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受益一生的哈佛创意课
17285300000012

第12章 突破思维定势,启动创意潜能的引擎(3)

据说,吴道子刚开始学画时,拜一位普通的画匠为师,这位老画匠对他循循善诱,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全部画技传授给了吴道子。当他发现弟子的画技已经超过了自己时,就胸怀坦荡地让吴道子另择明师,继续学习。而且,他用自己一生总结的经验教训,教育弟子要想取得突出的成就,必须勇于打破常规,去走前人所没有走过的路。当吴道子拜别师父出外求学时,老画匠对他意味深长地说:如今你的画技,已经在师父之上,凭你这身本领,自然可以出去闯荡了。但是一定要记住: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不拘成法,另辟蹊径’。”

吴道子在离开老师以后,始终遵循师父的“不拘成法,另辟蹊径”的教诲,首先在学习上打破已有的框框,他勇于从传统学画的老路中走了出来,不是拜画家为师,而是拜书法家张旭为师,进行创意学习。张旭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法大师,他一向以不拘一格、敢于创意的精神而为人称道,人们颂扬他为“狂”,也正是对他的创意精神的一种肯定。吴道子跟张旭学习书法,一方面从他笔走龙蛇的草书艺术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也学习张旭的创意精神。经过刻苦努力,终于做到了将书法绘画融为一体,并首创了“兰叶描”技法,当他完成了这段学习任务,准备拜离张旭时,对张旭讲了自己的心里话。他说:“弟子本习丹青绘画,可惜现今画坛技法俱已陈旧。弟子志在创意。幸得偶见恩师书法,笔走龙蛇,大气磅礴,猛悟得若能以书法绘画,便可一改前代画风,于是拜在恩师门下。现在弟子就此告辞,还要去云游山川、庙宇,再创山水画技!”吴道子的大胆创意精神使得富有创意精神的张旭也为之叹服。他也承认:“绝顶聪颖绝顶狂,天生道子世无双!”

此后,吴道子在蒙师“不拘成法,另辟蹊径”的指引下,游遍了祖国壮丽河山,师法自然。他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受到启发和陶冶,创意出不用勾勒放笔挥洒的“泼墨写意山水画”,终于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开创精神的著名画家。

吴道子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正是因为他有这种“不拘成法,另辟蹊径”的独创精神,才有了那幅千年闻名的画作——《天王送子图》。

哈佛大学创意课告诉我们,盲目从众、人云亦云的人是不可能有创意品质的。只有敢于标新立异、善于独辟蹊径、爱好独树一帜者才会有独立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独立性是创意者的必备品质。

第七课 不教条——突破书本思维定势

尽信书不如无书

哈佛大学创意课指出,学知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不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运用,这样的知识是僵化的,我们的大脑就成了存贮的仓库,而不是创意的源泉。这就如同一潭水,如果水不流动起来,只能成为死水;而如果经常注入新鲜的水,并且经常流动才是我们思维的活水源头。狭隘的知识结构通常会限制问题的解决。

我们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的学生,他们在学校里已学到了许多前人传授的知识并以此来解决问题,到工作岗位后,他们还是习惯于从教科书中找现成的答案,不去考虑其他或许更有创意的方法。他们不知教科书上介绍的只是旧有的知识,创意的方法或答案在那里是找不到的。因此这样的毕业生往往是拿问题去套解决方法,这样做的结果也只能是劳而无功。

思维能力强的人善于管理自己大脑吸收的各种信息。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社会,知识爆炸,信息满天飞,但是切不可被大量无用的信息占据头脑,而失去积极思考的能力。只会吸收知识而无处理能力的人也只能是一个“书橱”,难以创意出新的东西来,要学会过滤所学的知识。

爱因斯坦就很会利用自己的大脑。当有人问他一些数学书上常见的公式或定理时,他却说在工具书上就能查到的,我为什么要记住。占据他头脑的是如何利用这些现成的知识去创意新的学说。

一般情况下,人们遇到重要或疑难的问题时,脑袋里被一些没创意的信息填得满满的,这时大脑机能也变得不太灵活了。

原来我们认为平行线不相交,这是中学生都明白的道理。但是有些数学家却怀疑这不是一条独立的公理,而是由其他公理推论出来的。于是采用“归谬法”来论证,先假定平行线是相交的,看这个“错误”的命题会引出什么荒谬的结论。不料以此推论,产生出一个崭新的几何系统——非欧几何,并在近代数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要迷信已有的知识,某些特殊情况下,要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能有所成就。法国科学家贝尔纳说过:“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阻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说明我们已有的知识会阻碍我们解决问题做出新的创意。当然,这不是知识本身的错处,而是我们应该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认识,要有清醒的估计,使自己能够摆脱这些不利因素的约束,找到问题的关键。

知识并不能使我们无所不能。没有思维做向导,无异于盲人摸象,就很难了解事情的真相。一般情况下,所受的正规教育越多,一个人的专业知识也就越丰富;但同时,他的思维受到束缚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不要被书本上的知识所迷惑。

从书本中走出来

书本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有了书本,我们可以吸取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导,而不必一切事情都重新探索。书本知识带给我们很多的好处,难怪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

但是凡事无绝对,有利必有弊。书本知识也不例外。书本知识是通过人们头脑加工形成的理论化的东西,所以它和客观事实会有一定的差距。虽然你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如果不把它运用到实践中来,那所谓的知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成语中的“纸上谈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对于用兵之道无所不知。后来秦国进攻赵国,在两军对峙数年后,赵王任用赵括为大将,统帅军队,结果遭秦军偷袭,赵军40万军队被围歼,赵括也被乱箭射死。

虽然赵括满腹兵书,他却不懂得将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结果不仅自己败亡,而且给赵国造成惨重的损失。可见,只是学会了知识并不能产生实际的力量,只有把所学到的知识放到实践中运用灵活,才能够产生真正的力量,才会对社会和他人产生影响。

直到目前为止,读书仍然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禁锢在书本知识里。否则,还不如不读书,正如古人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且,我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时候,应该不拘泥于书本,因为书中所传授的理论和知识,是书本作者以自身的经验对事物所作的系统化抽象化的描述,是一种范本,我们应该从书中得到启发,进而把书本知识与自己的实践联系起来,从而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并且要学会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书中的理论知识,把不同书本中的理论加以比较。这样我们才不会局限于某本书中所特有的知识和理论。

摆脱书本的束缚不仅意味着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要做到不“尽信书’,还表现在要善于从自己的专业知识的领域里走出来。由于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所以,不同专业的划分使得个人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但是专业知识也会使人们局限于所擅长的领域,放不开视野,打不开思路,从而束缚了创意意识的发挥。

19世纪中叶,法国因为出现蚕瘟,从而使一度繁荣的养蚕业陷入了危机。这场蚕瘟延续了很长的时间,使得法国的养蚕业几乎濒临毁灭。为此,法国政府先后请了许多昆虫学家来商讨解决蚕瘟的办法,其中也包括有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昆虫学家根据自身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很多控制蚕瘟的办法,但是结果都没有奏效。后来,法国政府又请来了化学家巴斯得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巴斯得虽然是化学家,不懂昆虫学的专业知识,但他通过反复细心的观察,认为蚕瘟很可能与蚕身上的小斑点有关,于是他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实验,并确定蚕身上的斑点是一种传染性的细菌,蚕瘟正是由于这种传染性细菌引起的。在此基础上,他研究出了消灭此种细菌的措施,于是,蚕农们按照巴斯得的措施,经过6年的努力,终于控制了蚕瘟,使法国的养蚕业摆脱了危机。

可见,虽然巴斯得是化学家,对昆虫学领域的知识一窍不通,但是他却解决了很多昆虫学家都束手无策的有关昆虫学的难题。相比之下,法布尔作为有名的昆虫学家,有着丰富的昆虫学知识与经验,但由于他没有能走出专业知识的框框,遇到新问题时,仍然用习惯的老办法,从熟悉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结果被自己的专业知识所束缚,想不出创意性的办法。难怪事后法布尔说:“看来,开始时对某个问题一无所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理想起点。”

哈佛大学创意课强调,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都是纷繁复杂的,各有其不同的属性,会不停地发生变化。我们如果一直用相对固定的书本知识来进行套用,是无法解决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所以我们在对待书本知识时,应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既要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又要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

第八课 不循规——突破经验思维定势

经验是一把双刃剑

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句章的地方,有一天,一位农夫发现自己家的茅草堆里有什么东西在响动,就走过去扒开茅草一看,原来是一只野鸡。他捉住野鸡,回家美美地吃了一顿。“野鸡的味道就是比家里养的鸡好得多啊!”他感叹道。

从此,他没事就去茅草堆看看,希望再抓到一只野鸡。一天,他又听见草堆里有东西在响,悄悄地走过去,把手伸进茅草堆里一摸,却摸出来一条毒蛇。毒蛇在他手上咬了一口,当天晚上,他就中毒死了。

在这位农夫的经验中,他相信草堆里有响动肯定有野鸡,结果导致他把毒蛇也当做野鸡来抓的惨剧发生,这就是经验思维害了他。

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就是经验。人们总是习惯于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来认识事物、处理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考问题的固有思路或框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经验性思维。经验性思维虽然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基础,但是经验性思维不是灵丹妙药,一味地依赖于经验思维会僵化我们的思维。

人们通常以“吃一堑,长一智”的方式来总结所经历的东西,这就有了“经验即智慧”一说。长期以来,人们重视成功经验的学习胜过对成功者思路的学习,人们只看到成功的模式而不知该模式是如何想出来的。这种学习方式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就是照搬他人的成功经验,机械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经验思维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因素。同样是运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兵法,韩信就能背水一战而大获全胜,而马谡却痛失街亭,损兵折将。同一方法在应用时,若不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必然会带来迥然不同的结局。

一种学习方法或是一种经营思路,如果不考虑具体的情况,而一味地原封不动地套用旧有模式,只能是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结果。

我们肯定有这样的经验:下雨天一定要打雨伞,因为没有不怕水的衣服,水浇在普通的衣服上,衣服就会湿透。如果我们根据这样的经验来办事,那么就不会有防水服的产生。其实这种衣服早已经上市。这种衣料的纤维经过了特富龙(一种材料,既防油又防水,涂在锅底会不粘锅)处理,它不粘水也不粘油。水浇在了这样的衣服上衣服不湿,而且一抖衣服水就掉了。可见,突破经验思维的影响对我们创造新事物是多么重要。

我们在面对新的问题和事物时需要彻底改变经验性思维,如果完全依赖过去的经验,我们的判断就会产生失误。尤其在当今社会,世界变化非常快,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以前有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可能。我们不能完全依照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未来。过去经验的积累影响了我们思维潜力的发挥。所以有这样一句话说,过去的经验既是我们的财富,某种程度上又是我们的包袱。经验思维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如果我们用过去的经验来理解某一问题,答案恐怕无从找到,只有跳出旧有的经验思维,以新的角度来解决才能找到正确的思路。

按过去老一套办法处理问题,可谓既省力又保险;而按经验办事无非是今日重复昨日的行为,用昨天的老办法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可是事物在发展,情况在变化,如果只按老经验办事,结果是连新问题都不能应付,更无从去谈创意。为什么有许多的中年下岗职工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除就业岗位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他们旧有的经验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的岗位需要他们更新旧有的知识和经验。

经验思维的作用还表现在对待困难时,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触类旁通,一条路走到底,钻牛角尖。这样的人往往不能解决灵活多变的实际问题,不善于适应变化莫测的社会现实,更谈不上有所发明、有所创意。这些人,别人替他们着急,他们自己也很苦恼,常常责怪自己是木头脑袋不开窍。所以,我们要培养随机应变的思维能力,防止经验性思维所带来的不良影响。