正的独立。真正的独立不仅是经济上的独立,而是从内到外,身心都要独立,就是遇事要有自己决断的能力,而不是总依赖别人,听取别人的意见。

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人,可能已经参加了工作,甚至可能担任了某种重要职务,但他们并不见得就是一个身心独立的人。有的人平时春风得意,但一遇到重大情况,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打电话给亲人:“妈,我该怎么办啦?”

也有的人虽然可能很优秀,但一旦遇到突发的情况,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用乞求的目光看着长辈、老师或是他们认为值得信赖的人,在那一刹那间,他们的自信,他们的独立思考突然都不见了,脑子里一片空白,说话带着哭腔,走路步伐慌张,在那短短的一刻里,我们看见了一个没有意志的人,也许在那一刻,这个人在我们眼中的形象突然就坍塌了,于是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人不值得信赖。

当然,上面所谈到的都是极端的现象,而有时候我们内心的某些依赖却是很难察觉的。曾经有一位企业的老板,经营公司几十年,每当遇到大事时他都有意无意的去找他的老父亲聊天,虽然谈的不是公司的事情。他也没有流露出任何为难的情绪,但每次聊完之后,他都有了自己的主意,并且能够迅速地处理这些难题。直到有一天,他的老父亲去世了,他再也没有可以常聊的对象了,这时候他才发现,其实他在内心深处是那样的依赖着自己的父亲,从某种角度来说,父亲就是他精神的支柱。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在暑假之前强烈要求离开父母去过一段日子,他拒绝了父母的送行,与小伙伴们一起去到一个离家几百公里之外的地方旅行。时间不长,只有一周的时间,他们每天按线路自己出发,自己计划开支,自己安排时间,离开了父母的唠叨,他们觉得自己很独立,也很开心。但事实上是,他们所旅行的线路是父母们早就安排好了的,他们身上带了足够进行两次类似旅行的钱,他们带着手机可以随时和父母联系,以寻求支持。实际上,他们所获得是有限的独立,尽管这种独立会让他们欣喜不已,但从根本上来讲并不曾改变什么。直到这个男孩在一年后在一次集体活动中意外走失,备尝了没有亲人支持,身上没有一分钱的孤独历险之后,他才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独立。

你是否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要分辨这一点,最好看看你的家庭和自己的经历,如果你出生在一个充满爱意的家中,有一对极具责任心的父母,如果你曾经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受到某位长辈的巨大影响,如果你从小就是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如果你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应该干些什么,如果你从来没有亲人离你而去的经历和经验,如果你一直在某个你崇拜不已的偶像面前安心地工作,如果你总是一味地迁就你的朋友或同事,如果……那么,你可能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为了确信这一点,你可以对照下列一些常见的依赖行为与助长依赖的行为,看看自己是否有这样的体验:

觉得不能离开父母,或虽已离开,但双方都感到内心不安。

觉得有义务经常看望父母,给他们打电话或陪他们出去玩。

不管做什么事,都得征求爱人的同意,包括花钱、说话都得看对方的脸色行事。

说这样的话:“我绝不能告诉他我对他的看法,他会不高兴的。”

把自己束缚于某一特定工作,从不敢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不切实际地期望爱人、父母或孩子应当如何如何。

因孩子、爱人或父母的行为感到窘迫,好像他们的行为是你自己的行为似的。

一生中总在为某项工作或某一职位进行训练和准备,却不再努力一下去实现它。

因别人的言语、观点或行为,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

只有当爱人和你一样觉得高兴或有所作为时,才觉得幸福或具有成就感。

总是喜欢听从别人的调遣,而不问自己的意愿如何。

遇事让别人替你拿主意,或总要先征求别人的意见再做决定。

因为怕自己所依赖的人不同意,便不敢在他们面前做某些事。如不敢抽烟、喝酒、骂人、嚼口香糖等等。

因父母或爱人患了重病或去世而痛不欲生,丧失生活的勇气。

在处于支配地位的人面前,说话十分注意分寸,生怕惹他生气。

总是以谎话掩饰自己的行为,说话不坚持原则,混淆黑白,觉得这样“他们”就不会生你的气。

如果从上述的自测中,你发觉自己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你也不必太沮丧,事实上,你可能还会申辩说:其实依赖也有依赖的好处。应该知道,从表面上看,依赖似乎是无害的,但它实际上却是幸福与成就最大的敌人。

的确,做盲从者比做领头人更为容易。别人叫你干什么就干什么,保准不会出差错,虽然你可能不喜欢充当盲从的角色。盲从也比独立行事更为简单,而且没有任何风险。但是,依赖之所以具有很大的挫败性,是因为它使你性格不够完整,精神上不能独立。依赖别人是很容易的,这的确不假,但依赖别人的结果便是自己永远无法独立。

5.扔掉手中的拐杖

你是不是有依赖手中拐杖的习惯,如果是,那么你就要扔掉它,学着独立的生活,自主地去做些事情,因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是不会在生活中依赖他人的。

虽然当我们作为一个生命呱呱坠地时起,就已经习惯了父母的呵护与抚养:饥饿、寒冷、病痛、挫折……似乎都有人在为你遮挡。但是现在,我们长大了,步入了社会,走向了自己的生活,就要想一想:我能生存吗?我能适应社会吗?我能成大事吗?从这一刻开始,我们的精神支柱就是自己,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对自己负责!

王勇博士曾谈起他在美国的一段经历:

王勇博士为了让16岁的儿子能够成材,狠下心来,送他到一所离家很远却十分有名的学校去念书。那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每天都需要转三站公共汽车,换两次地铁,穿越纽约最豪华和最肮脏的两个街区,历时三个多小时。而纽约的地铁又是世界上最乱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每天都有抢劫、强奸、甚至杀人的事件发生。为什么他要让自己的儿子放着附近的高中不读,而冒那么大的风险,整天奔波在危险的上学路途之中呢?

王勇博士说,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儿子考上了世界的名校,另一方面更是由于他独立生存的观念使然。在美国,16岁的孩子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精神的。王勇博士始终认为: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经过这一关,都要穿越这样的危险地带,否则就难以在这错综复杂、险象环生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他告诉儿子:人生的道路是更危险的,因为人生只有去,没有回,走的是只能走一次的路线,而每一步跨出去都是自己不曾熟悉的道路,只要一步稍有不慎,你的整个人生都将遭到打击或挫折。后来,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又写道:“年轻人,你渐渐会发现,当你一个人独行的时候,会变得格外聪明,当你离开父母的时候,你才会知道父亲是对的。”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不能没有独立。而这一切,又都只能靠你自己,因为你自身就是你自己的生存环境之一。要成大事的人必须明白,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的主人。

鲁迅小时候,由于家道的败落和父亲的病情,使还是孩子的鲁迅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不仅要学习,还要每天往返于药店与当铺之间,去为生活而奔波。可即便如此,他还是不忘自强不息地奋斗精神。一次,由于上学迟到,老师对他加以批评,于是鲁迅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上了一个“早”字,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提醒,更是一个人人生观的体现:自立、自强。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社会的进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异化,每个人都充满了智慧,又都有一副适应自己人生经验的“如意算盘”。然而,谁也无法在课堂上、书本中和家庭里教会我们如何自如地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利害关系,如何克服自身的惰性和弱点,以一个成熟者的目光来审视世界上的一切。只有独自去面对、去体验,才会获得这些知识。正如一位先哲所说,若想让小鸟学会飞,就让它飞吧。

有人建议,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坚持自己的信仰,拒斥邪恶,保持自我真性情,玉洁冰清,不沾世俗气的独立,更值得我们学习。做人要独立,只有如此,才能思想自由,不断探索,才能使从事学术工作者解放思想,善于怀疑,富有创造性,且能埋头钻研,上下求索,以追求真理为己任,才能促进学术的发展与进步,才能在将来成就一番事业。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如果他的爸爸妈妈总是舍不得松手,怕他摔倒,那么他就很难学会走路。人生亦然,一个人如果不肯扔掉手中的拐杖,挣脱依附他人他物的习惯,那么他就只能永远在平凡的日子里徘徊,难成大事。

著名的石油商人阿卜杜拉·法赫德说:“我的成功秘诀,就是在大家都去投资一个热门产业时,先呆在一边安静地思考3分钟。”事实证明,正是这独立思考的3分钟,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相反,那些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的人必定和成功无缘。所以说,凡能成就大事的人,都是那些时刻保持冷静头脑,在关键时刻有主见,善于审时度势的人。

1897年,阿卜杜拉·法赫德出生于沙特阿拉伯的一个小乡镇里,他的父亲根据他们信奉的宗教习惯,为他起了这样一个响亮的名字。

阿卜杜拉·法赫德的父亲是一个四处游走江湖的药贩子,他时常到处奔波,向人们兜售一些民间的所谓灵丹妙药。像当时的许多人一样,他也偶尔做点日用百货的小生意,并且向儿子传授了一点生意经。在阿卜杜拉·法赫德幼小的时候,父亲便经常派他到别的乡镇买一些便宜的日用百货品,然后带着他四处兜售。

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卜杜拉·法赫德从小就得到了一种特殊的训练,一种几乎从一开始就应当具备的商业训练,这对他日后的商业成功奠定了基础。

几年后,阿卜杜拉·法赫德先后进了几个学校学习,在学校里继续维持他半工半读的生活。当他18岁的时候,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一个商学院学习。在学校里,他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之中,在余下的时间里,他继续在自己家的小商店里干活。毕业后,由于出色的经营,他家的小店已经成了当地一个相当有规模的综合性商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