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受益一生的哈佛创意课
17285300000010

第10章 突破思维定势,启动创意潜能的引擎(1)

拆掉思维的墙

思维定势是指当人们思考问题时,总会存在一种思维的惯性,会习惯地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按照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这种习惯性的思维程序使得人们一面对问题就会按照熟悉的方向和路径去思考,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思维定势对于人们解决一般的问题,可以起到“轻车熟路”的积极作用,使人们熟练地解决问题。但是,当人们需要开创性的解决问题时,思维定势往往会成为一种障碍和束缚。它将人们局限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内,打不开思路;不能形成创意的新观念、新意识。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因此,必须警惕和摆脱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当我们的思考陷入困境、无法进展时,就有必要检查一下是否被定势思维捆住了手脚,并努力想办法跳出这个思维定势的怪圈子。

有一次,邻居盗走了华盛顿的马。华盛顿和警察一起在邻居的农场里找到了马,可是邻居一口咬定这匹马是自己的。华盛顿想了一下,用双手将马的双眼捂住说:“既然这是你的马,那么你说它哪只眼睛是瞎的?”“右眼。”邻居说。华盛顿把手从马的右眼拿开,马的右眼光彩照人。“啊,我弄错了,”邻居纠正说,“是左眼!”华盛顿把左手也移开,马的左眼也是亮闪闪的。邻居的谎言为什么会被识破?这是因为华盛顿利用思维定式的原理,先使邻居在心理上认定马的眼睛有一只是瞎的,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沉锚效应”。邻居受一句“它的哪只眼睛是瞎的”暗示,认定了“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所以,他猜来猜去,就是没有想到马的眼睛根本没有瞎,使自己的谎言不攻自破。

思维定势是人对刺激情境以某种习惯方式做出的反应。在遇到新问题时,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意思考;在创意思维时,也会成为一种障碍。因为思维定势是处理问题的自动程序系统,具有很强的形式结构化特征和惯性特征。一旦落入到思维定势中,思维就会不自觉地沿着固定的模式运行,并且很难改变。思维定势可以阻碍我们思路的打开,容易使思路进入岔道,想不到那个本应该想到的问题,或者找不到正确的答案。

有些问题,从常理看来,似乎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解决才好,但是如果你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以发现解答起来并不困难。

如今我们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科技知识和信息迅猛增加。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就要使自己有竞争力,而具有创意的能力无疑会给你带来更大的自身优势。哈佛大学创意课强调,要想创意,就要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培养创意思维,不断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

激发思维潜能

哈佛大学创意课指明,创意思维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思维活动,是成为各种出类拔萃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即使遗失了与生俱来的创意思维,我们也可以通过运用心理学上的自我调节,有意识地在各个方面认真思考和勤奋练习,重新将创新思维找回来。

卓别林说过:“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那么,如何激发我们的思维潜能呢?

第一,张开想象的翅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他之所以能研究出“狭义相对论”,得益于他在孩童时期便常常幻想自己同光线赛跑。而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也来自人们想要像鸟类一样飞翔的梦想。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适当的幻想能够引导人们发现新事物,做出新努力、新探索和创造性的劳动。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大部分人终其一生只运用了大脑想象区的大约15%的空间,开发这个空间应该从想象开始。

第二,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含义是指一个问题假如存在不止一种答案,就要通过思维向外发散,找出更多更妥帖的创造性答案。

“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这样启发我们。

当我们思考砖头有多少用途的时候,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可以给出很多的答案:建筑房屋、铺路、刹住停靠在斜坡的车辆、砸东西、压纸、垫高、防卫的武器……这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力量!

第三,发展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不经思考分析的顿悟,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表现之一。在学习过程中,直觉思维可能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大胆的猜测、急中生智的回答,或者新奇的想法和方案等。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留住这些突然闯入的来客,努力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

达尔文在观察植物幼苗生长的过程中,发现幼苗顶端向太阳照射的方向弯曲,推测出可能是由于其顶端含有某种物质,在光照的作用下,转向背光一侧。后来,在达尔文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家作了反复研究,才找到这种物质——生长素。

希腊王叫阿基米德想出一个办法检测王冠是否为纯金的,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好几天。在洗澡时,阿基米德突然发现,他所排出的水在体积上与他的身体相等,灵光一闪,顿悟了王冠的测量方法。

第四,培养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创造力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包括三个因素: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

对刺激作出不同寻常的反应是思维的独创性,能流畅地做出反应的能力是流畅性,而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对大学生进行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训练,要大学生针对迅速抛出的观念做出最快的反应。速度越快,讲得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疾风骤雨式的训练,非常有益于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五,培养强烈的求知欲。人类对自然界和自身存在的惊奇是哲学的起源。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人们对某一问题具有追根究底的探索欲望时,积极的创造性思维便会由此萌发。精神上的需求是产生求知欲的基础,我们要有意识地设置难题或者探索前人遗留的未解之谜,激发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欲望,把强烈的求知欲望转移到工作、事业和生活中去,不断探索,使它永远保持旺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求索,进而探索未知的新境界、新知识,创造前所未有的新成就。

第六课 不守旧——突破传统思维定势

我们的头脑在对外界对象进行选取、抽象和截取的时候,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外部环境才能完成。

对于个人来说,创意思维的运行需要某种良好的外部环境。你肯定有这样的体会,在某种环境里,头脑特别灵光,新观念、新办法层出不穷;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则头脑麻木,或者心乱如麻理不出头绪,有“江郎才尽”的感觉。所以每个人都应该选择并把握住自己的最佳思维环境。

中外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和发明家,常有适合于他本人的独特的思维环境,有些环境在我们普通人看起来简直无法忍受,而他们却如鱼得水,乐在其中,独特的环境成了他们伟大观念和伟大作品的催化剂。

有的学者喜欢在寒冷的地方思考,比如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站在冰天雪地里思索哲学问题;有的学者则喜欢在温暖的房间内思考,比如法国学者笛卡尔一定要在烧着壁炉的房间内裹着被子沉思。还有更为奇特的思维环境,像德国学者席勒,他喜欢在写字台上摆满腐烂的苹果,据说那种“美妙的气味”有助于激发他的灵感。而文学家普鲁斯特的书房里则摆着一排软木塞,每当找不出恰当词汇的时候,他就盯着那排木塞出神。音乐家莫扎特喜欢一边做体操一边构思旋律。词典编纂家约翰逊博士在写作的时候,身边常陪伴着一只喵喵叫的花猫。还有人说,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写作《纯粹理性批判》这本划时代巨著的时候,习惯于站立在窗前,眺望远处的一座古塔。当他凝神远望的时候,头脑中便飞扬起一连串抽象范畴的联结、贯通与融合。后来,窗外有几棵树长大了,枝叶遮住了古塔,这使得康德心乱如麻,十分不自在。当地市政府为了支持哲学家的工作,便派人把那几棵树砍掉了。

对于以上的传闻,读者不必太认真,因为人们对于成名人物总想搜出些奇闻轶事,以显示名人的与众不同。

不过,外部环境能够影响创意思维的数量和质量,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每个人喜欢在何种环境下思考,那要经过个人的摸索和实践才能知道,而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多种环境中试验一下,看看哪种环境或者哪种物体能够最有效地刺激自己的头脑,使之源源不断地产生新创意。

利用外物激发创意固然是个好办法,但是话又得说回来,如果过分依赖外部环境,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心乱如麻,这也是不好的习惯,是心理适应性太差的表现。良好的思维习惯应该是,在各种外部环境中都能进行有效的创意思考,都能利用身边的各种物体作为良性刺激物,激发头脑产生创意。听说毛泽东在长沙上学的时候,经常在戏院、闹市等嘈杂的环境里读书和思考,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头脑,增强其抗干扰的能力。

跳出传统的守旧观念

“创意”这个词,也许是近年来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翻开报刊,打开电视,网上漫游,听朋友聊天……举国上下都在“创意”。然而,口头上的“创意”距离实践上的创意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为任何创意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我们长期生活在一种僵化的体制下,头脑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守旧观念。比如:

(1)无创意欲望,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2)认为现有产品和技术已完善,不需再创意。

(3)迷信权威和传统,不敢提出挑战。

(4)怕失败,视失败为耻,怕别人嘲笑。

(5)怕被说是出风头、搞特殊、别有用心。

(6)习惯于按老规矩或老习惯办事。

(7)不愿离开自己的专业,不愿学其他专业来为自己的专业服务。

(8)只愿跟着别人干,不愿自己创意。

(9)办一切事都按书本或规定的方法进行。

(10)思考问题时纵向深入多,横向扩展少;正向思维多,逆向思维少。

此外,还有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多,想象和直觉引发少等。有一位创意学家曾经说:一个人运用创意思维的次数,与运用后受到奖励的次数成正比;与运用后受到惩罚的次数成反比。在某种社会条件下,人们习惯于鼓励和奖赏创意思维;而在另外一些社会条件下,人们则习惯于压制并惩罚创意思维。因此,同样是人类的头脑,有时候有的人创意如涌泉,而另一些时候另一些人则僵呆像木瓜。由此可见,创意思维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头脑行为,还要受到外在社会条件的制约。

传统的守旧观念来自传统社会。“传统”是与“现代化”相对而言的,是指现代化之前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以农业为主、以手工操作为主、信息闭塞、缺乏交流、不存在世界市场。在传统社会中,整个社会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稳固的金字塔,社会主体是单一的而不是多元的,所以极少发生横向之间的竞争。没有竞争,当然就不需要创意,人们已经习惯于依照“老规矩”办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是这种情况。那时的创意思维是属于极少数“天才人物”的特权,他们站在社会的金字塔尖上发号施令,而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并不需要创意型的思维,只需要自上而下地“理解”、“传达”并“执行”就可以了;并且“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

传统社会对于某些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意精神是极端仇视的,因为创意将会破坏传统观念,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所以,布鲁诺因为坚持“地球绕着太阳转”的新学说而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连津浦铁路在刚修建时也被拆了好多次,因为守旧的人们把火车头当成“怪物”,担心这个“怪物”会破坏本地积存数千年的好“风水”。

直至今日,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扼杀创意的态度,这种态度正是传统守旧观念的流毒。请想一想自己,你对新事物、新观念和新方案是否有如下的一些想法:

(1)我们从来没这样做过呀!

(2)这改变太激进了!

(3)有别人试过这做法吗?

(4)成本太高了吧!

(5)这不是我们的职责!

(6)我们以前就做过啦!

(7)我们没有时间!

(8)我们规模太小做不来。

(9)这样其他的设备就会闲置下来。

(10)你别开玩笑了!

(11)我们的竞争对手这样做吗?

(12)我们回到现实来吧!

(13)这才不是我们的问题呢!

(14)为什么要改?以前运作得还是不错的。

(15)你超前时代十年。

(16)我们还没准备好做这样的事情。

(17)我们没有这个也做得很好啊!

(18)老狗学不来新把戏。

(19)领导绝对不会赞成的!

(20)我们会变成别人的笑柄。

这就是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感到一切变动都不必要,一切新事物都是坏的。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正如鲁迅所说,搬动一张桌子都要付出血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